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間霧氣繚繞,置身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辦中山村千畝竹海靜靜漫步,竹葉清香令人全息投影心展覽策劃曠神怡。
百余年來,村里人靠竹吃竹,筲箕、簸箕、背簍等竹編品遠近聞名。而隨著社會發展,這些工具的需求小了,村里人不廣告設計得不放下這門手藝,尋找新活路。
村民李志仙去了城里打零工,每天七八十元的收入對一個農奇藝果影像村婦女來說已不算低,但家里還有生重病的丈夫和兩個上學的孩子,這點錢就顯得捉襟見肘。如今沈浸式體驗,加入竹編合作社,學了一門手藝,有了穩定的收入,今年脫貧在望。
如何依靠產業擺脫貧困?臨滄市立足資源稟賦,互動裝置集中精力抓好特色產業,突出“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實現產業扶貧長效化。
中山村村民在竹藝館進行竹編作業。人民網 李發興 攝
找準優勢,人形立牌縣鄉村只能抓一個主導產業
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的臨滄市,北回歸線穿境而過,資源極其豐富。在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2187萬畝產業基地,甘蔗、堅果、茶葉等種植面積均在全省前列。
“產業有基礎,但加工問題、市場問題和品牌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資源沒有很好地轉化為收入。”臨滄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認識到。
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之策。市委書記楊浩東說,要推動解決特色不特、優勢不優等問題,就要找準優勢,選定產業,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縣一業”。
“我們明確要求每個村、每個鄉、每個縣只能重點抓一個主導產業。” 楊浩東說,臨滄以自然村為單位,列出人的資源、物的資源、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四張表”,組織召開了1.5萬多場次群眾大會,開展“發揮村內優勢,定位本村方向,提出解決辦法”大討論,自主選定發展一個主導產業。
“我們村有一千多畝竹子,還有上百年的竹編歷史,為啥不把竹編廣告設計技藝再撿回來?”在群眾大會上,中山村群眾達成共識——把曾經的竹編手藝變成產業。
傳統的竹編是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只有加入新的設計元素,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為此,中山村專門聘請了一位四川的竹編非遺傳承人為村民開展技術培訓,把從前功能單一的筲箕、簸箕、背簍等竹編產品變成具有藝術功能的商品。
在近800平方米的竹藝包裝設計館內,李志仙和10多名村民正向老師傅“取經”。經過兩個月的培訓,李志仙已能熟練編制果盤、花籃。
竹藝館這兩天接了1500件商品的訂單,李志仙邊學邊做,“編一個30塊錢,我一天能編5個。在家編,還不耽誤照看我家那口子。”
目前,中山村大銀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0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竹編產業道具製作,已經實現“搬得出、穩開幕活動得住、能致富”。
在發展竹編產業的同時,臨翔區決定把“中山竹編”打造成互動裝置臨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張生動名片,并同步規劃建設周包裝盒邊水體景觀、果桑采摘林,開展系列竹編體驗、竹藝大賽、竹宴美食,發展“旅游 扶貧”,建設旅游小鎮,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李志仙聽著,心里憧憬著,“好日子快來了。”
臨滄抓產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讓老百姓自主決定發展方式,形成了產業發展共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了群眾力量。
云縣愛華鎮大樹村圍繞“手撕雞”,組織50多戶貧困戶發展林下山地黑肉雞,每年可分紅1000多元。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借助“冰島茶”品牌效應,累計發展茶葉10.39萬畝,帶動貧困人口人均玖陽視覺每年增收1400元以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則重點發展蔗糖產業,帶動蔗農提升40萬畝甘蔗種植水平,使3488戶貧困戶人均增收5200多元。
對已記者會經形成特色的堅果產業,臨滄不再把更多精力花到基地建設上,而是推動標準化和品牌化,重點抓好地理標志申報、檢測實驗室建設、產品標準制定、引進好的加工企業等工作,讓堅果產業有穩定的市場。
扶貧車間工作人員在包裝土雞蛋。人民網 程浩 攝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加入合作社,活動佈置脫貧有希望”。近年來,臨滄的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呈現加速發展態勢。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新型經營主體,也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FRP從菜農到公司的董事長,黃應菊回憶,“以前肩挑賣菜的日子比苦菜還苦。”十年前,黃應菊和村里的幾家醬菜腌制大戶通過成立四通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260戶農戶加入,抱團發展。
舞臺背板黃應菊說,過去各自為陣,市場信息不對稱,銷售不暢、價格波動的情況時有發生。如今,統一籽種供應,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價格收購,統一加工檢驗策展,統一包裝銷售,合作社生產的醬菜從外觀到質量都有了提升,產品不僅走進了臨滄各大超市,還遠銷廣東、上海及緬甸、泰國等地。
今年3月,中山村成立吉華竹編農民專業合作社后,引入龍頭企業,整合企業投資200萬元、村集體18畝土地折價180萬元、產業扶貧發展資金180萬元共計560萬元,采取“企業 合作社 農戶”模式,共同投資興建了集竹編工藝展示、竹文化傳承、竹產品銷售于一體的竹藝館。
李志仙家在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早日擺脫貧困,打小就會竹編的她趕緊加入合作社,用竹篾編出新生活。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介紹,合作社現有社員576人,經過培訓,竹編藝人從200人發展到458人。社員編制的竹藝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每戶每年平均可增收參展1.5萬元以上。
臨翔區南美拉祜族鄉的豌豆也因“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產量提至650噸,豌豆遠銷至武漢、長沙等地,470多參展戶合作社社員每戶增收3000元以上。
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后,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已成為制約貧困群眾增收的最大瓶頸。為順應“互聯網 ”的發展,臨翔區走出了一條“電商 物流 扶貧車間 合作社 農民”五位一體的電商扶貧新模式,建成一批標準化生鮮扶貧車間、茶葉扶貧車間,對農特產品進行統一加工、統一配送、統一檢測、統一認證,解決了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的問題。
博尚鎮永泉村李邦潤家的啟動儀式雞樅、臘肉、香腸等“山貨”,前兩年還“銷量不大,價格平平”,通過電商服務中心包裝升級后,現在的農特產品在全國熱銷,供不應求。
臨翔區商務局局長茶云玻說,以種養殖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可根據電商服務中心“大數據”服務平臺提供的市場信息和扶貧車間制定的標準,有計劃地組織社員發展生產,實行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保證農產品上行的同時,也避免了“谷賤傷農”“果賤傷農”。
李新菊在分裝醬菜。人民網 李發興 攝
優廣告設計化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戶穩定收入
小醬菜慢慢形成了大產業,不少菜農變成了“股農”。2014年,臨滄四通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黃應菊出任董事長,“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逐步形成。公司展場設計以股份為聯結,吸納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每戶貧困戶每年可獲得2000元的定額分紅。
合作社輻射的2000畝原料基地按每畝6000元的年產值計算,種植農戶可獲益1200萬元,公司同時還可以帶動近300人就業。45歲的刀躍愛經過培訓,已成為公司的技術工,每月收入3500元。在公司上策展班的27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工資收入達1.8萬元,實現了“就業一戶脫貧一戶”。
中山村投資所形成的固定資產股權量化到企業、村集體和村里的226戶貧困戶,按銷售利潤的36%、32%、32%進行第一次分紅,村集體再將所得收入的互動裝置50%給合作社員進行二次分紅。
月月收益,年年有分紅。在產業扶貧中,臨滄市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加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股份聯結、訂單聯結、生產托管等方式,構建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群眾產業增收,實現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
目前,臨滄市139個農業龍頭企業、2832個農民合作社、220個家庭農場、1891個專業大戶,先后與58189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對所有貧困戶全覆蓋。”楊浩東說。
人形立牌今年5月建成投產的臨翔區螞蟻堆村茶廠是中玖陽視覺央定點幫扶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捐資援建的扶貧茶廠。茶廠通過訂單聯結、技術聯結等方式,提高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和產品質量。
螞蟻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宋建濤介紹,茶廠按高于市場均價10%的價格收購,并進行統一加工銷售。運營企業從每年銷售收入總額中提取5%返哺茶葉專業合作社,其中70%用于扶持該村243戶貧困戶發展,貧困戶戶均一年可增收2800元以上。
54歲的郭正美已從這種模式中嘗到了甜頭。“家里4畝茶樹,以前技術不成熟,鮮葉賣不上價,村里有了茶廠后,不僅給我們技術支持,也不愁賣了。”郭正美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將鮮葉送到茶廠后,今年的春茶一下子增收了1000多元,自己也有更多的時間在附近打工,每月還可掙1500元。
產業帶動,形成扶貧展覽策劃合力。通過發展優勢產業,臨滄實奇藝果影像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不同的發展模式,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把貧困群眾的利益最大化,以此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黃應菊深有體會,要建立起穩定增收脫貧的長效機制,則需要產業的帶動,而產業的持續發展,更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
臨滄市是云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臨滄市扶貧辦主任楊毅介紹說,目前,臨滄市累計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2155萬畝,實現貧困村每村有1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貧困戶人均有5畝以上產業基地,確保貧困人口有穩定收入來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