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三江平原,碧包裝盒野千里,大豆、玉米、水稻迎風挺立,孕育著新一季的AR擴增實境豐收希望。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從市到縣、由鄉至村,一場關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點攻堅行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記者會升行動,正在全面提速。
糧食安全是場地佈置“國之大者”。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平面設計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優質商品糧基地,2024年,佳木斯市糧食總產達到233.6億斤,大豆平均單產達到334.5斤/畝。今年,佳木斯市提出了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在全市范圍內遴選1萬塊300畝以上的大地塊,整縣制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力爭玉米舞臺背板比全市平均單產增產40%以上,大豆增產30%~45%,水稻增產15%~30%。
在全國謀劃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路徑的關鍵時刻,佳木斯市的探索具有風向標意義:如何統籌政策、技術經典大圖與服務,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如何以科技驅動增產?近日,記者深入佳木斯一線,探訪這片黑土地上的增產實踐。
高位推動——
以“一號工程”為核心,系統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落實落細
早春時節,龍江大地冰雪未消,佳木斯市關玖陽視覺于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謀劃早已啟動。3月1日,佳木斯市召開市參展院(校)共建科技支撐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推進會議,對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作出系統部署。佳木斯市委書記叢麗強調,要搭建院(校)市共建平臺,推動科技助力農業生產,全面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場地佈置,佳木斯市把強力實施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確立為“一號發展工程”,把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首要任務。佳木斯市提出以科技為支撐,實施“四雙工程”:10個科研院校聯10個縣(市)區、100名農業專家聯100個鄉鎮與合作社、1000名農技攤位設計人員聯1000個村屯,指導萬戶農民種出萬塊高產田。
圍繞這一系統工程,當地建立起“黨政統籌、科技支撐、推廣落地”的三維責任機制,形成決策、研發、應用的一體化責任體系。具體來看,黨政部門承擔決策督導職責,科研院所負責技術攻關,農技推廣部門推動實踐轉化,涉農企業與農業生產主體配合執行,齊抓共管、同向發力。
“我們同步開展糧食單產提升的產業鏈、創新鏈、增產鏈‘三鏈融合FRP’,壓實市縣鄉村‘四級聯動’責任,做到組織領導、集成方案、科技人員、技術措施、智慧農服‘五個到位’。通過系統制度設計,力爭為寒地糧食主產區探索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單產提升新路徑。”佳木斯市副市長竇鵬輝表示。
具體落實層面,由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成立工作專班,搭建起涵蓋農技、農機、種業等多部門協同作戰、分工明確的推進體系。圍繞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先后召開調度會、協調會,細化整縣整村推進方案。
“我們同步印發實施方案,突出集成示范、主體帶動、防災減災和綠色高效等關鍵舉措,21項主推實用技術計劃推廣面積超過3500萬畝次。”佳木斯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葛本東介紹,今年,佳木斯將圍繞“高產目標落實到田、好技術服務到人”,打啟動儀式通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讓每一項技術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見到實效。
科技賦能——
組建“專家隊”,制定技術集成方案力求精準指導、有效增產
盛夏時節,富錦市向陽川鎮友誼村,延綿的大豆田綠意盎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傅馳野一大早就來到田邊,等待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和農技人員前來“把關”。“今天要噴施營養液和中耕松土,還是請他們指導更放心。”傅馳野說。
這片地塊面積超過1萬畝,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與富錦市共建的高標準示范田,去年種玉米,今年倒茬種大豆。從過去憑經驗種田,到現在舞臺背板依靠科技專家“把脈問診”,從選種、整地、播種,到施肥、防控、收獲全程有指導。
科技是撬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關鍵支點。但現實中,農業科研機奇藝果影像構和服務對象分散、成果轉化不暢,一直是制約“科技下田”的痛點。佳木斯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區,既是農業大市,也集聚了多所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把“科研力量”轉化為“田間戰斗力”?佳木斯市政府以正式函件方式,向“三院四校”發出邀約,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黑龍江廣告設計八一農墾大學、佳木斯大學、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等單位派出科技特派員,參與全市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這場“點將”之舉迅速得到積極響應。158位科技專家報名參加,與佳木斯市1498名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人員共同組建“專家支撐隊”,對接整縣推進任務,并簽訂了明確的對口幫扶協議。至此,專家力量集結完畢,科技與農技合力蓄勢待發。
“佳木斯地廣溫差大,橫跨中溫帶和寒溫帶,不同區域對品種、栽培、農機的要求并不相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院長丁俊杰說,要實現精準指導、有效增產,必須制定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技術集成方案。
去年,該院聯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省模型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大豆為切入點,構建出一套“增產鏈”技術路徑,從優品選種、大壟密植,到一噴多促、控旺防病、機收減損,系統集成12項關鍵技術。今年,“增產鏈”路徑正向玉米、水稻延伸。
在此基礎上,佳木斯市還組織農科力量,分區域、分積溫帶、分作物制定《市·院(校)共建科技支撐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大型公仔技術集成方案》,為基層推廣人員和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法”可依、有“技”可循的全流程指導。
田邊,整齊的大豆壟通風透光。傅馳野一邊觀察植株長勢,一邊向記者介紹:“這邊地勢高,用大壟三行,種‘合農66’,增產潛力大;那邊低洼地,用大壟四行,種‘黑農531’,耐澇性強。施肥也講究,用寬幅噴桿打藥機噴得勻。”他說,這些做法,都是在與農業科技人員一次次并肩作戰中學會的,“現在種地不光靠經驗,還要講科學,這樣才AR擴增實境能把地力充分發揮出來,把產量提上去。”
責任到人——
以“地塊為單元”壓實責任清單,一塊田一張表,一張表一個方案
技術方案有了,專家也到位了,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把方案變為實效,把技術落到地頭。佳木斯市堅持從“責任”入手,采取以地塊為單位、分片包干的方式,對每一塊田、每一項措施、每一個人都明確責任清單、工作清單、落實清單。這樣的做法看似基礎,實則考驗組織統籌和執行力,一旦層層壓緊壓實,就能確保各項增產措施精準到田、落實到人。
從去全息投影年底起,佳木斯市組織各方多輪會商,形成“集成技術方案”“地塊清單”“科技人員清單”“推廣人員清單”和“農資產品清單”五張清單,任務逐塊分解到田、責任逐級落實到人。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兩次組織各縣(市、區)上報重點田塊,逐一明確路線圖、施工表、責任人,確保每一塊田都有具體的行政負責人員、技術指導力量和田間管理隊伍。
在樺川縣悅來鎮雙興村,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1.2萬畝水稻田被納入重點推進區。田頭豎立的大型展示牌上,清晰標注著包裝設計創建面積、插秧時間、栽培要點,以及“領導小組”和“專家小組”的成員與職責。縣長掛帥領銜,包鄉技術專家、包村技術指導員逐一對應,誰負責、誰指導,一目了然。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是這塊田的包鄉技術專家。他自2019年院縣共建啟動以來,年年蹲點指導,見證了這里從傳統種植向智慧農業的轉型:基質旱育壯秧、北斗導航插秧、“天地空”立體防控……去年,這片示范田實現平均包裝盒畝產超1200斤,成為全市首批無人智慧農場示范點,也為擴大推廣積累了可復制的經驗。
“以前種田靠經驗,出了問題也不知道該問誰、怎么改。現在科技人員常年在田,有啥問題隨時就能問,干活效率高了,心里更有數。”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趙德山說。
“一塊田一張表,一張表一個方案”,這是佳木斯市大活動佈置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基本打法,也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人人熟知、條條落實的工作指南。
在湯原縣,全縣23塊重點單產提升地塊已全部建立包扶機制。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股股長張琪介紹,農戶手中都有一本“技術包扶手冊”,上面寫明了三大作物分類對應的包聯科技專家、農技人員的姓名和電話,確保有問題找得到人、有措施對得上表。
去年秋收,湯原縣香蘭鎮大屯村玉米示范田實收畝產超過2000斤。秋收時同步開展深翻整地,為來年穩產高產打下基礎。“責任壓實了,科技人員嚴盯死守,我們村去年有了個好收成。”大屯村黨支部啟動儀式書記王和說,“這套辦法今年還得堅持下去,不能松勁兒!”
打造標桿——
從“指導”轉向“引導”,在耕種管收全鏈條激發種糧主體積極性
無論是“藏糧于地”還是“藏糧于技”,人始終是最關鍵的因素。近年來,佳木斯市堅持把“典型帶動”作為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重要抓手,各縣(市、區)聯合科研單位和農技力量,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徑,分類打造教練田、示范田、展示田等示范區塊,積極引導種糧主展場設計體從“要我提升”FRP向“我要提升”轉變。
在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興隆村,一塊面積為500畝的玉米田郁郁蔥蔥。敖其鎮黨委書記李塬淇介紹,這是郊區政府平面設計與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聯合打造的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五長制”示范田,也是一塊教練田。所謂“五長制”,即由區長、農科院院長、農業農村局局長、鄉鎮長、農技推廣站站長共同擔任責任人,依托玉米“增產鏈”技術路徑,力爭打造單產提升示范樣板經典大圖。
由于地塊緊鄰主干道,路過的村民看到莊稼長勢好,常常主動前來請教品種和種法,一來二去,教練田帶出了不少“新徒弟”。去年該地塊種植大豆,畝產達到568斤,創下了佳木斯郊區敖其鎮旱地大豆高產新紀錄,畝均增收超300元場地佈置。今年改種玉米,不少農戶主動來“取經”,回去照著學、跟著種。“看得見效果、算得清收益,農民學得快、干勁足。”李塬淇說。
示范田不僅展示新品種新技術,也體現出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的優勢。佳木斯市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抓手,推動土地向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大圖輸出中,通過土地流轉、生產托管等方式實現統一作業、集約管理。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宋鵬程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15個適度規模經營示范村,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597萬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924萬畝,占糧食種植面積的近五成。
在富錦市,新超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社通VR虛擬實境過統一管理、全程托管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種植效益。“農民不用伸手,耕種管收我們全包。”聯社理事長周剛說。去年,聯社在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支持下試點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了3000多畝玉模型米,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畝均增產200多斤,總增產超60萬斤。今年,他們計劃擴大技術應用范圍,推動更多地塊實現節本增效。
“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知道技術用上去,種得好就能多收多掙。”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感慨道。據她回憶,往年汛期前常要挨家挨戶催農戶挖排水溝,今年她到地頭一看,溝早已整好。張明秀介紹,現在富錦市每個村屯都有專職農技指導員,科技人員還通過快手、微信等平臺遠程答疑、推送指導視頻。“我們也跟著專家學,學會了再教農戶,大家一塊兒提升。”
當前,佳木斯市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已累計打造示范田377.9萬畝,輻射帶動高效栽培技術推廣面積超過560萬畝。下一步,佳木斯市將持續把單產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科技支撐,壓實責任落實,推動更多田塊提質增效,在端牢“中國飯碗”中展現更大作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