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環境下全球科技期刊的發展態勢_中國08靠設計網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1 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的《開放科學建議書》中,開放科學被視為一種學術自由、誠信和卓越基本原則上確立的科學研究新范式。該活動佈置范式強調要讓科研成果開放共享、科研過程開放透明、科研活動規范自律,以及科學實驗可重復驗證。國際上其他主要學術團體也將開放科學視為變革性戰略,并提出一系列措施來推動開放科學。

人形立牌放科學深刻影響著全球科研活動的各個方面。對全球科技期刊而言,開放科學本質上帶來了學術交流模式的變革,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國際上眾多科技期刊積極擁抱開放科學,不斷推出包裝盒新舉措、新方案和新模式以提升其服務和價值。本文通過分析全球科技期刊所采取的新舉措,提出我國科技期刊在開放科學環境下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調整定位和服務提供借鑒。

開放科學的概念及其主要目標

據 UNESCO 定義,開放科學是結合開放科學知識、開放科學基礎開幕活動設施、社會行為者的開放式參與、與其他知識系統的開放式對話等一系列運動和實踐的包容性概念。本文從以下 4 個角度闡明開放科學的主要目標。

從開放獲取角度看,開放科學的目標是解決科研成果發表利用的經濟性問題。開放獲取出現的直接導火索是期刊“漲價危機”。2002 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Buda啟動儀式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提出學界需“尋找一種高效且可負擔的策略來支持科學研究”,“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使科研論文轉向開放獲取”,“讓開放獲取(OA)出版能夠在經濟上實現自我維持”。

從科學數據共享角度看,開放科學的目標是解決科研數據的公眾擁有問題。科學研究所產出的數據為公共所有,應免費提供給公眾,以鼓勵研人形立牌究和發展。這一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可追溯到 1996 年在首屆人類基因組測序國際戰略會議上提出的“百慕大品牌活動原則”,它避免了受資助機構私下囤積數據,打破了私有機構通過占有基因數據來申請專利并從中獲利的企圖,確保了重要基因序列數據全人類共享。

從學術交流體系建設角度看,開放科學的目標是解決學術研究中的規范誠信問題。學界普遍認識到低透明的同行評審會阻礙科學發展,而開放學術交流體系能使科研和評審過程透明,有利于促進科研誠信、學術規范和研究可重復。2018 年,惠康信托基金會、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 ASAPbio 組織聯合召開會議呼吁科技期刊簽署公布同行評審意見的倡議書,要求科技期刊須匿名公布發表論文的同行評審意見及作者回復。

從科學事業發展角度,開放科學的目標是解決知識的商業占有問題,讓人類公平享有科學權。UNESCO 表示,科學知識為公共創造,屬于公眾利益,但資本逐利的本性使其逐漸商品化,并為部分商業極權主義者所侵占。科學知識的商品化在為出版商帶來每年數十億歐元收入的同時,也推高了科研人員的文獻獲取利用成本,剝奪了無法承擔該費用的科研人員公平享有科學知識的權利。

開放科學的全球發展大勢

目前,很多國際組織、主要科技國家和地區、學術團體都將開放科學視為變革性戰略,提出一系列措施來推動開放科學。開放科學正逐步成為全球科研的新范式,全球眾多學科已深處開放科學環境之中。

UNESCO 視開放科學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變革性戰略

UNESCO 認為,開放科學使科學過程更加透明、包容和民主,是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加速器,是實現人類享有科學權的“游戲規則”改變者。UNESCO 建議會員國從以下 7 個方面采取行動:促進開放科學達成共識;營造有利開放科學的政策環境;投資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和服務;投資開放科學的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協調統一開放科學的激勵措施;促進開放科學創新;促進國際和多方合作以縮小技術和知識差距。

一些主要科技國家和地區視開放科學為提升科研質量、效率、誠信的戰略舉措

歐盟認為開放科學能提高研究的質量、效率和反應能力,促進研發創新透明和科研誠信,使科學和社會聯系更緊密,并要求其資助項目按照開放科學工作標準來開展,還采取新的科研評估方法以加快整個歐洲的開放科學實踐。

法國高等教育和研究部認為開放能夠使科學更透明、高效且更易證實和累積,因此致力于確保科學研究的成果向所有人無阻礙、無拖延、無付費地開放。法國國家開放科學計劃確定了四大主題方向:普及科技期刊開放獲取,構建、共享和開放研究數據,促進研究代碼開源,使開放科學成為科研實踐的默認原啟動儀式則。

我國也在積極推進開放科學實踐。20全息投影21 年 12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我國要“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推動科學儀器設備、科技基礎設施、科學工程和科技信息資源等開放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區域轉化效率”,以及“應當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資源開放共享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

學術團體積極落實開放科學具體措施,促進科研范式變革

學術團體普遍認清開放科學是未來科研的新范式,同時也認識到在轉向開放科學時,自身還存在諸多經濟、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很多學術團體提出并積極落實開放科學具體措施。

歐洲大學協會(EUA)提出《歐洲大學協會開放科學議程 2025》(The EUA Open Science Agenda 2025),從 3 個方面推奇藝果影像進開放科學:實現學術成果的普遍和永久開放獲取;實現研究數據的“可發現、可獲取、可互操作和可重用”(FAIR 原則);促進機構建立更加負責、透明和可持續的研究評估體系。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提出“通過設計實現開放科學”的思路和途徑,以促進科學研究全生命周期的開放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提出了《開源科學行動計劃》(Open-Source Science Initiative),其中的“轉向開放科學行動”(transform to open science)在 2022—2027 年,通過減少科研準入阻礙、開源數據代碼及增強合作等來加速學界參與 NASA 的開放科學實踐。

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已近半,相關學科科學家不斷適應 O A出版模式

近年來,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增長迅速。從開放獲取論文占比可以窺見,全球很多學科已深處開放科學環境之中。

從整體上看,全球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已接近傳統出版模式論文數量。根據 Dimensions 數據統計軟件的分析,結果表明 2021 年全球出版的混合開放獲取(Hybrid OA)和金色開放獲取(Gold OA)論文在全球出版論文中的占比約為 43.2%。

從各個學科看,很多學科的開放獲取論文占比已超過或接近 50%,相關學科科研人員已適應 OA 出版模式。高能物理開放資助聯盟(SCOAP3)是國際合玖陽視覺作推進科技文獻開放獲取的一大創舉和實踐的成功典范,其通過共同出資、集體談判的形式,推動學科內絕大多數期刊和論文轉為開放出版,使得開放獲取論文在高能物理領域的占比超 90%。Piwowar 等 在 2018 年統計得出,開放獲取論文在生物醫學和數學領域的占比超 50%;在臨床醫學、健康醫學及地球空間領域的占比也超 40%。而據科睿唯安公司提供的資料,2021 年 Gold OA 論文在微生物學的占比已超 50%,在遺傳與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占比超 40%。

開放科學時代全球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開放科學確立了一種透明、共享和合作的科學研究新范式,深刻影響著全球科研活動的各個方面。對全球科技期刊而言,開放科學本質上帶來的是學術交流模式的變革。

實際上,近年來一些與學術交流相關的重要事件影響了全球科學界,并得到了高度關注,它們被視為學術交流模式變革的重大標志。這些標志性事件包括:以 BioRxiv為標志的“生物學預印本交流興起”入選 Science 評選的 2017 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歐洲開放獲取特使 Robert-Jan Smits 入選 Nature 的 2018 年度“十大科技人物”;S 計劃入選 Nature 的 2019 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這些標志性事件意味著學術交流模式正在變革,該變革給全球科技期刊帶來了諸多挑戰。

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主導權迎來強有力挑戰

長期以來,科技期刊和出版集團組織科研論文的同行評審,決定科研論文的最終發表,占據學術交流體系的主導地位。隨著開放科學的興起,科沈浸式體驗技期刊的學術交流主導權迎來強有力挑戰。

當前,科研人員、科研機構、科技管理部門和基金組織都對交流技術不斷發展但科學出版效率未同步發展這一現實情況愈發不滿,他們認識到學界要想打破局限,須積極參與新型學術交流體系的建設。

作為科研經費的出資者,基金組織要求其資助的科研成果迅速開放,以促進學術交流、知識傳播和成果應用。2018 年,11 個歐洲國家的主要科研資助機構聯合簽署 S 計劃,該計劃要求受國家、地區和國際研究理事會等資助的學術出版物須發布在 OA 期刊、OA 平臺或時滯期(embargo period)的 OA 倉儲上。Robert-Jan Smits 表示,“幾十年來,出版商一直支配著成果發表方式。現在變為由研究資助者發號施令,我們將以不同的方式行事”。

可以看到,隨著開放科學的興起,學術交流主導權將逐漸回歸科研主體。學界主導、高效交流、開放傳播、公益服務逐步成為新型學術交流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科技期刊的商業模式面臨重塑

隨著開放科學的推進,科技期刊的商業模式面臨重塑。科技期刊依托 OA 出版模式收取論文處理費(APC),部分科技期刊更是將其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但科技期刊的營利模式并非從讀者付費(reader-pays)轉變為作者付費(author-pays)這樣簡單。讀者付費模式在整個 20 世紀占據了主導地位,使許多無力支付訂閱費用的個人和機構處于不利地位。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認為作者付費模式不是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因為在該模式下,作者需支付 APC 才能發表成果。這意味著資金較少的個人和機構或將失去發表成果的機會。

對此,S 計劃和 cOAlition S的發起者,歐洲研究理事會(ERC)于2020 年宣布撤回對 cOAlition S 的支持。ERC 表示開放獲取計劃的實施要尊重科研人員的需求,充分考慮該計劃是否有助于實現學界公平和國家公平。而 cOAlition S 所倡導的 OA 模式不利于青年科研人員、缺乏國家基金資助的科研人員及在 OA 政策較難實施領域工作的科研人員。因此,ERC 最終決定要走獨立于 cOAlition S 的開放獲取實施之路:利用可信倉儲庫(trusted repositories)⑧等新型出版模式,實施更加全面、即時、開放和公平的開放獲取。

開放同行評審使得同行評審不再由期刊所獨占

科技期刊的同行評審是確保發表成果高質量、可信賴的重要手段。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期刊邀請專家對投稿論文進行雙盲同行評審;而在開放科學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組織專家對提交論文進行開放同行評審,這使評審過程更透明的同時,也使科技期刊失去同行評審的獨占優勢。

當前,數字倉儲界正積極建設倉儲系統的同行評審功能,以更好地支持開放學術交流。2020 年,開放存取倉儲聯合會⑨提出在 舞臺背板OA 倉儲上增加同行評審的標準方法,以支持 OA 倉儲、預印本平臺等的同行評審。

F1000Research是基于平臺實現開放同行評審的典例,充分結合了預印本發布和開放同行評審期刊出版的優勢。該平臺會快速公布作者提交的論文手稿,再邀請專家對該論文進行評審,并及時公布評閱意見、修改情況和評審結果,使評審過程和結果公開透明。F1000Research 可以向下支持期刊的開放同行評審,不過其本身已是一個基于平臺的學術交流設施。

OA模式讓作者擁有更多的版權權益

除了出版模式更變,開放科學還在積極促進版權活動佈置變革。這使期刊不能獨享相關權益,而要把更多的權益交還給作者。

BOAI 早已闡明,在開放獲取環境下作者的版權權益需得到更多關注。BOAI 明確了開放獲取的概念,認為“對復制和傳播的唯一限制和版權的唯一作用,應是讓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并有權得到適當的承認和引用”。

S 計劃的實施指導意見也明確“作者或其所在機構應保留其版權”。在作者把論文出版許可授予出版商的同時,出版商須允許作者或機構在該論文正式出版后,立即在 OA 倉儲庫上公開其正式發表版本(version of品牌活動 record)、作者最終接受手稿(author’s accepted manuscript)或同時公布兩個版本。

新型開放學術交流平臺涌現導致科技期刊或不再為學術交流首選

預印本不僅能讓作者確立學術發現優先權,還能提高科學交流效率、加快新知識發現。很多科研成果率先發布在預印本等新型學術交流平臺,使科技期刊的FRP學術交流首選地位面臨嚴峻挑戰。

近年來,國際主要科研機構紛紛推出不同領域的預印本庫(如 BioRxiv、ChemRxiv、medRxiv),且各大預印本平臺不斷轉型升級。中國科學院于 2016 年發布了國內首個與國際接軌的預印本平臺 ChinaXiv,并于 2022 年推出了架構和服務全面升級的 ChinaXiv 2.0。很多重大科研成果(如龐加萊猜想證明、谷歌公司的 BERT 模型、OpenAI 公司的 GPT-3 模型)的第一發布地不再是科技期刊,而是預印本平臺。

很多基金組織認可預印本是一種階段性成果,并鼓勵其所資助的科研成果首先發布在預印本平臺。例如,英國惠康信托基金會允許在基金申請和項目結題中,將預印本論文作為前期成果或項目產出成果來引用。持相同政策主張的還有美國赫爾姆斯利慈善信托基金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基金會等。

以盈利為目標的掠奪性 OA 期刊引發學界關注

掠奪性期刊早已存在,并非開放獲取的產物。但毋庸諱言,隨著 OA 出版模式的盛行,向作者收取 APC 成為了常態,很多不良 OA 期刊趁機攫取利益,即只要作者肯付高昂的 APC,就能讓其發表論文,而不顧該論文的科研成果質量。

濫用作者付費的 OA 出版模式,是掠奪性期刊大行其道的主要推手,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圖書館員 Jeffrey Beall 構建的掠奪性期刊列表(https://beallslist.net),受到了科研人員的廣大型公仔泛關注。

監管 APC 是防止付費出版脫離管控的重要措施。但 Springer Nature 出版集團 2020 年發布的《無人監管的 APCs》(APCs in the Wild)白皮書認為,由于 APC資金來源多樣、組成復雜,機構和資助者難以對其進行監管和追蹤,大部分 APC 資金來源仍處于無人監管狀態。

一些科研團體表示反對 OA 出版簡單化。2022VR虛擬實境年 2 月,《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20 周年建議》(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th Anniversary Recommendations)明確提出要“遠離 APC”和“抵制轉換協議場地佈置”。“遠離 APC”即充分利用 OA 倉儲和不收取 APC 的期刊,例如綠色 OA(Green OA);“抵制轉換協議”即支持由學界主導和非營利組織控制的期刊。該建議強調開放獲取本身不是目的啟動儀式,最終目的是促進科學研究的公平、高質量、可靠、可用和可持續性。

全球科技期刊的新舉措

面對開放科學帶來的諸多挑戰,眾多科技期刊遵從開放科學要求,圍繞開放科學流程,變革傳統運營模式,積極推出新舉措玖陽視覺、新方案和新模式,努力在開放科學環境中尋找新定位、提供新價值。

主動適應和發展 OA,積極探索 OA 出版模式

開放獲取運動出現后,很多科技期刊從排斥 O攤位設計A轉向主動發展 OA。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實踐,OA 出版目前已成為科學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專門從事 OA 期刊出版的出版商已站穩腳跟。如出版商 BMC旗下擁有 OA 期刊 316 種;出版商 MDPI號稱有 413 種 OA 期刊;出版商 Hindawi則有 243 種。其中,BMC 在 2008 年被Springer 出版集團收購,Hindawi 在 2021 年被 Wiley 出版集團收購,一定程度上說明了 OA 期刊出版商的成功。

國際出版集團還通過創辦 OA 期刊或提供論文發表 OA 選項的方式來支持 OA。截至 2022 年,SpringerNature 出版集團旗下完全支持開放獲取的期刊有近 展覽策劃600 種,而 Elsevier 旗下有 2 800 多種期刊可以支持 OA 出版。Nature、Cell 系列期刊均在 2021 年提供 OA 選項。

主動擁抱預印本發布和開放同行評審,發展新型學術交流

國際出版集團都高度關注預印本學術交流:通過建設、收購預印本平臺等舉措,有效整合期刊學術交流與預印本學術交流,積極構建“預印本發布+開放同行評審+正式期刊 OA 出版”的新型學術交流模式。

2016年,Elsevier 收購了預印本平臺 SSR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并將其打造成支持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的領域研究網絡,開發了 FirstLook 服務,使得論文投稿者可以將其手稿先在 SSRN 預印本上公布出來。2018 年,Springer Nature 與 Research Square 合作,在其平臺(如 SpringerOpen 和 BioMed Central)上推出名為“In Review”的預印本服務,以讓作者和讀者可以查看到稿件狀態。2020 年,Taylor & Francis 收購了開放同行評審平臺 F1000 Research,將預印本發布、開放同行評審和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銜接起來。同年,Wiley 啟動“Under Review”服務,使作者在正式投稿 Wiley 期刊的同時,將手稿作為預印本保存在 Wiley Atypon 的 Authorea 平臺上。

全生命周期支持開放科學各環節的學術服務需求

出版商的新任務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為展場設計科研人員提供支撐。科技期刊以往只負責從論文投稿到最終出版期間的工作,但現在致力于構建支持開放科學全周期的服務體系。

德國 Holtzbrinck 出版集團旗下的 Digital Science 科技公司將科學研究過程分為產生理念、執行研究、撰寫論文、投稿論文、評審和修訂論文、出版論文、共享信息和擴大影響等環節,并針對上述經典大圖各環節研發學術服務產品,形成了 ReadCube、Labguru、Overleaf 等工具,實現科研工作的全周期支持。

同樣,Elsevier 也進行了面向科學研究全生命周期的產品布局。Elsevier 通過調整產品定位、收購創新產品等方式,形成了圍繞科學研究、成果發表、研究評價 3 個科研階段、總計 13 個科研場景的產品布局。13 個科研場景分別是提出研究問題、尋找基金和方法、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撰寫論文、投遞或修訂論文、同行評審、發布方校對、發布與傳播論文、研究評估、構建研究網絡、學術求職及研究合作。Elsevier 針對上述階段和場景組織優化了其ScienceDirect、Scopus、SSRN 等產品。

從內容的出版售賣到內容的增值,開發深層次細粒度的專業化知識產品

為了更好地滿足科研活動專業、精深的需要,一些科技期刊和出版機構深入挖掘內容資源價值,通過專業化的知識內容整編,將科技論文中的相關內容轉化為專業化、細粒度的知識產品,從單一內容出版售賣轉向內容增值。

美國化學文摘社(CAS)是基于科技文獻知識內容整編建設專業化、細粒度知識庫的代表。近年來,CAS 致力于利用其豐厚的化學專業知識、高度結構化的化學大數據,發展化學領域人工智能,促進新材料合成、藥物靶標發現等科研工作的高效開展。

SpringerNature 著力打造針對材料研發的數據庫 SpringerMaterials、針對藥物研發的數據庫 AdisInsight、針對科學實驗的數據庫 Springer Nature Experiments 等。

Elsevier 除了我們熟知的一系列支持科研情報的解決方案之外,還研發了一系列支持科研管理、專家尋找、臨床支持、地質研究等方面的知識產品。

轉變職能定位,從出版者變為同行評審和認證的組織者

開放科學的深入推進改變了科研成果的發表模式,更多科研成果首先發布在預印本、OA 倉儲等平臺。一些期刊充分認識到其首要價值是向學界傳遞可靠、可信賴的高質量科研成果,因而開始轉變職能定位,專注于科研成果品牌活動的同行評審和認證。

eLife是第一個轉向只評審預印本的主要期刊。eLife 內部分析顯示,其組織評審的論文中有近 70% 已公布于 arXiv 等預印本平臺。這意味著其需從出版者轉變為評審和認證已發布論文的組織者。eLife 認為印刷時代“先評審,后發表”的模式正被互聯網時代“先發表,后FRP評審”的模式取代。期刊的核心價值不再是“發表”,而是“評審”和“認證”。eLife 在 2021 年宣布將只評閱以預印本形式存在的論文,次年宣布自 2023 年起,其將不再在同行評審結束后作出接受或拒絕的決定;相反,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都將以“同行評審預印本”的形式在 eLife 網站上發表,并附上 eLife 的評閱意見,作者可根據意見修改并重新提交論文或宣布其為最終版本。論文在作者校對并符合 eLife 的期刊政策后,會被編入 PubMed 索引。

基于預印本平臺,構建疊加式期刊出版模式

疊加式(Overlay)期刊是一種新型 OA 期刊,其不再構建單獨的投稿平臺,而是依賴預印本、倉儲庫等平臺挑選擬進行同行評審的論文。

Discrete Analysis是 Overlay 期刊的典型案例。該期刊在網上發行,但其網站并不提供發表論文全文,僅提供該論文的簡介和 arXiv 鏈接。作者需從 arXiv 向該期刊提交投稿論文,而后該期刊通過傳統同行評審對其進行評估。Overlay 期刊能在降低運營管理成本的同時,提高發表成果的可獲取性,“創建一個替代性的、更便宜的學術交流體系”。Overlay 期刊及 OA 出版商 JMIR 的 JMIRx 系列期刊依托 medRxiv、bioRxiv 和 PsyArXiv 等預印本平臺挑選擬進行同行評審的論文。此外,還出現了專門編輯和出版 Overlay 期刊的 Episciences 平臺。

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建議

當前,開放科學已成為全球發展大勢。很多國際組織、一些主要科技國家和學術團體都將開放科學視為變革性戰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動其發展。我國科技期刊當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擁抱開放科學趨勢。針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實現情況,提出發展我國科技期刊的 5 點建平面設計議。

正確理解開放科學本質要求,充分認識學術交流模式重大變革帶給科技期刊的影響和沖擊。開放科包裝盒學的本質要求是使科學研究更高效、科研成果發表利用更經濟、科研數據為公眾所擁有、科學研究規范誠信,以及人類公平享有科學權。隨著開放科學的興起,當前學術交流模式已發生重大變革。我國科技期刊應當主動應變,汲取全球科技期刊成功經驗,在開放科學環境下尋找新定位、新價值,提出運營服務的新思路、新特色。

防止對 OA 出版的簡單化理解,積極探索 OA 出版的新模式,避免陷入 APC 陷阱。不能把 OA 出版簡單理解為從讀者付費轉為作者付費。OA 出版旨在將學術成果通過互聯網免費且不受限地提供給讀者訪問,以推翻商業出版者對科學知識的壟斷地位。我國科技期刊應積極探索中國特色 OA 出版模式,采用公開透明的 APC 定價和服務規范,構建更加開放、協作、可持續的學術出版生態系統。

樹立交流體系建設理念,主動融入相關領域的開放學術交流體系。我國科技期刊要充分認識預印本、開放同行評審、開放數據倉儲、OA 出版等模式在學術交流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尋求與預印本等新型學術交流平臺的合作,把期刊正式出版流程與上述模式有效結合,為科學研究構建較為完整的學術交流體系,為學術交流展場設計體系的透明化和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樹立平臺化思想,以運營學術交流平臺的理念來運營科技期刊。開放科學環境下,紙本期刊的運營思維已然成為過去式,我國科技期刊應將自身打造成服務于特定科研團體的學術交流平臺,端到端提供豐富、高質量、差異化的學術資源信息,并經典大圖基于開放同行評審等模式提高平臺的運營效率和靈活性,同時降低高價值學術資源的用戶獲取成本和平臺運營成本。

樹立知識服務增值理念,提升知識服務能力。我國科技期刊應圍繞期刊內容,深度挖掘、有效組織和系統整理知識內容,進一步提升期刊知識服務能力;加強對科技期刊論文中關鍵知識內容的整編加工,面向特定領域構建專業化、高質量、有價值的數據產品,拓展服務范疇,提升面向玖陽視覺領域科研人員的專業服務能力。

(作者:張智雄、張夢婷、林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趙昆華、李苑,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