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裝置新華社南寧10月29日電 題:“靠山吃山”的兩種滋味——“漓江源頭第一村”的美麗嬗變大圖輸出
錯落有致的小樓藏在綠蔭深處,山開幕活動間流淌著潺潺泉水,盛開的平面設計桂花芳香撲鼻……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是“漓江源頭第一村”,山寨道具製作坐落在“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曾經,當地村民“靠山吃山”依然生活緊巴,如今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快進屋坐坐吧!”聽聞外地口音,村民蔣錫金用廣西口音很重的普通話跟記者熱情地打起招呼。
一棟3層的民居古色古香,與四面的莽莽群山相映成趣。“寨上發展鄉村旅游,好多家屋子都翻新了,政府幫著規劃設計做民宿,收入不錯。現在不砍樹了,人形立牌連毛竹都沒必要砍了。”一家8口的老蔣說起生活條件的變化,深感心滿意足。
高寨村位于漓江源頭水源涵養地。這是一片綠色的寶地,漓江和湘江均發源于此。紅軍長征突破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參展也就是貓兒山一帶。高寨村有1300多人,山里田地非常有限,遍山的毛竹、林木曾是主要收入來源。各家各戶分有林地,以砍毛竹維持生計,有時甚至砍一些原生林木增加收入。
靠著山里的資源,當地竹品廠、木材廠互動裝置一度有數十家之多。因為對山林的過度索取,當地的生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村委會主任潘奇全對那些年的無奈之舉感嘆不已:因為收入渠道少,只能砍竹子砍樹,“人窮山敗、山窮水敗”,一直砍下去終歸不是辦法。
“那時候,抬頭一看,山體禿得一塊塊的,都不像青山了,更像是‘癩皮山’。”潘奇全說。
樹有根,水有源。漓江山水舉世聞名,但是源頭出了問題,江水就不那么多了,也不那么清了。守住源包裝盒頭活水,才玖陽視覺能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十多年前,當地通過了保護漓江源生態環境的有關規定,禁伐、禁采、禁漁寫進了村村寨寨的村規民約。
既要奇藝果影像守住綠水青山,又要增加村民收入謀求發展,必須告別對自然資源粗放利用的依賴,另辟蹊徑。
形勢倒逼觀念更新。依托漓江源自然資源、長征紅色活動佈置文化資源和瑤族獨特的活動佈置民族風情資源,華江瑤族鄉黨委、政府引導村民緊扣“綠色、紅色、原色”資源優勢,打造“三色”文化旅游,實施旅游康養項目。按照新產業的要求,不僅樹不能再砍了,人們還必須更加愛護生態環境。
同樣是“靠山吃山”,發展理念卻完全不同了策展。
從賣竹木展場設計到依靠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謀求可持續發展,當地村民在轉型的新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天然氧吧”、長征文化和民族風情元素吸引來不少游客,農家樂、民宿等經營越來越紅火,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沿著村里蜿蜒的水泥路往寨子深處走,村民粟厚軍的大型公仔家出現在眼前。在鄉村旅游、鄉村人形立牌環境治理等政策支持帶動下,粟厚軍和妻子把周圍環境都整治了一遍,昔日生活必不可少的牛棚、豬圈改成雜物間,房前是種滿蔬菜的菜園玖陽視覺,家里靠著農家樂和在景區務工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新房是2014年蓋的,樓上3間改成了客房,用來接待模型游客。”
再往前走,是村民楊維德的房子。廢棄了一家居住幾十年的老屋,楊維德并不心疼。裝修一新的樓房已經建起,除了自己一家住,還留有幾間屋子準備裝修成供游客住的客房。“政府幫著我們寨子做旅游規劃,還補貼改廚、改廁、改圈的經費,對垃圾進行互動裝置集中回收處理。環境好了,人住著也舒坦。”
山寨的變化讓楊維德十分欣喜,他告別了依靠竹木的生活,成為景區的一名上班族,工資每年有2萬多元。楊維德指著對面的大山說:“那是我家林地,好多年沒砍了,就留在那里,讓它自然生長。”
記者沿山路而上,聽到潘奇全正在給游客講述漓江源的故事:“現在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更強了,無論是植被,模型還是河道,都全力避免破壞和污染。在我們高寨人眼里參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全息投影都是寶。”
華江瑤族鄉黨委書記文萬年告訴記者,依靠打造“三色”文化旅游,近年來游客人數逐步增加,去年達到60萬人次。目前,全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旅游產業帶來FRP的收入占了大頭。
文萬年介紹品牌活動,華江獲評“廣西養生養老小鎮”,吸引相啟動儀式關產業落戶,2018年簽約引資10億的康養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下一步,當地將圍繞休閑康養產業做足大發開幕活動展文章,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竹筍、香AR擴增實境菇、木耳、中藥材等林下經濟作物,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村民們可以長期獲得實惠的“金山銀山”。
清泉淙淙流淌,溪水穿寨而過,清澈透亮。村民周利貧隨手捧起一口溪水喝下,“可甜了!這么好的山山水水,我們子子孫孫都得用心保護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