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借督察整改“開方抓藥”守好綠水青山 _ 中08靠設計影像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督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體檢單”,是加人形立牌快美麗陜西建設的“好方子”。近年來,陜西以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契機,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舉一反三,全面推動環境頑疾消除。以“動真碰硬”的態度,切實推動陜西各市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守好綠水青山。

截至2022年7月底,第一輪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714個問題,陜西已完成整改702個,交辦的7584個信訪問題已全部辦結;第二輪中央和省級督察交辦的4802個信訪問題已辦結4758件,剩余正在有序辦理中。

儲煤場由露天變為全封閉,煤塵污染不見了

盛夏,行走在塞上之城榆林,天空分攤位設計外的藍,大地出奇的綠,滿眼都是欣欣向榮的生態美景。作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炭產業豐富,過去的煤礦儲煤場大都是露天煤場,一奇藝果影像旦遇到大風天氣,揚塵污染對周邊大氣環境和空氣質量影響嚴重。

2018年陜西省委生態環境督察組在榆林市督察期間發現,榆林VR虛擬實境市能源局在環保儲煤場建設方面存在進度緩玖陽視覺慢、偷梁換柱問題。督察意見反饋后,榆林市對癥下藥、精準發力,狠抓煤塵污染治理。

經過整治,在榆林市的陜西黑龍溝礦業、陜西榆林能源集團橫山煤電全息投影有限公司和榆樹灣煤礦等企業的很多露天儲煤場,現在已經被一座座碩大的鋼結構和氣膜式煤棚替代,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在這些藍色以及白色的防護罩內,噴淋降塵設施正在對開展作業的儲煤場進行降塵。

“榆樹灣煤礦拿出1億元的資金,建設了高標準、符合國家環保政策要求的全封閉環保煤棚,具有消防、抑塵、通風、活動佈置安全監控等各項功能。”榆林市榆樹灣煤礦副總經理朱寧泉說。

借著督察契機,榆林市舉一反三,補齊短板,2018年以來,針對該地所有涉及原煤存儲的企業單位明確時限,倒排工期,有序推進儲煤場的整頓工作。

“我們成立了整改領導小組,10余次召集市級部門和各縣區主管部門召開座談會,著力研究解決問題,先包裝盒后出臺了10余份文件,細化制定了9項整改措施,制定了‘一周一檢查、半月一通報、一月一調度’工作全息投影機制。”榆林市能源局參與儲煤場環保改造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榆林市607家企業已全部完成了環保型儲煤場建設,總投資約86.8億元,實現了原煤堆存裝卸封閉作業,基本達到“采煤不見煤、存煤不漏煤、刮風無灰塵、下雨無黑水”的治理要求。

在督察的倒逼作用下,陜西全省重要產煤區域也對露天儲煤場進行了環保升級改造。以韓城市為例,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38家煤礦企業有35家均建成了封閉煤倉,使得開幕活動韓城煤塵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展場設計決。

受損“旱腰帶”變綠,生態旅游熱起來

除了聚焦數量眾沈浸式體驗多的儲煤場改造外,生態環保督察也將眼光投向了關中渭啟動儀式北受損礦山的生態修復上。

在咸陽市涇陽縣的嵯峨山南面山腳下,一個名為“軍魂灣門戶公園”的施工項目正在進行收尾工程。“原先這里采石的時候,灰塵特別大,有時候汽車都找不到路,我們也不敢開窗。現在一片綠,我們走在這個路上心情都不一樣。”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羅圈巖村村民劉繼紅見證了這幾年嵯峨山周圍的環境變化。

嵯峨山與相鄰的北仲山,禮泉縣的九嵕山、五峰山,乾縣的梁山等,延綿百余公里,因年均降水奇藝果影像量偏少,俗稱“旱腰帶”。該區域蘊藏著豐富優質的石灰巖資源,可由于過去生產粗放、管理滯后,造成山體大面積損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016年12月和2017年9月,中央和陜西省生態環境督察先后下沉咸陽市,指出咸陽市“旱腰帶”區域違法采石問題嚴重,受損礦山記者會恢復治理問題整改不到位。“動真格”讓當地感到了巨大壓力,督察通報后,咸陽市委、市政府及時制定整改方案,通過采取關閉取締、重新規劃布局、開展生態修復和建立長效管控機制等措施進行全面治理。

2016年以來,咸陽市在整個“旱腰帶”區域已累計投入3.99億元,治理恢復14.26平方公里,其中涇陽縣口鎮吊莊治理區還被陜西省自然資源廳授予陜西5個“省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區”之一。

開幕活動

看著不斷變綠的“旱腰帶”,居住在附近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羅品牌活動圈巖村村民王小紅一臉高興:“現在我腳下站的這個地方,原來就是一個坑。整改以后,現在就打造成一包裝盒個公園了。”

經過幾年的大力整治,如今,涇陽縣北部的“旱腰帶”區域又回歸了以往的寧靜、和諧、美麗,“旱腰帶”區域的農業、旅游業蓬勃發展,葡萄種植、花椒種植、元寶楓種植已初具規模。現在的“旱腰帶”正在蛻變為“綠腰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不斷顯現。

惡臭填埋場變為綠草地,群眾投訴降至個位策展

綠草地代替了原來的填埋場,垃圾不見了,惡臭味兒沒了。這是近日記者來到閉場后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看到的一幕。

1994年,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投入使用,當時設計的日處理垃圾量為2600噸,實際每天消納生活垃圾1200余噸。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過去25年時間里,西安市每日產生的垃圾量增加了15倍,2019年達到1.3萬噸。超負荷運行,讓這座垃圾填埋場早已不大圖輸出堪重負。于是在2020年,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提前25年“退役”閉場。

體量龐大的生活垃VR虛擬實境圾,帶來了諸多環境問題,村民投訴舉報不停。2016年與2018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兩次劍指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環境問題,直指其環境污染嚴重,風險隱患突出,對于問題整改不徹底、不到位。

面對多年久治不愈的環境頑疾,西安市下決心進行徹底整治。2018年,西安市成立了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系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包裝設計,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經典大圖帥,專項解決全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和垃圾滲濾液處置設施建設推進等問題。

“以前各個監管部門是各自為政,各管一攤,治理效率不高,督察來了以后,有了統一的領導,擰成了一條繩。”對于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環境問題治理方式的變化,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衛華說。

與此同時,西安市制定《西安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系統解決方案》,對垃圾滲濾液處理問題提出具體整改措施。在資金投入方面,西安市優先拿出6億元,用于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生態環境問題治理,通過增建滲濾液處理設施、修建15萬立方米的滲濾液調節池,有效提高了暴雨天應對突增滲濾液的收集能力。

督察整改動真碰硬,讓長期困擾群眾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環境頑疾得到了根治。如今,垃圾不見了,滲濾液得到了及時規范處理,臭氣沒了,周圍環境也變好了。

這一變化,讓長期跑投訴現場的西安市生態環境局灞橋分局局長鄭樹感受深刻:“沒關場之前,光我們局接到的投訴,一年至少有200個,VR虛擬實境現在是個位數,基本上沒了。”

通過督察,根治環境頑疾,助推綠色發展

在中央和省級生態環保督察的推動下,曾經蠶食秦嶺北麓生態的千余棟違建別墅,如今已得到徹底整治并進行了復綠;延安市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違法油井關停了,野生動物變多了。

截至目前,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指出的104個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轉辦的3020件群眾信開幕活動訪件已辦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平面設計指出的43個問題,整改工作已全面展開;轉辦的2163件群眾信訪件已辦結或階段辦結。

“咬住問題不放松”,在根治生態環境頑疾的同時,通過督察,全社會提升了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推動了各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通過督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各級黨委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保的意識明顯增強。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得到有效落實。各地普遍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大型公仔環保工作已經成為常態,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基本得到了厘清。”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姚曉軍說。

通過中策展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推動,陜經典大圖西環境質量實現了明顯變好。2021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新監測標準實施以來最好水平,空氣質量六項指標首次全面達到二級標準,邁入達標省份行列;全省水環境質量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生態環境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各地黨委政府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強化,一批重點難點和群眾身邊突出問題得到解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FRP制逐步建立,綠色轉型穩步推進。生態環保督察的“利劍”正在切實守護陜西的綠水青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