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什么要在西口村辦一屆鄉村藝術季?策展
邢波:阿爾山市是文化和旅游部幫扶地區,明水河鎮西口模型村是文旅部的幫扶村。如何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動阿爾山市乃至興安盟鄉村振興,西口村應該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掛職到市里工作以來,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我發現與其他鄉村相比,西口村有兩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雖然是距阿開幕活動爾山市區最遠的村子,但處于游客進入阿爾山的南大門,位于黃金十字中央,通道優勢明顯;二是自然風光,作為移民村,從文化特色、村容村貌來看西口村并不突出,但位于農林牧三區節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活動佈置源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因此我們借鑒國際國全息投影內成熟經驗,通過舉辦沈浸式體驗藝術季,邀請藝術家創作具有網紅屬性的大地藝術作品,希望吸引游客觀光打卡、休閑度假,并通過鄉村旅游的發展,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記者:此次鄉村藝術季能為西口村帶來什么變化?
邢波:一是統一了思想。打造藝術村是目標,但如何打造、如何與旅游結合,存在很多不同意見。當我提出舉辦藝術季設想時,鎮村干部、村民都理解不了。我們邀請清華美院的老師向各級領導、基層干部介紹國際國內經驗,召開村民大會介紹作品方案,邀請鎮村主要領導去浮梁實地觀摩。藝術作品創作完成,游客來到村里,村民們才真正感受到這條路走對了。
二是初步形成核心旅游產品。我們邀請了清華美院、中央舞臺背板美院等10所院校和設計機構,創作了十多件藝術作品,對7個院落進行藝術化改造,特別是董書兵教授繼著名作奇藝果影像品《大地之子》之后,在西口創作了《森林之子》,西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村。
三是完善了策展游客服務設施。為配合藝術季舉辦,我們建成了新的游客服務中心、重新繪制游覽地圖、完善游客道路、重新布置旅游廁所。目前我們正在對村民進行培訓,為游客提供活潑攤位設計生動、更接地經典大圖氣的講解服務。
記者:舉辦藝術季是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請問您對此有何經驗和感受?
邢波:有四條互動裝置經驗與大家分享。一是堅持村民主體。在籌備工作中我們尊重農民意愿,通過耐心宣傳講解,讓大家真正了解此項工作的意義。我們提倡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創作,利用當地材料,發掘在地文化,在每個作品信息牌中除參展了藝術全息投影家信息外,還有參與創作的當地村民的信息。
二是堅持主客共享。我們通過藝術方式統一規劃、建設、改造旅游服務設施,比如將廢棄的老活動佈置村部改造為具有濃烈藝術氣息的鄉村美術館,并舉辦老照片攝影展,既讓村民找回往日回憶,也滿足游客參觀需求。通過共享共用,促進村民與游客的交流融合。
三是堅持文化為根。此次各院校師生和藝術家系統性挖掘并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創作了《連年有魚》《暖》攤位設計《升》等融合當地非遺特色的藝術作品,突出了當地文化特廣告設計色。
四是堅持生態優先。我們以藝術作品為路標,吸引游客參觀游覽西口農牧林特色自然風光,真正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此外,藝術季吸引游客來到村里,村展覽策劃民們自發打掃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種植鮮花,讓人居環境更好、更美、更清潔。
舞臺背板 記者:西口村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邢波:西口村作為全國鄉村旅游的重點村,首先它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次藝術季活動給我們的啟發是,當地政府和藝術家經典大圖要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布局,讓村里的包裝盒自然資源和藝術資源形成“借勢”,產生“1+1>2”的效果。這次的活動中,我們邀大型公仔請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10所藝術院校的相助,他們通過40多天的場地佈置駐地創作完成了一系列的藝術作品。藝術季帶來的游客既能夠欣賞藝術美,也能夠場地佈置欣賞自然美。比如這次藝術季上的雕塑作品《森林之子》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在林區創作的這個“大娃娃”很快就傳出了名聲,周邊的游客都慕名而來,同時他們又被山坡上的風景所震撼。我覺得,一定要從當地角度出發,沈浸式體驗要真正地去發AR擴增實境掘本地特點,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
記者:藝術能為鄉村發展帶來什么?
邢波:以藝術的方式帶動鄉村發展,是目前鄉村振興中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藝術能夠很快抓住人們的眼球,特別是一些“網紅”藝術品通過各種媒體傳播,讓游客看到西口村這樣的小村子展覽策劃。
當然,這個模式記者會還得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適合去做藝術季。藝術季之后如何有效地借助流量盤活當地產業,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比如說,游客來西口村看藝術品,順便品嘗一下村里的美食,模型晚上在村里的民宿住一住,走的時候帶些蘑菇、韭菜花。拉動消費,村子也會有更充裕的資金進行其他方面的建設FRP與提升。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藝術賦能鄉互動裝置村振興只是一個開端,關鍵在于后邊其他產業的銜接。
(本報記者玖陽視覺魏婧宇 黃書波 劉小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