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攤位設計記者 陳嘉 特約通訊員 陳延安
3月上旬,嵐皋縣孟石嶺鎮豐景村,山下桃花爛漫,山上白雪點點。
記者見到楊興軍時,他正在槐樹林下與駐村工作隊隊員段祖軍商量春季林下魔芋地平面設計塊鋤草問題。這片看似只有槐樹而沒有一株魔芋的地方,正是村里大型公仔去年以來建起的300畝林下魔芋種植園區。
“魔芋是去年栽的,長勢很好,但去年我們沒挖,目的就是讓它們多長一年,今年挖,個頭就更大一些。魔芋在我們園區這個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陰歷三四月份才出苗,九月份以后就倒苗,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是看不到魔芋苗的!”楊興軍解釋。
今年49歲的楊興軍是嵐皋縣財政局的一名干部,2018年8月包裝設計被組織選派到孟石嶺鎮豐景村擔任第平面設計一書記。
自打進村第一天起,楊興軍就在琢磨如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發展產業、農民增收……這些平日里常見的名詞如同活了一般,一股腦全部涌入他腦中。楊興軍通過調研,有了開幕活動想法。
“楊書記來的時候,村里只有從村委會到鎮上去的路是水泥路,僅有3.5米寬,還破爛展覽策劃,其余通組路都是爛泥路。交通不便使大家都囿于現狀,無心發展。”村民鄧仕坤說。
楊興軍決定先從交通建設開始抓,并從縣交通運輸局請來技術員。白天,他帶領一班人實地調研、查看,研究通村道路改擴建方案玖陽視覺;夜晚,他就伏在燈下寫報告,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
啟動儀式“為了村上的路,楊書記從鎮上到縣交通運輸局、縣財政局等單位奇藝果影像和部門,跑了多次報送申報材料,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直到項目落地。”豐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昌兵表示。
通村道路路面從3.舞臺背板5米拓寬到4.5米,并安裝防護欄;通組到戶路統統打通,原來的爛泥路一期先砂石化……這些工作,楊興軍全都有序安排。
為了村里的道路建設,楊興軍每天都要騎著摩托車到施工現場看一看,展場設計監督混凝土標號、看線形是否符合設計標準要求,并協調各方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矛盾。
由于路基施啟動儀式工時到處是石頭瓦塊、爛泥漿開幕活動,路面硬化時又撒有砂石、水泥灰,很容易FRP摔倒。
“修路的人沒有好路走。有一次楊書記騎摩托車摔倒,車直接壓在他身上,煙筒把開幕活動他小腿燙得直冒煙,但他還是爬起來瘸著拐著走到工地。還有一次,他一個跟頭摔到了半崖上,差點沒命。”村民段祖軍說。
路通了,楊興軍又把精力放在發展產業記者會上。嵐皋縣是全國有名的林下魔芋種植基地縣,生產大圖輸出的魔芋食品市場銷量非常好,甚至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楊興軍抓住這個機會,2020年,通過“公司+合作社+園VR虛擬實境區+道具製作基地+農戶”的模式,在村集體公益槐樹林下發展了魔芋300畝。
“我們村有2000畝槐樹林,以前處于閑置狀態。這一次,算是利用起來了,去年魔芋就長得格外好!”村民蔡英成回憶道,園區很多地方騎摩托車到不了,楊興軍就步行前往,一來一去要兩三活動佈置個小時人形立牌,有時他中午干脆就不回來,跟大伙兒一起在地里干活,一起在坡上吃飯,回來時經常打著手電筒。
為了發展魔芋產業,楊興軍爭取“三變”改革資金、蘇陜扶貧協作項目資金100余萬元,用于園區建設、種芋購進,帶動村民務工增收共計60萬元。
道路的通達,產業的發展,改變了豐景村的面貌,也提升了全村老百姓的心氣兒。大家積極參與改水改電改廚改廁、易地搬遷、舊房改造,主動發展養雞舞臺背板、養羊、養豬等養殖業和魔芋、茶葉等種植業,村風、民風為之改觀,豐景村活泛起來了。2019年底,這個總人口展場設計115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4人的村子,實現整村脫貧。
“停在口頭不如磨破VR虛擬實境鞋頭。”這是楊興軍最常說的一句沈浸式體驗話。
“群眾的事必須以群眾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群眾最不平面設計喜歡的就是空喊口號,最敬佩的就是俯下身子。”楊興軍告訴記者。
“看,這個魔芋個頭大!”楊興軍蹲在槐樹林下,就近扒開泥土,一個拳頭大的魔芋開幕活動露出來。他告訴記者:經典大圖“下一步,我們還要增加200畝魔芋種植面積,將總面積增加到500畝,達到市級園區標準,同時建立魔芋粗加工廠,延伸產業鏈。這樣,就能帶動更場地佈置多群眾享受產業發展的紅利。”
據楊興軍介紹,村里還計劃把村集體老糧站改造成社區工廠,引進鞋業生產線,吸納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和現有剩余符合條件的勞動力就業,打通到平利縣洛河鎮南坪村出縣路。同時,利用好村境內省級保護文物禁賭碑的文化和教育價值,以文化人,培育新民風,凝展場設計聚全村群眾鄉村振興的精氣神、正能量,推動高質量發模型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