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非遺傳承人楊昌芹:讓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08靠設計視覺“靈魂”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攤位設計

在貴州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左一)在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里制作竹編(2019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5月7日電 題:“90后”非遺傳承人楊昌芹:讓人形立牌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新華社記者李驚亞

殺青、破篾、染色、拉絲、編織……在貴州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一根普通模型的竹子,經玖陽視覺過20多道工序之后,會變成花瓶、茶壺等一個個精美的竹編藝術品。

公司負責人名叫楊昌芹,今年30歲,她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傳承人,也是全國人大代表。今年的全國兩會,楊昌芹精心準備的一個提案是“傳統產業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

開幕活動在貴州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在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加工竹子參展(2019經典大圖年11月11日攝)。新華奇藝果影像社記者 楊參展文斌 攝

“現在,但凡來到我們赤水旅游,都要買幾個赤水竹編帶回去,這已成為赤水的文化符號之一。傳統文化是未來鄉村振興的‘靈魂’,它讓各地產業有了精氣神,不會千篇一律。”楊昌芹說。

“現在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是怎樣讓我們的傳統技藝和現代的生活審美大圖輸出結合在一起?把客戶、市場的設想變成現實,又讓非遺不‘變味’。”楊昌芹說,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的隊伍中來。

在貴州赤水市開幕活動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右一)在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指導學員制作竹編(2019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些年,楊昌芹AR擴增實境每年攤位設計都要自費到上海等高校學習美術設計等課程,不斷“奇藝果影像大型公仔充電”,但是家鄉很多從事竹編的人沒有這樣的機會,這讓她很著急。2019年全國兩會閉幕后,楊昌芹回到赤水,在大同鎮上成立了一個集生產、銷售、加AR擴增實境工、培訓等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把培訓班“搬到”鄉村,在這里面對面教給本地農民竹編的技藝。

她坦言,現在鄉村人才十分缺乏,特別是年玖陽視覺輕人都往大城市跑,造成鄉村產業發展“空心化開幕活動”問題。“創業很艱難,肯定會吃很多苦,但從長遠來說,未來農村發展需要年青一代的參與。”楊昌芹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激勵和影模型響更多年輕人扎根鄉村的發展。”

在貴州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楊昌芹(左二)在非遺“赤水竹編”培訓基地里指導學員制作竹編(2019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她認為,鄉村的產業未必高大上,但必須符合當地文化傳統,適合當地發展。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產業,才能有別于城市也有別于其它鄉村,產生獨有的魅力和市場的競爭力。“要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必須深入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大圖輸出當地的特色資源,這樣遠比直接用金錢幫助他們更有FRP意義。”楊昌芹說,“比如赤水竹編,在赤水不僅是脫貧攻堅的產業,還必定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產業。”

赤水市是貴州省首個脫貧出列縣。“要保證群眾不返貧,鞏固脫貧成果活動佈置,必須靠產業發展。”楊昌芹說。新冠肺炎舞臺背板疫情發生后,公司主打的外貿生意受到很大影響,楊昌芹千方百計聯絡、拓展國內市場,最近就接到浙江、上海客戶的兩個“大單”,這讓她很興奮展覽策劃。下一步人形立牌,她還準備“試水”網絡直播“帶貨”包裝設計,把竹編更好地推品牌活動廣出去。

“企業一頭連接著脫貧產業,一頭連接著群眾的‘飯碗’,展覽策劃要把這兩頭平衡好,帶領更多群眾大步邁向鄉村振興,還有很多需要研究和去做的事,我廣告設計感覺自己肩頭擔子沉甸甸的。”楊昌芹說平面設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