【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為最佳廣告語讓廣西桂林聞名遐邇。山水是桂林的標志,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也是桂林最大的資源,因山水而興的旅游業,則是這座城市的代表性支柱產業。作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桂林始終走在前列,發揮資源優勢,依托“甲天下”的山水,打造“甲天下”的旅游品質,讓桂林成為游客心中那個必去目的地。
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
桂林之美,在乎山水。一江春水,百里畫廊,清波蕩漾,奇峰林立,城市與山水和諧共融是桂林獨特的城市景觀。
近年來,桂林注重水生態保護和水系景觀打造,全長13.8公里的“兩江四湖”二期和21公里的臨桂新區環城水系相繼建成通航,秦代古運河靈渠、唐代桂柳運河及會仙濕地得到修復利用,構成了新老城區兩個“兩江四湖”相呼應、長江珠江水系相貫通的大桂林水城體系,從根本上改善了桂林城市生態景觀,形成水城交融的山水自然景觀與城市旅游業態相融合的“兩江四湖現象”。“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山水生態名城彰顯新風貌。
城在山水中,對桂林來說是優勢,也是挑戰。城市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如何與山水和諧相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桂林有思考,更有行動。
漓江上分布著三四十個洲島,位于桂林市區的有5個,疊彩區的伏龍洲島是其一。島上有居民23戶、137人,大多是世代居住在此的漁民。過去,島上開著大大小小的魚餐館,生活污水直排漓江,給場地佈置生態造成了壓力。20策展16年,桂林參展開始全面的洲島整治,拆除違規搭建的魚餐館,搬遷島上居民,對洲島進行生態修復。
被大家戲稱為“黃島主”的黃崗祖上五代都居住在伏龍洲島,之前他在島上經營一家魚餐館,年收入10多萬元。一開始他不愿搬遷,通過政府上門做工作,他慢慢理解并接受了。黃崗坦言:“時代在前進,現在要綠水青山,伏龍洲老百姓不帶頭,桂林怎么美得起來。”于是他帶頭,和其他村民一起搬離洲島。如今他故地重游,伏龍洲島正在改造,即將變成游人休閑漫步的優美景點,他感慨地說:“能對桂林的綠水青山有貢獻,我感到很欣慰。”
據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石VR虛擬實境明介啟動儀式紹,近年來,桂林實施漓江截污治污工程,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9%,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漓江展場設計常年保持Ⅱ類水質;開展污染源治理,整治、搬遷違規魚餐館、養殖場等污染源;實施生態復綠,關停漓江風景名勝區所有采石場并復綠山體;開展漓江沿岸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工程,打造中心城市景觀帶和休閑旅游業態聚集區。桂林城市的顏值和品位不斷提升,充分詮釋了“山、水、開幕活動城”和諧共生的桂林經驗。
翻開山水,閱讀文化
桂林之美,不僅在山水。如果把桂林比作一本書,山水是這本書的封面,翻開封面,閱讀的是文化。
桂林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的交匯之地,地域文化活動佈置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來,桂林大力實施“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工程,讓人們翻開山水封面,感受文化魅力。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唐代詩人宋之問曾在桂林逍遙樓寫下這句詩。建于唐代的逍遙樓毀于戰火。2014年,桂林市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逍遙樓,重建的逍遙樓為二層三檐仿唐式建筑,現已成為展現桂林歷史文化的新地標。
毗鄰逍遙樓的是以東西巷、靖江王府為核心的歷史文化休閑旅游街區。過去這里是棚戶區,基礎AR擴增實境設施差,污水橫流,2013年起,桂林投資11.24億元對其進行改造。街區以市井街巷、名人府邸為特色,以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為目標,還原明清古建筑風格,保留龍氏故居、馬啟邦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以及其他歷史建筑,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在這條街上,游客可以去講古堂吃茶聽桂戲、去廣場看歷史人物話劇、在厚博坊感受非遺雕版彩色拓印、在小吃店品嘗桂林特色美食……游客不僅能感受到游玩的暢快,也能體會大圖輸出到桂林厚重的歷史文化。
“旅游是文化之體,文化是旅游之魂。”桂林市秀峰區區委書記蔣育亮這樣道具製作闡釋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我們絕不片面追求商業化,在規劃的時候就設計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用一個街區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現在,這里是桂林留得住游客的地方。”蔣育亮說。
桂林的多樣文化如閃閃發光的散珠碎玉,為了把它們串起來,保護好、利用好,桂林提出了“三部曲”玖陽視覺:一是進行搶救式搜集,整理歸納;二是研究、論證、提煉、包裝,凸顯其價值;三是通過項目和活動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啟動儀式品。在“三部曲”的努力下,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東西巷、逍遙樓等歷史文化新地標崛起,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成功開通,《印象·劉三姐》成沈浸式體驗為旅游文化知名品牌……桂林歷史文化得到系統挖掘和保護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城市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升級,廣告設計打造旅游“新八景”
提起桂林著名旅游景點,首先想到的是以“訾洲煙雨”“桂嶺晴嵐”“西峰夕照”等為代表的“桂林八景”,象鼻山、獨秀峰、十里畫廊等更是廣為人知,這些是桂林旅游的經典線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策展,桂林旅游業不斷提質升級,先后涌現出一批創新發展的旅游項目,跳出傳統景品牌活動點式旅游的窠臼,創造桂林平面設計旅游新業態。
陽朔西街是中外游客聚集的一條街,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這里交融匯集,形成集中外文化交流、鄉村休閑、特色民宿、藝術體驗等元素于一體攤位設計的西街現象。陽朔旅游傳統觀光游覽模式向國際化、鄉土化、高端化、全域化轉變,陽朔成為全國旅游全域旅游標桿開幕活動、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桂林總結西街現象經驗,探索出一條包裝盒跳出景區、創新業態、全民參與的新模式,實現“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形成全景旅游、全業融合、全記者會時體驗、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桂林經驗。
趙繼峰是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村民,2014年開始經營用自家小樓改建的民宿,是草坪鄉最早開始做民宿的商戶。“以前我們這里沒有知名度,游客不多,現在一年比一年火,房間總是滿的。”趙繼峰說。2013年,為配合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政府對草坪回族鄉進行全新規劃,打造國際范和民族特色有互動裝置機融合的休閑旅游主題小鎮。公路擴建、供水系統改造、老街風貌改造、民族特色村寨改造等近80個建設項目,讓草坪鄉這塊全息投影璞玉煥發光芒。如今,熱鬧的商鋪、熙熙攘攘的游客隨處可見,2017年,草坪回族鄉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營業收入達6200多萬元。
現在除了傳統風景點,游客還可以享受多種旅游大型公仔方式和內容。縣域旅游迅速發展,休閑綠道連接鄉村,農家驛站星羅棋布,形成山水風光體驗之旅等八大旅游精品線路;萬達文旅、宋城演藝、地中海俱樂部等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引AR擴增實境領產業走向的高端旅游項目紛紛進駐桂林;生態旅游、健康旅游蓬展場設計勃發展,打造了一批新興旅游品牌。這些創新旅游項目極大豐富了桂林旅游內涵,推動桂林旅游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綜合型發展,使桂林旅游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古有“老八景”,今有豐富旅游業態的“新八景”,桂林正用改革創新,策展打造國際旅游勝地,將桂林旅游精品推向世界舞臺。
(本報記者 安勝藍 周仕興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