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收益扶貧的“長治路徑”_中國扶貧08靠設計模型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長治市扶貧攻堅場地佈置造林專業合作社暨資產收益扶貧培訓會召開,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長集中“充電”。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全省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長治市成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推進試點”。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長治市把資產收益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模式為主線,通過多種模式,整體推進,積極探索,大大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推動扶貧戶資產保值增值。目前,長治市的422個貧困村共整合產業資金1.87億元,實施資產收益項目422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包裝設計.69萬戶4.9萬人;已有22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合計分紅694萬元,戶均增收410元,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更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的成功探索,不但為當地貧困農民穩定脫貧搭建了新的平臺,也為全省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拓展了新的路徑。今年3月2日至3日,全省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現場會在長治市召開,來自全省各地資產收益扶貧工作的相關負責人齊聚這里,進村莊、看企業,觀摩學習交流,進一步推進全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從先行先試到基本成型,從成功探索到復制推廣,長治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成為全省的實踐——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掏一分錢,當上了紫團公司股東,每年有保底分紅!”這是壺關縣百尺鎮閑陽河村61歲貧困戶馬躍VR虛擬實境進拿到首次分紅的感慨。

“集體經濟從零到有,這可是村里20多年來的第一筆收入呀!”這是武鄉縣大有鄉河西溝村收到大山禽業1萬元分紅后,黨支部書記郁存印的感嘆。

“貧困村將資參展金、土地入股公司,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問題,一舉多得!”這是平順縣今和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受益資產收益扶貧的感受。

從貧困戶笑到貧困村“活”,再到產業主體的壯大,長治的“三農”經濟發展,對得起歷史的傳承與時代的托付。自1951年長治地委在全國首辦10家農業合作社,到目前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904家,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459家。不僅是全國首家合作社誕生地,其發展總量與質量也居全省之首。或許基于此,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把長治市確定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FRP推進試點”。

大圖輸出下齊心打出“組合拳”威力

從全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試點培訓會召開,確定長治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推進試點”,到全市脫貧攻堅暨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推進會召開,不過短短9天,有人把它歸結為長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的確,極短時間內就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市財政、扶貧、農經等13個單位為成員單位的全市資產收益扶貧工作領導組。召開推進會,印發《關于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資產收益扶貧的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

堅持“積極”與“穩妥”相結合,點面結合,示范引領,在省里確定壺關、平順、武鄉三個試點縣的基礎上,長治充分論證,將范圍擴大到11個縣市全面鋪開。11個縣市在各自確定3個市級試點基礎上,又同步鋪開縣級試點。組織成員單位兵分兩組,遠赴貴州、重慶等地市學習取經,制定下發《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就實施主體如何選擇、涉農資金如何整合、股權如何設置、收益如何分配等一一明確,使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更有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在這一場協同戰役中,財政部門積極主動作為,建立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安排下達專項資金500萬元,用于支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農經部門指導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設計扶貧方案,編印《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資料匯編》和《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手冊》;林業部門舉辦“長治市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暨資產收益扶貧培訓會”,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長集中“充電”;扶貧辦在全市共建設72個村級光伏電站和1個35兆瓦地面電站,共覆蓋7284戶13887人,僅2016年通過光伏扶貧使1538戶4613人擺脫了貧困。

探索建立貧困人口通過各種股權設立,參與股權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村+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就這樣在長治全面啟動。制定實施方案,完善舞臺背板工作機制,引入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模式,一方面激活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消除“空殼化”,短短4個月,全市有422個貧困村整合產業資金共1.87億元,實施資產收益項目422個。

一項項制度、一系列舉措、一套套“組合拳”,久久為功,資產收益扶貧責任體系、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社會動員體系逐步建立,各級各相關部門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深深扎根、迅速萌芽。“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頂層設計著眼長遠、銜接有序,成員單位各盡其能、廣泛參與,貧困群眾衷心擁護、高度贊譽,全市資產收益扶貧工作開局良好、穩步推進。

多種模式開啟脫貧大船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盤活農村“三資”,激活農民“三權”,死錢變活錢,收益有分紅,“政府貼息,銀行貸款,幫咱入股了大山禽業公司,這不剛拿到一筆分紅,一年能領3000元!”舉著手里的“紅包”,家住武鄉縣賈豁鄉古臺村的趙巨田喜上眉梢。

“貧困戶貸款+帶資入企+就業分紅”,像趙巨田這樣,武鄉縣賈豁村、古臺村、張家莊村等7個村、38戶貧困戶對接大山禽業公司,貸款114萬元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紅10%。同時,公司提供就業崗位,優先聘用貧困戶10人務工,年人均務工收入2萬元。

拿資金、土地等入股企業,發展產業、共享收益,把貧困戶由市場經濟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是長治市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平面設計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新模式。

壺關縣集店鄉嶺東村整村“挪窮窩”,住進新村。然而,舊村土地、閑散荒地、古舊民居等資源展覽策劃利用問題,成為擺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去年底,村里引進壺關縣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規劃實施千米跑馬場、五十畝熱氣球場、松海棧道、窯洞特色酒店等展場設計項目,打造鄉村休閑旅游景區。

嶺東村盤活“沉睡”資產資源,將舊村山林、退耕還林地、窯洞民居、水利設施等折價入股,投入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占公司39%股份。每年,村集體享有公司收入利潤39%的固定收益。其中,村集體提取收益的50%依照貧困戶比例、貧困程度,用于貧困戶分紅;20%用于村民分紅;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前,公司預付到村16萬余元,貧困戶每戶分紅300元,非貧困戶每戶分紅250元。”嶺東村黨支部書記趙衛明說。

針對過去扶貧資金存在“一年投、兩年驗、三年看不見”等上述問題,長治市創新思路,變資金為股金,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產業發展資金和金融機構的扶貧小額貸款,整合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每年村集體和貧困戶享受固定分紅,激活放大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

“春節前,村里拿到了25000元收益。村集體提取穩定分紅的30%,剩余70%用于貧困戶分紅。”壺關縣百尺鎮后河村黨支部書記魏世強介紹說舞臺背板。通過貧困戶代表大會提議、支村“兩委”奇藝果影像會議審議、鄉鎮政府黨政聯席會議核準,后河村將25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長治市太行紫團飲業有限公司。

實施帶資入企收益模式,襄垣縣194個行政村1219戶貧困戶,從襄垣農商行每戶貸款5萬元,共6095萬元,投入到襄礦集團。襄礦集團按入企資金7%進行分配,2016年每戶分得3500元。

武鄉縣梅麗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現有社員20人,吸納貧困人口16人以土地等入社。今年,合作社承擔造林工程2000畝,每畝投資800元,總投資160萬元。按總投資15%的利潤計算,可獲益24萬元,利潤的10%量化折股,每戶貧困戶可增收1200元。

“三變”改革,盤活農村“三資”,激活農民“三權”,激發了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活力和動力。

精準發力實現“三方”共贏

產業主體激活力、貧困戶脫貧可持續、貧困村集體經濟可“破零”,“聯產聯業”“聯股聯心”,脫貧動力足。

2016年,黎城縣洪井鄉長畛背村組建了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西門塔爾肉牛養殖。“當初,50萬元縣級扶貧資金解決了合作社‘貸款難’問題。”洪井鄉副鄉長、長畛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云香解釋說,“這50萬元入股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后,將純收益的20%作為下年發展基金,剩余部分按份分給貧困戶。”

目前,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購進45頭西門塔爾肉牛,貧困戶以地入社、帶牛入社,存欄總數達到110頭。宋云香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平面設計模式了。”村民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務工、盈余分紅等收入。

借資產收益扶貧“東玖陽視覺風”,企業、合作社等產業主體盤活了資金、土地、勞動力,一舉多得。在武鄉縣,大象集團、大山禽業、多維牧業三家龍頭企業,為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破零”找到了支點。

經過協商,三大企業分別同入股貧困村達成合作協議:扶貧資金轉化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后,以現金投入企業,形成股份;企業每年向村集體按投入資金的10%分紅;村集體均不參與企業生產經營,不承擔企業風險。三年到期,企業一次性歸還本金。

“空殼村”破殼,集體經濟“破零”。2016年以來,長治全市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工作,盤活農村資源、整合扶持資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市192個退出村的集體經濟實現“破零”,主導產業初步形成。

2017年春節,壺關縣百尺鎮沙堰村70歲特困戶宋河富總算過了個紅火年,“掙上了工資,還有保底互動裝置分紅,以前想都不敢想。”曾經窘迫之境,如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俺把土地全部流轉給紅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每畝地租金800元。合作社還雇俺看護種植基地,一年光工資就能掙5000多元。”

宋河富口中的紅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省級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合作社。下撥的財政資金到村后,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將下撥的財政資金轉化為股權,量化到貧困戶和村集體,并將每年盈余按照財政資金所占股權份額進行分配,減少生產盲目性。年底,合作社以投資額的10%給村集體分紅。

“一人入社,全家脫包裝設計貧。有活干、有錢賺,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紅。”資產收益扶貧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戶直起了腰桿、鼓足了精神。

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收入“1+1+ 1”。實踐證明,資產收益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長治全市已有22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合計分紅694萬元,戶均增收410元。

突出整體規劃引領,圍繞盤活農村“三資”,捆綁產業扶貧、小額貸款等各項資金參與扶貧,長治市逐漸完善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資產收益品牌活動扶貧新模式,使越來越多貧困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長治市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暨資產收益扶貧培訓會召開,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長集廣告設計中“充電”。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全省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長治市成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推進試點”。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長治市把資產收益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模式為主線,通過多種模式,整體推進,積極探索,大大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推動扶貧戶資產保值增值。目前,長治市的422個貧困村共整合產業資金1.87億元,實施資產收益項目422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69萬戶4.9萬人;已有22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合計分紅694萬元,戶均增收410元,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更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的成功探索,不但為當地貧困農民穩定脫貧搭建了新的平臺,也為全省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拓展了新的路徑。今年3月2日至3日,全省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現場會在長治市召開,來自全省各地資產收益扶貧工作的相關負責人齊聚這里,進村莊、看企業,觀摩學習交流,進一步推進全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從先行先試到基本成型,從成功探索到復制推廣,長治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成為全省的實踐——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掏一分錢,當上了紫團公司股東,每年有保底分紅!”這是壺關縣百尺鎮閑陽河村61歲貧困戶馬躍進拿到首次分紅的感慨。

“集體經濟從零到有,這可是村里20多年來的第一筆收入呀!”這是武鄉縣大有鄉河西溝村收到大山禽業1萬元分紅后,黨支部書記郁存印的感嘆。

“貧困村將資金、土地入股公司,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問題,一舉多得!”這是平順縣今和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受益資產收益扶貧的感受。

從貧困戶笑到貧困村“活”,再到產業主體的壯大,長治的“三農”經濟發展,對得起歷史的傳承與時代的托付。自1951年長治地委在全國首辦10家農業合作社,到目前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904家,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459家。不僅是全國首家合作社誕生地,其發展總量與質量也居全省之FRP首。或許基于此,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把長治市確定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推進試點”。

上下齊心打出“組合拳”威力

從全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試點培訓會召開,確定長治為全省唯一“資產收益扶貧整市推進試點”,到全市脫貧攻堅暨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推進會召開,不過短短9天,有人把它歸結為長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的確,極短時間內就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市財政、扶貧、農經等13個單位為成員單位的全市資產收益扶貧工作領導組。召開推進會,印發《關于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資產收益扶貧的工作目標和實施路徑。

堅持“積極”與“穩妥”相結合,點面結合,示范引領,在省里確定壺關、平順、武鄉三個試點縣的基礎上,長治充分論證,將范圍擴大到11個縣市全面鋪開。11個縣市在各自確定3個市級試點基礎上,又同步鋪開縣級試點。組織成員單位兵分兩組,遠赴貴州、重慶等地市學習取經,制定下品牌活動發《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就實施主體如何選擇、涉農資金如何整合、股權如何設置、收益如何分配等一一明確,使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更有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在這一場協同戰役中,財政部門積極主動作為,建立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安排下達專項資金500萬元,用于支持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農經部門指導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設計扶貧方案,編印《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沈浸式體驗試點資料匯編》和《長治市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手冊》;林業部門舉辦“長治市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暨資產收益扶貧培訓會”,140名造林合作社理事長集中“充電”;扶貧辦在全市共建設72個村級光伏電站和1個35兆瓦地面電站,共覆蓋7284戶13887人,僅2016年通過光伏扶貧使1538戶4613人擺脫了道具製作貧困。

探索建立貧困人口通過各種股權設立,參與股權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村+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就這樣在長治全面啟動。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機制,引入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模式,一方面激活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消除“空殼化”,短短4個月,全市有422個貧困村整合產業資金共1.87億元,實施資產收益項目422個。

一項項制度、一系列舉措、一套套“組合拳”,久久為功,資產收益扶貧責任體系、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社會動員體系逐步建立,各級各相關部門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深深扎根、迅速萌芽。“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頂層設計著眼長遠、銜接有序,成員單位各盡其能、廣泛參與,貧困群眾衷心擁護、高度贊譽,全市資產收益扶開幕活動貧工作開局良好、穩步推進。

多種模式開啟脫貧大船

資源變包裝盒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盤活農村“三資”,激活農民“三權”,死錢變活錢,收益有分紅,“政府貼息,銀行貸款,幫咱入股了大山禽業公司,這不剛拿到一筆分紅,一年能領3000元!”舉著手里的“紅包”,家住武鄉縣賈豁鄉古臺村的趙巨田喜上眉梢。

“貧困戶貸款+帶資入企+就業分紅”,像趙巨田這樣,武鄉縣賈豁村、古臺村、張家莊村等7個村、38戶貧困戶對接大山禽業公司,貸款114萬元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紅10%。同時,公司提供就業崗位,優先聘用貧困戶10人務工,年人均務工收入2萬元。

拿資金、土地等入股企業,發展產業、共享收益,把貧困戶由市場經濟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是長治市探索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平面設計展新模式。

壺關縣集店鄉嶺東村整村“挪窮窩”,住進新村。然而,舊村土地、閑散荒地、古舊民居等資源利用問題,成為擺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去年底,村里引進壺關縣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規劃實施千米跑馬場、五十畝熱氣球場、松海棧道、窯洞特色酒店等項目,打造鄉村休閑旅游景區。

嶺東村策展盤活“沉睡”資產資源,將舊村山林、退耕還林地、窯洞民居、水利設施等折價入股,投入嶺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占公司39%股份。每年,村集體享有公司收入利潤39%的固定收益。玖陽視覺其中,村集體提取收益的50%依照貧困戶比例、貧困程度,用于貧困戶分紅;20%用于村民分紅;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前,公司預付到村16萬余元,貧困戶每戶分紅300元,非貧困戶每戶分紅250元。”嶺東村黨支部書記趙衛明經典大圖說。

針對過去扶貧資金存在“一年投、兩年驗、三年看不見”等上述問題,長治市創新思路,變資金為股金,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產業發展資金和金融機構的扶貧小額貸款,整合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每年村集體和貧困戶享受固定分紅,激活放大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

“春節前,村里拿到了25000元收益。村集體提取穩定分紅的30%,剩余70%用于貧困戶分紅。”壺關縣百尺鎮后河村黨支部書記魏世強介紹說。通過貧困戶代表大會提議、支村“兩委”會議審議、鄉鎮政府黨政聯席會議核準,后河村將25萬元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入股長治市太行紫團飲業有限公司。

實施帶資入企收益模式,襄垣縣194個行政村1219戶貧困戶,從襄垣農商行每戶貸款5萬元,共6095萬元,投入到襄礦集團。襄礦集團按入企資金7%進行分配,2016年每戶分得3500元。

武鄉縣梅麗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現有社員20人,吸納貧困人口16人以土地等入社。今年,合作社承擔造林工程2000畝,每畝投資800元,總投資160萬元。按總投資15%的利潤計算,可獲益24萬元,利潤的10%量化折股,每戶貧困戶可增收1200元。

“三變”改革,盤活農村“三資”,激活農民“三權”,激發了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活力和動力。

精準發力實現“三方”共贏

產業主體激活力、貧困戶脫貧可持續、貧困村集體經濟可“破零”,“聯產聯業”“聯股聯心”,脫貧動力足。

2016年,黎城縣洪井鄉長畛背村組建了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西門塔爾肉牛養殖。“當初,50萬元縣級扶貧資金解決了合作社‘貸款難’問題。”洪井鄉副鄉長、長畛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宋云香解釋說,“這50萬元入股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后,將純收益的20%作為下年發展基金,剩余部分按份分給貧困戶。”

目前,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購進45頭西門塔爾肉牛,貧困戶以地入社、帶牛入社,存欄總數達到110頭。宋云香說:“這是再好不過的模式了。”村民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務工、盈余分紅等收入。

借資產收益扶貧“東風”,企業、合作社等產業主體盤活了資金、土地、勞動力,一舉多得。在武鄉縣,大象集團、大山禽業、多維牧業三家龍頭企業,為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破零”找到了支點。

經過協商,三大企業分別同入股貧困村達成合作協議:扶貧資金轉化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后,以現金投入企業,形成股份;企業每年向村集體按投入資金的10%分紅;村集體均不參與企業生產經營,不承擔企業風險。三年到期,企業一次性歸還本金。

“空殼村”破殼,集體經濟“破零”奇藝果影像。2016年以來,長治全市開展資產收益扶互動裝置貧工作,盤活農村資源、整合扶持資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市192個退出村的集體經濟實現“破零”,主導產業初步形成。

2017年春節,壺關縣百尺鎮沙堰村70歲特困戶宋河富總算過了個紅火年,“掙上了工資,還有保底分紅,以前想都不敢想。”曾經窘迫之境,如今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俺把土地全部流轉給紅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每畝地租金800元。合作社還雇俺看護種植基地,一年光工資就能掙5000多元。”

宋河富口中的紅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省級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合作社。下撥的財政資金到村后,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將下撥的財政資金轉化為股權,量化到貧困戶和村集體,并將每年盈余按照財政資金所占股權份額進行分配,減少生產盲目性。年底,合作社以投資額的10%給村集體分紅。

“一人入社,全家脫貧。有活干、有錢賺,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紅。”資產收益扶貧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戶直起了腰桿、鼓足了精神。

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收入“1+1+ 1”。實踐證明,資產收益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長治全市已有22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合計分紅694萬元,戶均增收410元。

突出整體規劃引領,圍繞盤活農村“三資”,捆綁產業扶貧、小額貸款等各項資金參與扶貧,長治市逐漸完善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使越來越多貧困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