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綠意盎然,森林覆蓋率超過45%,綠化覆蓋率超過70%;
這里“只有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沒有規模工業,舉目望去看不到塔吊工地和大煙囪;
這里是有名的長壽之鄉,約2.6萬常住人口中百歲老人有15名;
這里沒有陸路交通與外界連接,渡口是唯一的通道;
這里一度沒有紅綠燈,幾年前才出現在幾個重要路口……
你恐怕很難想象,這里就在繁華大都市上海的轄境之內。這里就是地處“江尾海頭”的上海橫沙島。
長江萬里奔騰,自然偉力神奇,形成了無數的島、嶼、沙、洲。而在長江的東海入海口,目前有三座島嶼——崇明島、長興島和橫沙島,三島均隸屬上海市崇明區。因為長江攜帶泥沙的持續淤積,目前已經成陸的橫沙東灘是三島的最東端,也是長江造陸的最東端。橫沙,是萬里長江的最東島,是長江沿線第一縷陽光照射到的地方。
橫沙島上的行政建制是橫沙鄉,資料顯示,全鄉面積51.74平方公里(其中不包括東灘經典大圖圍墾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其實,沙洲面積每天還在擴大。這也是目前上海“唯二”的行政鄉之一。這兩個行政鄉均位于崇明區境內,另一個新村鄉位于崇明本島之上。
橫沙,像一位養在深閨的小家碧玉,是繁華大都市大圖輸出中的世外桃源。深秋初冬,大江浩蕩,百舸爭流,蘆荻蕭蕭,層林盡染,記者擺渡登上橫沙島,探訪這片“神秘”、美麗、靜謐的島嶼。
江中巨輪穿梭,水岸鷗鷺翔集
橫沙島東端有一座海事塔,共16層,是島上最高的建筑,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小白塔”,對活動佈置曾經越江入海的漁民來說,“小白塔”就是家的信號。
登塔極目眺望,可見處處村落,白墻橙瓦,“散落”在綠樹田園之中。橫沙島的西側是長興島,這是一座迅速崛起的現代化海洋裝備島,港機塔吊成排成列;南側,是上海浦東新區,我們的頭頂不時飛過大型客機,它們就在浦東國際機場起降;北望,只見一條白色的優美弧線橫臥大江,那是通往崇明島的上海長江大橋。
從海事塔繼續東行,就是橫沙東灘。東灘大堤上,江海交匯處,江風烈烈。長江主航道上,巨輪穿梭往來,載著成百上千的集裝箱。而就在我們的腳邊,蘆荻和水草叢生,形成大片的濕地,鷗、鷺、野鴨、雁鵝成群,浮在水面悠然自得;忽然,它們次第飛起,在空中形成“一”字、“人”字的陣仗,又在不遠處落下……異常繁忙的長江航運,與人跡罕至的濕地生態,就這樣“毫無違和”地共存著。
橫展場設計沙島成陸并不算早。據歷史記載,清咸豐年間,這塊沙洲才開始露出水面。1886年,在時任兩江總督左宗棠的支持下,江陰南菁書院建成,早期購入橫沙土地的富商向書院捐獻2萬余畝橫沙島沙地。人們都說,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率軍收復新疆,他對于保疆固土有著天然的敏感,也是橫沙開發一大功臣。同時,時任江蘇學政王先謙另籌銀6000余兩,又購入沙地2萬余畝。橫沙島上圍墾的沙地成為南菁書院的學產,書院為此還設立了南菁沙務局,開啟了對橫沙島最早的開發。
日月穿梭,白駒過隙。100多年過去了,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上海,更是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而距市中心不過百余公里的橫沙島似乎有種特殊的魔力,時間在這里放慢了腳步——農田廣袤,阡陌相連,綠竹猗猗,水杉繡紅,樹梢枝頭總有烏鵲黃鸝啼鳴,小河蜿蜒流過橙瓦白墻的村舍,帶著鄉土氣息的墻畫清新素雅,河塘里不時飛過白鷺或野鴨;一片片的橘園里,白山羊和雞鴨怡然自得。走進橫沙島,猶如走進一幅水墨畫,讓人感覺時間慢了下來,心情靜了下來。
“第一產業”不一般,開著攝像頭種水稻
毫無疑問,橫沙島境美、凈美、靜美、精美。與此同時,近年來,崇明區委響亮地提出一個口號——“橫沙競美”。所謂“競美”,就是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兼顧綠色與發展玖陽視覺,使二者相得益彰。
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因素,橫沙島上沒有規模以上工業,也不適合發展工業。農業,在橫沙島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產業”。橫沙島的農業不簡單,始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上海市委指出,橫沙島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和都市現代農業的主要承載地,全力打造匹配超大城市目標開幕活動定位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高地。
橫沙島上代表性的農副產品,攤位設計便是稻、橘、蟹“三劍客”。
當前,橫沙鄉業已打造了4300畝“兩無化”有機稻米。所謂“兩無化”,是既不用化學肥料,也不用化學農藥。
橫沙農業服場地佈置務中心主任顧衛華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就是“管好一粒米的全過程”。從種子到各種有機肥,從播種到收割,橫沙鄉的農資封控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品牌活動。
雖然橫沙島上是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但這里的農業耕作,從插秧到收割,早已是“全程機械化”,各類農機、無人機如同“十八般兵器”。
機械化不是新鮮事,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才是新潮流。點擊大屏幕上的一個稻田點位,點開實時監控視頻,我們看到了收割后的整齊稻茬。再隨機點開存儲錄像,我們看到這塊稻田耕作時的情景:犁田拖拉機駛入鏡頭,聚集的白鷺紛紛散開;拖拉機駛離鏡頭,鷺鳥們又翩躚而至……
“我們現在在屏幕上看到的35個監測點位,就是分布在橫沙鄉稻道具製作田內的全方位探頭。這些感觸點猶如‘千里眼’,可以實現對水稻種植生產全程監控……”透過大屏幕,橫沙農業經典大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胡杰向記者講解著橫沙鄉“農業·生態云平臺”。這個平臺是通過建立一個集田間實時監測、氣象監測、數據瀏覽等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監控平臺,具備糧田統一管理、農資訊息公示等功能,最終實現農田水利設施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目標。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點點鼠標,就能清晰了解土地“餓不餓”,秧苗“渴不渴”,日照“夠不夠”。
“紅美場地佈置人”“綠美人”“春香”“南香”“天草”……這些動人的名字,是橫沙島上橘子的品種,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由于橫沙的土地由沙泥堆積而成,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橘子頗為甘甜可口。加之不斷引進新品種試種,橫沙橘子的家族正日益壯大。
柑橘采摘后的深加工,可以大幅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為此,鄉里近年來投入建設了柑橘采后處理服務中心,投入數百萬引入自動化流水線。記者看到,一箱箱剛采下的橘子投入流水線,第一道關口是激光照射,既可以分辨每個橘子的直徑,還可以淘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次品;第二道關口是甜度測試,每個橘子都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經過這兩道關口,不同大小、甜度的橘子在不同的位置被自動分揀、卸下。
農業“三高”,受惠的是百姓。以“兩無化”大米為例,其市場定價是普通大米的三到五倍,往往還供不應求;這帶來的好處就是橫沙鄉農民種植“兩無化”水稻比種植普通水稻每畝多收入500元。按照家庭農場平均200畝的規模,每戶家庭農場一季稻即可增收約10萬元。
小橋流水畔,“白墻橙瓦”民宿美
別看橫沙島“小”,卻誕生過“世界第一”。2019年10月24日,橫沙海島藝術田園內,7.95萬平方米的稻田畫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田畫。其所在地便是豐樂村,一個因創意稻田畫而出名的“網紅村”,是游客來到橫沙首選的“打卡地”。
時值冬月,水稻已經完成收割,要看水場地佈置稻畫,請等來年。不過,村里的景致和生活依然精彩。走進豐樂村,記者前去探訪村里因“網紅打卡”而興起的民宿。
村支書顧偉達說,村里戶籍人口有1100多人,常住約600人,開辦了8家民宿。民宿主人大多是本鄉本土的村民,他們在外闖蕩一番后,帶著資金和眼界,回村創業。跟江南鄉村普遍的“白墻青瓦”風格不同,橫沙島上的民居多是“白墻橙瓦”,這是契合海島自然環境的一種建筑傳統。豐樂村同樣如此,一片片橙色坡頂在冬日里給人以暖意。
小橋流水旁,“老陳民宿”的門口掛著一串串臘腸,讓院子里的家貓徘徊良久、蠢蠢欲動。主人老陳熱情地請我們進屋坐坐,聊了起來。“老陳民宿”一共3層,5個大型公仔房間,窗明幾凈,每層都有一個大陽臺。我們來到的時候是工作日的白天,但也有客人入住。“是一對老夫妻,出去散步了,我待會就給他們做晚飯。”老陳展場設計說。
老陳名叫陳順昌,豐樂村人。雖稱“老陳”,其實他是1974年生人,尚不到知天命的年紀。老陳說,自己在外打拼了17年,做過廚師,也開過出租車。如今,妻子孩子都住在一江之隔的寶山區。前些年,老陳的父親去世,年近八旬的母親需要人照料,作為獨生子的他就回到村里,照顧老母親的生活起居。
“說是照顧,其實老娘身體還算硬朗,時不時還去村里的綠地廊道遛彎,去別人家串門,照料的事并不多,主要還是有個人陪伴。”老陳說,“我就干脆把三層樓的老房子重新裝修下,開起經典大圖了民宿。”就這樣,老陳既是老板,也是管家,還是廚師,雖然所有事情一肩挑,但是“忙并快樂著”。原來只有一位老人獨居的房子,因為不時有游客來住宿,倒也添了不少生氣。
除了遠近聞名的稻田畫,豐樂村還有一條海島風情街。顧偉達介紹說,村里在保留江南建筑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特點的同時,以“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以及江豚、橘子、花鳥等為原型,就地取材進行墻繪、馬賽克墻制作,美化啟動儀式民宅的同時實現風貌統一。
“別看橫沙島小,現在周末、假期上島的游客越來越多了。忙的時候,我還雇了村里兩位阿姨幫忙打掃、做飯等。”老陳說,“既陪伴了老母親,又服務了上島的游客包裝設計,蠻好VR虛擬實境的!”
這家陶藝館,誕生在農機倉庫里
在橫沙鄉民永村,有一處民窯,秉承古法燒制陶器,頗有些名氣,不少橫沙當地的農產品公司都請他們幫忙制作陶瓷器具或者設計外包裝。“窯主”夫婦并不是橫沙本地人,魏麗明來自福建,陶卉來自廣西。這對“85后”為何對小島情有獨鐘?帶著好奇,我們探訪了這處“器道陶藝館FRP”。
陶藝館的舊址原本是一間破舊的農機倉庫,但夫妻倆一番裝修布置,變成了文藝、實用并重的陶藝館。一樓是工作間,二樓有會議室和展示廳,站在二樓寬敞的露臺可將四下的農田和景觀廊道一覽無余;冬日的暖陽灑向露臺上的躺椅,讓人頓感慵懶;晾衣繩上的白色被單被江風不時輕輕人形立牌卷起,映著藍天白云,聽著鳥鳴蟲唱,一派寧靜愜意。
夫妻倆對記者說,他們在山東工藝美院就讀,相知相愛,最后看重了橫沙島這個地方,筑下愛巢,堅持自己的文創事業。
在這家“夫妻店”,魏麗明清瘦開朗,主要負責陶器的成型和燒制,偏愛古樸典雅;陶卉甜美文靜,主要負責圖案設計和陶瓷彩繪,喜歡清新自然。兩人分工明確,相得益彰。
“我們2016年來到橫沙島,非常喜歡這里原汁原味的鄉村田野風格,于是就留了下來。5年多來,我們在這里創立了‘器道’這個品牌,有了自己喜歡的事業,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在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里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寧靜祥和的生活,非常舒服。”魏麗明告訴記者。大道成器,道法自然,橫沙美麗的自然環境和豐饒的物產,成為這對記者會夫妻大量靈感的來源。
橫沙島上,已經有不少高質量民宿和文創空間,吸引很多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單位來“團建”。陶藝館的文創產品,是深受歡迎的伴手禮。陶藝館還成為青年技能實訓基地,這對“神仙眷侶”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弟子。做生意不妨礙做公益,陶卉還讓村里的孩子們來陶藝館學畫畫、學泥塑、學習傳統文化,日看繁花夜賞繁星。這樣的文化熏陶澤被孩童,讓村里的人家都對他們十分尊敬。
在鄉村超市,我們看見了“五只貓”
在橫沙島,我們發現了許多民生新鮮事。在民永村,記者見到村民們都有一張印有5只可愛小貓的卡;村里超市的白墻上,也畫著5只可愛的貓咪。“我們農村有句諺語:‘貓來富,狗來窮’”,村支書沈建榮說,老百姓看到貓,就知道是福利。這種表達方式,很直接,很管用。村里設立的各種便民惠民措施,都以“五福”為名,如“五福生態基金”“五福超市”。在“五福超市”里,村民可憑借卡內積分購買油鹽醬醋等各類生活用品。“但香煙除外”,沈建榮特別強調。
何謂“五福生態基金”?橫沙鄉黨委書記楊冬衛說,近年來,鄉道具製作黨委政府以黨建為引領,以村民自治為突破,資金管理變分為統,推動基層治理的創新廣告設計,統籌形成“幫扶金”“助學金”“自治金”“共享金”包裝盒“風尚金”5大類惠民資金。“五福基金”的發放與創建文明城區、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等方面表現掛鉤,定期進行考核,變單向“陽光普照”式享受權利為雙向“互動激勵”模式,實現治理激勵“良性循環”,基層治理激勵變享為獎,實現群眾的共建、共治、共享。
“五福”治理成效明顯。在2020年崇明區“迎花博、治五棚”工作中,村民積極配合,拆除“臟亂廢”五棚近5900戶,合計面積1.08萬平方米;拆除各類違章搭建349處、合計面積1.33萬平方米;全鄉1134戶家庭被評為五星級文明戶,9個村居被評為上海市文明村或文明小區,其余村均被評為崇明區生態文明啟動儀式村。水清、河暢、岸綠、景美、路凈……橫沙村居和自然環境治理,“五福”發揮了重要作用。
橫沙島是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地區,為老服務是民生工作的一大重點。2021年,橫沙鄉成立了集“惠老、惠幼、便民、助殘”等服務為一體的上海競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全盤統籌安排各項助老、便民服務。
民以食為天,競美公司為散落在各村的老人們推出了“中心廚房+村居配送”服務。橫沙鄉的兩家長者食堂分在南北兩個片區,實行包干。為用餐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規范操作流程,優化送餐服務,通過專業菜譜保質量、特制膳食保健康、多樣水果保營養、準時準點保新鮮、定期消毒保安全這5個“保證”,讓老人吃得安心、開心、放心。
“五朵金花”送餐點,最早由5位本地阿姨創辦,是橫沙島最早的送餐點之一。記者在這里看到,明廚亮FRP灶,餐食統一制作、裝盒后,每個村都有志愿者騎電瓶小三輪配送,敬老院和陽光之家等則直接由小貨車配送,基本能保證半小時內送達。即便冬日里,端上老人飯桌的餐盒打開都是冒著熱氣。
助餐AR擴增實境員董阿姨每天都會在鄉間小道上反復穿行,不懼寒暑、不避風雨。如何在鄉間小道以最快捷的路線為老人送去餐食,董阿姨是輕車熟路,她也在送餐中和許多老人成為朋友。
“單婆婆,洗洗手,午飯來了。”82歲的單婆婆家住豐樂村,是董阿姨送餐老人中的常客,女兒在當地經營農家樂。由于母女兩人在生活節奏、吃飯時間和飲食習慣上不同,可選配送時間、符合老人口味的長者餐食令單婆婆非常滿意。如今,單婆婆已經享受了2年長者食堂的送餐服務了。
“我們每月的收費標準是每位老人一日三餐加水果900元,由于各村對70周歲以上老人還有助老補貼,基本上70歲以上老人每月自己的實際付出是450元。折算下來,一日三餐送到家里飯桌上平面設計,只要15元,菜品葷素搭配還有水果。”競美公司總經理趙建益介紹說,“目前已有500多位老人享受長者食堂送餐服務,且人數每月還在上升。”
追求幸福生活沒有終點,島上的人們還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更多期盼,期盼交通更加順暢便捷,期盼醫療教育等民生事業更上層級,期盼物資能源的供應更加高效,期盼有更多人才特別是年輕人來參與鄉村振興……這些情況,其實也是國內外“海島治理”中的普遍性問題,需要人們接續努力、破題。(記者 展覽策劃楊金志、朱翃、王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