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織路成網興業富民_中國扶貧在線08靠設計包裝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扶貧開發,交通先行。

“十三五”開局經典大圖之年,省交通廳始終把交通扶貧開發作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響精準扶貧提檔升級戰。通過大力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重點加大縣鄉道路資源、旅游路建設力度,積極推進農村公路連通聯網和產業園區路建設,助推扶貧開發。

截至目前,一系列數據展示交通扶貧開發的新成就:

——新改擴建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5126公里,農村危橋改造項目194座,安保工程達到2233公里;

經典大圖

——完成災后恢復重建“百千萬工程”投資175.9億元,其中百條示范路74.8億元,千座連心橋6.6億元,萬里扶貧路94.5億元;

——大別山紅色旅游路、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等4條總長3813公里的特色扶貧路基本建成,已經發揮經濟效益,支線建設和路網完善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何光中介紹,省交通運輸廳將國家和省分別確定的52個貧困縣市區和4821個重點貧困村農村公路建設全部納入交通扶貧專項規劃,到2019年,湖北貧困地區將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

“升級”通村公路鄉村百姓脫貧步子越邁越大

“由于路面剛剛經過了一番修整,10多處路陡彎急處也加固了水泥防撞墩,路比以前平穩安全。于是,年初我把李果的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畝擴大到150畝,專門配備了一臺東風中型貨車往返于這條環村公路,我會親自上陣,拉苗送貨。”遠安鹿苑村的商人王波義樂呵呵地說。

鹿苑村,素以種植李果聞名內外,這里擁有近2000畝果品基地。經過兩年時間,路面擴寬、修復平整、安全防護加固,升級后的環村公路讓深山“寶貝”充分煥發了活力,當地3萬多群眾步入脫貧致富快車道。

鄉村百姓的脫貧致富路越走越順當,離不開湖北交通運輸部門把道路質量和安全記在心里、扛在肩上。通過健全農村公路管養機構,完善督促考核辦法,在各縣市設立農村公路管理部門,明確基層管理人員和經費給予保障,努力實現農村公路管養人員定編定崗,建立起管養長效機制。

不斷完善“政府監督,專業抽檢,群眾參與,施工自檢”的農村公路質量保證體系,結合水毀恢復重建工作,加強新大圖輸出改建農村公路的工程質量監管。同時,指導和督促各地新改建農村公路要同步建設交通安全、排水和防護設施,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開展全省農村公路管理培訓班,宣傳各地農村公路管養先進經驗,加強農村公路執法力度,開展路域環境整治,及時制止和查處違法超限運輸及其他各類破壞、損壞農村公路設施等行為,逐步建立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格局。

同時,推進召開“四好農村路”現場會,重點創建考核一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通過激勵政策和獎懲措施,強化典型引領,樹立學習標桿,充分調動各地創建工作積極性。

FRP恩施白果鄉采取村支兩委會議推薦、公路中心實地考察相結合方式,擇優選定農村公路規范化管養人員,創造性地聘用起當地村民,讓村民自己當起管路養路的“家長”;宜昌長陽首創“路長制”,推行責任區勤務模式,在每條鄉村主干道都配備“路長”,為村民提供“一對一”服務,對村道交通秩序、路容路貌和環境衛生等實施全面綜合管理。“升級后的通村公路,有了安全防撞墩,有了標牌標線,路面也更寬了,還配有專門的管養和安全守護員,這將極大提升鄉村道路運輸能力,助力鄉村產業經濟發展,老百姓脫貧的步子越邁越大。”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姜友生說。

2017年,湖北省啟動實施“455”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力爭用4年時間,建立“省、市、縣、鄉、村”5級聯動機制及責任體系,計劃省級財政投入50億元,基本完成國省道、縣道、鄉道及通客運班車村道的安防工程建設。今年,湖北將實現農村公路窄路面加寬改造944.5公里,農村公路橋梁建設2956.8延米,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建設10047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83座。

“織網”特色公路快進慢游成“交通+旅游”風尚

三月剛到,黃岡徐家坪村的個體戶秦沖豪便將自家的魚塘圈了起來,生意又添新項目——垂釣。徐家坪村,在英山桃花沖至白馬石公路線上,屬于大別山紅色旅游的支線路段,目前很多支線項目正順啟動儀式利推進,逐步結成網狀,形成紅色旅游經濟的輻射圈。

家住武漢的劉樂民,初春時節,駕車來到了素有“小華山”之稱的黃岡羅田薄刀鋒景區最高峰天堂寨,相較于以前,想欣賞這藏在大別山“深閨”中的美景,在路上的時間就得超過三到四小時,可現在從拿定主意出發到到達目的地,只需一個多小時。“這真是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劉樂民笑著說道,他決定花四天時間好好轉轉。

圍繞大別山紅色旅游主線,當地交通運輸部門除建設10條旅游支線外,全力疏通農村公路“毛細血管”,加上對接的高速公路和記者會省道,目前縣縣有國道,鄉鎮有省道攤位設計,農村公路“快進”網絡已經形成;而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當地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打通斷頭路,改造危橋,疏通村道,科學布局,結網補缺,正在積極優化特色公路“快進”版圖。

2017年,湖北交通運輸部門積極落實深化交通運輸部關于打造農村公路“快進慢游”旅游工程的要求,依托地方綜合交通區位優勢,在全省打造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民航、高等級公路等構建的“快進”交通網絡,提高農村公路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實現旅客遠距離快速進出。同時,建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慢游道具製作”農村公路交通網絡。

省公路局局長熊友山表示:“農村公路‘快進慢游’服務體系,極大活躍了鄉村旅游,催生了桃花節、油菜花節、楊梅節等特色節會,聚集了人氣,興旺了產業,增加了村民收入,實現農村VR虛擬實境旅游市場供給由淺層觀光向深度體驗轉變大圖輸出,從淺層服務向深度服務轉變。”

湖北“交通+旅游”已經深度融合,成為服務地方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的新增長點。統計顯示,大別山紅色旅游路、秦巴山環庫生態路、武陵山清江畫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等4條特色扶貧路帶動了30多個產業的發展,惠及了29個貧困縣、800多萬貧困人口。

“鋪設”產業鏈條農村公路成地方經濟發展輻射圈

站在黃絲村口,遠遠望去,一條水泥路串起大片的池塘,水中央豎起了織網,有養魚的,有養蓮的……

洪湖黃絲村,省交通運輸廳精準扶貧對口村,已投入資金200萬元,新建了1座“連心橋”,硬化了村路30多公里,并且依托洪湖特有的蝦蟹資源,駐村工作隊帶領養殖戶到外地取經學習,引進了先進的養殖模式。

隨著產業越做越大,駐村工作隊為了方便水產品對外運輸,采取了工作隊出資、村民出力的方式,為千畝蝦蟹養殖池塘修建了4條共18公里的生產路。如包裝盒今,鄉間村路轉身變為了一條富民的產業路,這里有“魚蓮共生”綜合養殖基地、鄉村休閑旅游苗圃基地、水產養殖基地。

湖北交通運輸部門將交通記者會精準扶貧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做好頂層設計規劃,通過在農村公路沿線精準培育產業鏈條,整合資源,科學布局,促進企業抱團發展、集約發展。

恩施的恩鶴公路,被人們稱為“紫油厚樸百里長廊”,農民王德喜就是親眼目睹恩鶴公路從開建到修通,從狹窄到擴寬,再到織路成網,他也從一個種植厚樸的個體戶,經營自家后山的200畝地,到加盟恩施濟源藥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變身小老板,成為恩施新塘鄉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人形立牌

恩鶴公路輻射重點老區高山鄉鎮,囊括新塘鄉、紅土鄉、椿木營鄉、中營鄉,恩施市政府布局產業集群發展,4個鄉各培植1個村作為重點扶持厚樸產業發展的專業村,發展面積19萬畝。又借鑒立體農業的發展模式,開發了紫油厚樸、竹節參、金銀花、菜豆立體栽植模式,并建立以恩施商家灣林場為主體的“厚樸主題公園”,形成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研教學、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經典大圖產業園區。

湖北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產業路發展的樣本。以農村公路為依托,結合當地實際產業資源優勢,科學培育產業鏈條。咸寧通山,將公路建設與產業基地精準對接,助力村鎮油茶基地、橘橙基地、楠竹基地、農業觀光園基地、特色農家樂基地等產業基地建設;十堰竹山,將村路布局與當地特產生產相結合,形成了苗木花卉、獼VR虛擬實境猴桃、茶葉的產業集聚帶;黃岡羅田,沿村路種植板栗,形成了長達40公里的板栗產業帶;恩施利川,重點圍繞旅游景點、農家樂、生態園等,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完成產業發展布局。

以對接產業脫貧為突破口,湖北交通實現了精準扶貧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的轉變。據統計,2016年,湖北共實現147萬FRP人脫貧、1601個村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幕活動正加快推進。2017年,湖北將加快實施貧困地區資源、旅游及產業路建設366公里,重點貧困村村級產業路1300公里,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攤位設計的交通運輸網絡,推進農村公路連通聯網和通產業園區路建設,加速當地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撮合”三級平臺 快遞編碼入村山貨家門口寄件

曾經,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是一道坎,快遞公司只能到鄉鎮,村民寄件或收件要到鄉鎮,費時費力費錢,很大原因是,以前各大物流公司的編碼只編到鄉鎮一級,沒有編到村組。如今,湖北交策展通運輸部門創新農村交通物流體系,將原有的物流信息平臺充分“撮合”,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站場設施建設,覆蓋90%以上村組的物流編碼,打通了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張江,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過完年后不用再像村里其他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出門打工。2016年底,他主動聯系了赤壁茶庵嶺鎮里的物流點,把家里閑置的一間屋子簡單裝飾,成立了白石村第一個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并兼做超市生意,賣些日用百貨,這個服務站成了村里百姓售賣山貨特產的主要渠道。

徐秋鳳,家里的后山坡上種了一些茶葉,一大早她將幾年前就烘焙的磚茶利索地裝了一箱,手提著來到張江的農村物流綜合服務站。“現在不用像去年那樣,為了賣點茶葉,得往返村鎮,費時費力。”徐秋鳳說,“政府的服務站搞得太好了,只要把貨一擱,掃碼編碼收件沈浸式體驗,讓咱老百姓家里的山貨,在家門口就能夠寄到城里去。”

由政府引導、交通牽頭、企業主導的農村物流三級配送網絡體系的建立,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山貨進城,城貨下鄉”的夙愿。同樣,在十堰竹山、宜昌秭歸也建立了這樣的三級配送網絡。

2016年9月,亨運竹山公司建設的竹山縣物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物流中心已建成分撥中心、倉儲中心和農副土特產品展示中心,圓通、中通、韻達、參展天天等快遞企業大型公仔目前已陸續入駐。從中心出發,可通向17個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再輻射254個行政村。2016年,十堰城鄉物流一體化項目實現運輸收入4150萬元,為農民增加收入6000萬元。

而以“物流興縣”為戰略定位的宜昌秭歸縣,在完善“客貨聯盟”物流網絡之后,將注意力聚焦到了物流保障的“最后一百米”環節,通過推行實施村級物流服務站標準化建設,實行統一的標識標牌,配置電腦開通網絡,進行貨品編碼入村等關鍵步驟,精細化、流程化再上新臺階。

物流企業發展和山村百姓致富“雙贏包裝盒”的背后,離不開湖大型公仔北交通運輸部門場地佈置實施的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暢通工程。2017年,湖北交通運輸部門更是加快推動各縣市編制農村物流融合發展規劃,合理確定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的數量、布局、規模、功能,健全覆蓋市、縣、鎮、村的“快、干、支、末”四級農村物流運輸網絡,探索共同配送、交商融合、客貨融合、電商物流融合等多業融合發展的物流服務運營模式,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活動佈置流站場設施,抓好鄉鎮五級站的升級改造。“如果說修路通車是脫貧輸血,那么暢通農村物流就是增加造血功能,它既滿足了農村人流、物流便捷化需求,又節約了農民互動裝置的支出,是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省運管物流局局長陶維號說。

據了解,湖北省財政現在每年至少安排100攤位設計0萬元用于農村物流發展參展FRP,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縣級物流園區(中心)35個,新改建農村綜合運輸服務站358個、村郵點8760個、快遞服務網點10120處,為全省4000余萬農民群體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精準扶貧永遠在路上。交通扶貧要找準根子,奇藝果影像探準路子,做好“交通+產業”融合,真正繡好湖北“精準扶貧”這朵花。策劃 石斌 潘慶芳文圖楊麗芳 高斌 方慶 趙超 徐安奇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