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離窮窩窩 迎來新天地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08靠設計品牌活動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和煦的陽光穿過藍白相間的樓棟,投射在草坪上、座椅上……光影交錯間,老人們悠閑地拉著家常,小孩兒們調皮地嬉戲打鬧,繪就了一幅冬日里絕美的祥和畫卷……這里便是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積善社區。

4年來,遵義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25個,16.7萬名脫貧群眾搬離了過去“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土地。曾經困處大山之中、窮居瘠土之上的農村貧困群眾搬進了新居所,成為了新市民,開啟了新生活。

斬斷“窮根”

“腦袋口袋”一起富

“咱們今天從刺繡的圖案設計、花色搭配、針法技巧等方面進行實操……”在授課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一針一線地慢慢摸索完成了刺繡作品。這是遵義市紅花崗區專門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婦女舉辦的“錦繡計劃”婦女就業手工技能培訓現場,40名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正專心致志地在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充電”。

“我們采取‘人社中心+勞務公司+企業+群眾’一體化培訓模式,舉辦電子商務、廚師、家政等各類培訓班,包裝盒通過長短期培訓相結合,人形立牌加強對搬遷群眾的培訓力度,變‘輸血’為‘造血’。”紅花崗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業展場設計創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邵云琴向大型公仔記者介紹。

據了解,遵義市圍繞居民創業就業技能培訓需求,組建“一站式”服務平臺,有計劃地開展家政、廚師、保潔等學習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3621個,帶動有勞動力搬遷家庭4.1萬戶,10.2萬余名群眾實現就近或外出就業。

互動裝置入鳳岡縣鳳翔社區就業扶貧車間永羚鞋業加工區,一陣陣時緩時急的“噠噠噠、噠噠噠……”廣告設計縫紉機運轉聲迎面而來,展眼望去,一排排品牌活動崗位上,一個個女工操作嫻熟。

“全靠社區重視集體經濟發展,引來扶貧企業入駐辦廠,我記者會們能就近打工,一個月工資有2000多元,還能兼顧好小孩子讀書。”2018年,從永安鎮龍山村遷入的人形立牌搬遷戶劉芬嘗到了實打實的發展“甜頭”。

作為鳳岡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鳳翔社區直面發展集體經濟無資源利用、無資產依托、無資金發展的困境,實FRP施“內強外拓”撬動發展,做大做實“集體經濟蛋糕”,搬遷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打破“壁壘”

“暖心服務”AR擴增實境在身邊

經典大圖

“開辦這個‘兒童之家’,主要是希望通過趣味活動提高孩子們閱讀能力和溝通能力,加上熱心玖陽視覺的志平面設計愿者輔導,讓孩子們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鳳岡縣鳳翔社區第一書記者會記羅斌說。

在了解到搬遷孩子們下午四點半放學,而家長們下午五六點才下班這個情況后,鳳岡縣鳳翔社區黨總支和居委會經過調研,辦起了“賢心鳳羽兒童之家”“四點半學校”,還啟動儀式專門聘請了“童伴媽媽”“四點半學校老師”,為社區留守兒童、困難家庭子女和困境兒童提供文化輔導、心理疏導等幫扶服務。

今年11歲的小朋友安運玲,是社區少兒合唱團一員,也攤位設計是“四點半學校”的常客,“四點半學校”老師李闖長期引導她積極向上并展場設計輔導她做作業,如今,安運玲小朋友變得越來越有信心。

堅持搭平臺、賦功能、惠民生,聚焦打破搬遷群眾城鄉“二元生活壁壘”,遵義市逐步完善黨群服包裝設計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人形立牌“四點半學校”等服務陣地,先后發展紅色物業11個,建成156個黨群廣告設計服務中心、32個日間照料中心、46個春風小院。

多民族、多文化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如何和諧生活?托幼、托老的方式怎樣?資金如何保障?仁懷市蒼龍街道鳳凰小區把解決“一老一小”服務難題作為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的切入點,配套建設起“四點半學校”、日間照料中心,招募專人進行管理,每年投入50萬元經費,確保服務陣地有效運行。針對搬遷群眾不會坐公交、使用電器不熟練、找不到商超銀行等難題,黨支部組織30余名黨員志愿者陪群眾坐一次公交、進一次商場、到一次銀行、去一次學校,讓搬遷群眾在感受到溫暖的同時,也一步步融入城市生活中。

注入“鄉魂”

“文化活水”潤心田

12月13日清晨,在正安縣瑞濠展場設計街道安置小區花壇旁擠滿了人,搬遷老人們正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圍觀著象棋對決。

為滿足搬遷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破除陳規陋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安縣瑞濠街道構建了“街道主導、部門協作、社區主抓、平面設計群團參與、居民自治”志愿服務體系,組建起12個興趣小組,開展象棋、快板、腰鼓表演活動,推動文化進小區,厚植文化基因。

“原來擔心年齡大、沒文化,搬到城里難融入,現在可好了,沒事下樓下下棋、打打腰鼓,鄰里都認識。”搬遷戶老AR擴增實境包興致勃勃地介紹,“我搬來兩年多了,社區經常廣告設計組織開展宣傳宣講活動,不僅有各種利民惠民政策介紹,還可以參加興趣小組玖陽視覺,比在老家好多舞臺背板嘞!策展

遵義市圍繞生產生活、居家衛生、文明行為等,著力創建環境好、治安好、服務好、風尚好、鄰里好“五好社區”,推薦評選文明小區20個、文明家庭1102個,引導搬遷群眾規范行為,樹立文明新風。

前段時間,在新蒲新區松源社區廣場沈浸式體驗上,居民們正在開展書畫比賽、誦讀詩詞比賽等活動,現場熱鬧非凡,充滿了歡聲笑語。“今年參加了好幾次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很有趣,大家都愿意參與進來,為我們鄰里之間交流提供了平臺,增進了鄰里和諧。”正在參加詩歌比賽的松源社區居民楊曉燕說。

松源社區有安置居民1368人,為了加快社區居民融入城市生活,同時又可以打破樓棟高墻的障礙,促進社區居民和諧。松源社區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組織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80余次,不斷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在我們社區的文明實踐站,各年齡段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時,我們還通過舉辦各種群眾喜聞活動佈置樂見的活動,進一平面設計步增強社區居民凝聚力,培育文明新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松源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紹東說。

整潔的樓棟、寬敞的道路,以及就業幫扶車間、群眾服務中心和幼兒園……如今,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里,孩子讀書省心、大人工作舒心、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