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08靠設計視覺老區縣的新活力從何而來?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老區不老,與時代同行。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全國林改第一縣”,也是革命老區縣、原中央蘇區縣。促鄉村振興、造新顯集群、塑文旅勝地、創林改新路……新時代的“老區”武平從未“掉隊”。近日,人民網福建頻道擬推出《老區大型公仔“上新”了》系列報道,展示武平新貌。

每畝稻田減少碳排放約0.8噸,降低肥料成本支出10%以上,土壤有機質提高10%,減少農藥用量15%以上……眼前200畝長勢喜人的稻田位于萬安鎮廣告設計,是福建武平縣稻田碳減排試點項目,經過一季的水稻種植和收割,如今正在整理相互動裝置關水稻增產減排及土壤改善的數據,計算并核證碳減排量。

沈浸式體驗稻田碳減排項目試驗田。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攝

“碳減排”是個新詞,但在武平,碳減包裝設計排項目卻不止這一處。

位于城廂鎮的生態全循環碳減排(畜禽糞污治大圖輸出理)示范點,正為一座存欄600余頭的生豬養殖場提供糞污治理服務。與其他生豬養殖場不同,這里幾乎聞不到糞污異味,還實現了消解污泥、生產液肥、達標排放、全智能化控制和碳減排。

武平的新活力從何而來?這得益于2023年以來,該縣充分利用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以下簡稱“農綜改”)的契機。夏末秋初,人民網記者在武平看到了一條通過改革帶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村民致富模型、村財增收的新路徑。

以人才為支點撬動農村新產業發展

2023年6月,武平縣成功申報“農綜改”項目。擺在縣主要領導面前的難題是,作為老區蘇區,各方面底子薄弱的農業縣,“農綜改”應如何著手。

“試點,就要試出點名堂來。”武平縣委書記張麗華說,“發展的關鍵是模型人,武平急需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人才。”

于是,武平縣果斷拋出攬才的橄欖枝,搭建“舞臺”,鼓勵人才“登臺唱戲”。

“武平女婿”丁慶博士就這樣來到了武平。場地佈置丁慶1985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1992年3月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于2010年3月獲得日本獸醫畜產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多年來致力于環保行業生物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事業,其研發的一系列微生物制劑產品,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經多年實踐,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丁慶為武平提出了碳資產開發實施方案,撬動了一系列“新產業”,水稻田碳減排、秸稈碳化還田固碳、畜禽糞污全資源化利用等項目相繼落地。

萬安鎮稻田碳減排項目試驗田。武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水稻生長過程中會釋放甲烷,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稻田碳減排項目負責人李沃說道,“眼前這200畝示范田,設立了對比試驗,一部分采VR虛擬實境用將水小分子化的富勒烯濾波管和抑制甲烷菌的微生物液態菌肥進行施肥,另一部分則以傳統方式種植。全程應用無人機甲烷傳感器及激光包裝設計掃描式網格化監測系統監測甲烷排放。”

站在試驗田的田埂上,放眼望去,采用新技術種沈浸式體驗植的水稻顯得枝葉更為繁茂、茁壯。

“微生物液態菌肥能夠分解有機質并加速作物的營養吸收,抑制啟動儀式雜菌害蟲繁殖,減少甲烷排放。同時,微生物液態菌肥不僅自身成本低廉,還可以減少農藥用量,成本支出降低15%以上。”李沃解釋道,“加上使用富勒烯材料技術,可促進水稻吸收消化和生長,以達到節約用水及增產增收的目的。預計水稻田稻稈結穗增多15%以上,農民收入也相應增加。”

未來,通過對平面設計稻田碳減排量的認證,農民可參與到碳權交易中來,農田“碳票”將變為鈔票。“項目試點成功后將在全縣26萬畝稻田進行推廣,按每畝每年兩季共減少碳排放約0.8噸來測算,每年可以減少碳排放20.8萬噸,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碳匯100元/噸計算,則全縣一年將產生碳匯收入2080萬元,新增稅收收入為270.4萬元。”武平縣財政局副局長鐘衛東說。

生態全循環碳啟動儀式減排(畜禽糞污治理)大圖輸出示范點同樣應用來自丁慶的技術。生豬養VR虛擬實境殖糞污處理過程中,投入專利菌劑和專用場地佈置設備,利用微生物把豬糞尿里的碳和氮全部轉化鎖定在液體有機肥料中,抑制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了全程碳減排、全程消解污泥、除臭、滅蚊蠅,同時生產出高質量的液肥和復合酶。

“同傳統畜禽糞污治理方式相比,不僅占地僅需十分之一,還可實現無人值守全智能化管理,大大降記者會低維護投入成本。”在示范點,項目總工程師劉啟斌介紹道,“開幕活動目前已取得第三方機構檢測報告,出水符合排放標準。”

當下,武平碳資源全循環利用產業正點燃星星之火。同時推進的試點項目還有:秸稈快速碳化腐熟還田工藝包——在不進行焚燒的情況下,將秸稈快速參展碳化成易于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碳肥,還可滅除秸稈中的蟲卵。智慧云廁工藝包——將公廁糞尿快攤位設計速成肥固碳,還可降低運營成本、FRP減少能源和水資源的消耗。農污改造工藝包——通過無需動力和維護的污水收集處理工程,解決農村污水用電和維護問題,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張麗華表示,下一步,武平擬建設國內領先的碳資源(碳匯)開發中心,將碳匯業務資源集中在這里,實現更多的碳匯管理收入。

探索三產融合帶動村民致富村財增收

“新產業”如火如荼的同時,武平縣傳統產業也因“農綜改”受益。

武平是全國最大的紫靈芝生產基地,全縣種植面積達4.03萬畝,2023年產量達500噸,實現全產業鏈產值3億元。而萬安鎮捷文村作為福建省“一村一品”(舞臺背板靈芝)示經典大圖范村,則是紫靈芝的主要產區之一。

但長期以來,受困于菌棒研發、精深加工及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難題,產業鏈發展緩慢。

“農綜改”實施以來,捷文村大力實施紫靈芝全產業鏈項目,建設捷文靈芝科研基地,科研基地坐落于村道旁,主體建筑造型模仿紫靈芝的形態,曲線柔和設計新穎,總建筑面積4440平方米。其中,1號樓建設靈芝產業生產基地,建筑面積約2600平方米,主要用于靈奇藝果影像芝育種、栽培和精深加工,配套研發、生產設施設備及檢驗檢測等設備;2號樓建設靈芝產業服務中心,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主要用經典大圖于產品研發直播、展銷體驗、科普研學,搭建起線下種植加工展銷和線上銷售服務平臺。

“科研基地項目建成落地后,我們通過引進靈芝精深加工企業,實現紫靈芝全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助推形成紫靈芝產業集群。”捷文村黨支部書記李財林說。

為完善靈芝基地基礎設施,科研基地還將重點打造5處“種植+參觀+活動佈置科研+科普”的示范窗口基地以及林下經濟科教館。

“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三產融合,探索制定靈芝種植標準體系和技術標準,重點推動紫靈芝種植標準化建設和品牌打造,實現靈芝產品多元化。”萬安鎮副鎮長劉麗娟說。

同樣在強鏈補鏈上下功夫,探索三產融合的還有東留鎮。

東留鎮種植3萬多畝芙蓉李及上千畝百香果,因缺少精深加工產業,時常有好果但賣不上好價錢。

為改變這一現狀模型,當地政府引進一批企業推進深加工產業發展。

借此機遇,返鄉創業的80后廖雪涵成立了公司,將自己掌握的米酒釀造工藝和果酒、氣泡水等新技術結合,研發了百香果味黃酒、芙蓉李鮮釀等果酒,并衍生出10多種芙蓉李加工產品,年產值2600萬元。

在廖雪涵的帶動下,芙蓉李精深加工產業全面鋪開。2023年,東留鎮的芙蓉李收購價創歷史新高,1000多戶農戶因此獲益。

“三產融合發展是趨勢,也是必然。”廖雪涵說。

東留鎮有豐富的產業基礎,是發展農旅融合的寶地。廖雪涵在黃坊村承包運營“花果東留研學基地”,開展農旅和中小學生研學等特色研學課程,每年可場地佈置接待團建研學5.3萬人次,為村財增收12.45萬元。

該基地于2023年入選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是龍巖市唯一一家入選的研學基地。由此,東留鎮探索形成自有研學品牌,有效帶動產業發展、農副產品銷售、村集體持續增收。

借“農綜改”東風,武平縣先行先試,開展了山區縣鄉村振興的新探索。202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增幅4%、限額以上貿易業銷售額、營業額增幅7.5%、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幅19.6%。

AR擴增實境位于武平縣東留鎮黃坊村的盛金花場,主要栽培富貴籽。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攝

改革發展的歷程是曲折前進的,武平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當地產業基礎薄弱、發展人才欠缺、品牌培育動能不足等問題。

“正因如此,武平將繼續圍繞芙包裝盒蓉李、富貴籽、紫靈芝三大產業,培育村企品牌、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提升信息化水平,促進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同時,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本土人才的重要支撐作用,進一步為鄉村振興積累新經驗、探索新可能。”張麗華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