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8日電 題:青海湟中:銀銅器加工“老手藝”成為鄉村振興“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張子琪、李琳海展場設計
冬至后,高原農閑,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工匠王富邦正帶著徒弟們趕制訂單。
“叮叮當當……”二樓工作室傳來陣陣聲響,幾位師傅坐在工作臺前,按設計好的圖樣鏨刻銀飾。王富邦說:“對本地手藝人來說,AR擴增實境這一錘一鏨都是致富的聲音。”
12月22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人形立牌中區魯沙爾奇藝果影像鎮平面設計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王富邦正在鏨刻銀飾品。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據了解,青海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已有上百年歷史,2活動佈置011年該攤位設計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大圖輸出錄。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工序繁雜,銀銅器制作包括煉銀、打樣、鏨刻、拋光等十多項工序。
王富邦從事銀器加工已有29年,開幕活動現在是“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區展覽策劃級傳承人、省全息投影級一經典大圖級工藝師,他說,過去匠人們多是單打獨斗,沒有形成產業,收入提不上去,一些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傳承技藝。
12月22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民族手工經典大圖藝加工基地,王富邦正在制作銀碗。新華社記者 包裝盒李琳海 攝活動佈置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 2021年以東西部協作為契機,江蘇南京棲霞區對口支援湟中區,發揮當地資源優勢,謀劃以銀銅器加工為主的鄉村振興產業,并打造占地90多畝的魯沙爾民族手工藝加工FRP基地,采取“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全村400多戶,近40%的村民參展靠這門手藝增收致富。園區有30多套“前店后院”式模型手記者會工藝品加工作坊,現有陽坡村及周邊村莊的合作社、個體戶入駐,主營銀銅器加工和民族手工藝品銷售。
為推動當地傳統工藝質量和產業標準化,棲霞區協助湟中區注冊“藝河湟”品牌提升知名度,并在南京棲霞山文旅度假區建設河湟文化非遺手工藝品展銷中心。2021年,基地金銀銅器手工制作年玖陽視覺產值突破1億元。
AR擴增實境12月22日,在青海省西大圖輸出寧市湟大圖輸出中區魯沙爾鎮道具製作陽坡村民族手工藝加工基地,匠人正在鏨刻銀飾品。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也促進了手工技藝的傳承,越來越多具有高原特色的手工藝品走出青海。
“湟中區銀銅器加工工藝以圖案精美、造啟動儀式型逼真、工藝精湛而聞名。這些年,區里組織培訓,鼓勵我們參加省內外各種展會,創新手工舞臺背板藝品設計,外省訂單也多了起來。”湟中區魯沙爾鎮昂藏村匠人李延虎說,加工基地建成后,本地手工藝人聚在一起交流經驗,形成合力能創造更好的效益,同時也激發了場地佈置非遺從業人群的創新活力和就業熱情。
在王富邦的工作室里,一平面設計樓展柜銀銅暖鍋、首飾掛件、銀碗銀壺等工藝品琳瑯滿目。他告訴記者,明年的訂單已經排滿,“品牌活動好手藝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希望我們的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傳承下去,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