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奏響多民族共富交響曲
土地少、缺技術、缺門路,曾經讓想脫貧但一直脫不了貧的肖永平愁云滿面。“2014年,幫扶單位金川公司送技術上門,兩個兒子一個學焊工、一個學汽修,都拿上了國家承認的職業技能鑒定證,出門打工月收入都在四五千元,我在家利用有限的土地發展種養業,當年就脫了貧。”如今,在甘肅省積石山縣劉集鄉肖家村,肖永平早就成了村里的種養致富帶頭人,還當選了村里的文書,正大踏步地帶模型著身邊的貧困群眾向小康夢邁進。
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地帶大山里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玖陽視覺,縣域內生活著開幕活動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等10個民族的群眾;這里也是人形立牌甘肅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脫貧攻堅的任務艱巨。面對貧困的現實,積石山縣把脫貧攻堅活動佈置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工程”來全力推進,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的脫貧攻堅路子,讓更多像肖永平一樣的貧困群眾邁出了堅定而扎實的脫貧致富步伐。
摸清底數,讓人人都有致富門路
“改變以往以冬小麥為主的種植結構,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膜側油菜及黃芪、當歸等中藥材,人均可以增收160元以上;發展壯大展場設計全村養羊產業,人均增收達到200元以上;成平面設計立合作社,大型公仔制作布鞋、刺繡,人均增收500元……”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村黨支部書記安福雄的心里時刻裝著這樣一互動裝置個“賬本”,里面悉心地記著全村每一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脫貧辦法、脫貧進度等等。
陽山村位于積石山縣境內高寒陰濕山區,生活在這個小山村的群眾,昔日主要靠記者會種植小麥、馬鈴薯和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全村70%以上的人口是貧困戶。近年來,積石山縣始終立足摸清底數、精準施策,確保讓家家戶戶都有致富門路。去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了1.3萬余人,貧困面從2015年底的23.71%下降到了17.84%。
圍繞貧困群眾無錢、無技術、無門路的瓶頸制約,積石山縣按照“一戶一策、一技一業”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林果、畜牧養殖等富民產業,增強群眾造血功能。積石山縣扶貧辦主任馬占山說:“沒有產業,精準扶貧就是空談。產業扶貧,只有到村到戶,讓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貧困戶享受到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的改善,才能達到脫貧目標。”
扶貧先扶智,技術培訓平面設計送到家門口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順利脫貧且在致富路上干勁十足的肖永平說,自身的脫貧實踐告訴他,群眾要脫貧,光選對了致富門路還不行,還得有能力來干好,那就是要掌握致富技術,包裝盒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
“農村人才的培訓,對產業扶貧的支撐作用和勞務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重要,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引道具製作擎。”金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掛職積石山縣委副書記的李尚勇告訴記者攤位設計,為了全力助推積石山的精準扶貧工作,作為對口幫扶單位,金川公司發揮自有職工培訓中心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在前期實施培訓、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駐積石山縣精準扶貧技能培訓站”,派遣教師到積石山開展異地辦班,送培訓上門,先后分批對530名農村群眾進行包裝設計了勞務技能的認證培訓,取奇藝果影像證率達到了92%,就業成功率達到88.4%。同時,他們采取場地佈置“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大了產業支活動佈置撐人才培訓力度,著力培養新型職業化農民。此外,公司還先后分12批組織村干部、產業骨干、致富帶頭人,前往北京、山東壽光等農業發達地區培訓學習,拓展視野、增長才干。
據測算,在積石山,參加過道具製作勞務技能培訓的農戶,其勞務收入較培訓前普遍提高2500-5000元/月不等,培包裝盒訓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現在大家伙兒拿到了國家認可的技能鑒定證,出門掙錢更方便了,像拿到焊工技能證的,還可以憑這個資質,堂堂正正承接一些施工項目,收入更高。”積石山縣石塬鄉劉安村村民張喜蓮,“別看我是個農村婦女,村上的瓦工培訓我也參加了,今年就在家門口掙了6000多元!”
讓貧困農民在家門口學技術,就近就地打工掙錢,全面提升貧困農民FRP就業能力,促進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記者了解到,近年玖陽視覺來,積石山縣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大圖輸出培訓機制,多渠道舉辦“隴原巧手”“隴原妹”人形立牌、拉面師、電焊工、瓦工等精準扶貧勞務技能培訓班,實現戶均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有一個技能型人才,做到了18個預脫貧村脫貧對象培訓全覆蓋,將技術培訓延伸拓展到了35個預脫貧村和92個非貧困村。目平面設計前,積石山已完成各類培訓2.64萬人次,創勞務收入達10.02億元。
基礎設施重點突破,讓百姓都住上安全房
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精準發力。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中,積石山縣不僅全面啟動了特色產業、勞務輸出、易地搬遷、生態補償、加強教育、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等“七個一批攤位設計”脫貧模式,而且著力在基礎設施建VR虛擬實境設上補齊短板,公共服務保障上提升水平。
搬出大山一直是山區貧困群眾的夢想。近幾年,隨著易地搬遷項目的實施,積石山許許多多貧困山區群眾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記者走進石塬鄉肖紅坪村易地搬遷項目安置點時看到,一排排新修建的兩層居民住宅樓規劃合理,設計獨特,從山上搬下來的群眾都住上了別墅一樣的小洋樓。提及家里的新房子,劉集鄉肖家村低保老人樊六成和老伴滿臉喜悅:“我們原來住的老房子已經50多年了,夏天廣告設計漏風漏雨、冬天凍手凍腳,今年,政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我們修了新房包裝盒子,一下子解決了我們家里的大問題。”
突出解決基礎設施問題,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更活動佈置好地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如今,無論走到積石山的哪個村,都會看到有貧困戶搬進新房,一幢幢民居整潔靚麗,一條條道路干凈寬敞,新建成的文化廣場基礎設施齊全。品牌活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