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綠道繞08靠設計虛擬實境城走 人在景中行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城市綠道串起美好生活】  

城區道路兩側的生態廊道如詩如畫,鐵路、公路沿線公園滿目蒼翠,龍湖、舞臺背板西流湖碧波蕩漾,公園綠地星羅棋布……“如今的鄭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國江南’,家門口就是公園,可以休閑、散步、鍛煉身體。”在河南鄭州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退休教師張秀英老人自豪地說,現在的鄭州,用“綠道繞城走,人在景中行”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20世紀50年代初,鄭州是一座僅有77株行道樹的“風沙城”。改革開放以后,鄭州市園林綠化走上了“綠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環境,保持自然奇藝果影像生態平衡”的發展新階段廣告設計,逐年加大道路綠活動佈置化和公廣告設計園建設投資,中原路、建設路分車綠帶建設全國領先。1985年,鄭州市以3包裝設計5.25%的綠化覆蓋率榮膺“綠城”美譽,由此培舞臺背板植了鄭州綠色發展的文化底蘊。

目前,鄭州市鐵路沈浸式體驗沿線掀起了綠化高潮。“一個月前這一帶還是臟亂差的地方,小散企業和租賃廠房很多,周邊群眾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在管城區鐵路沿線生活了4展覽策劃0多年的魏金成說,“鐵路沿線綠化提升模型項目像變魔術一樣,把一模型個臟亂差的地方全息投影,變成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地方,由原來的‘城市瘡疤’變成了附近居民健身游玩的好去處。”

鐵路沿線的整治和綠化提升,是近年來鄭州市生態廊道建設和國土綠化攤位設計提速行動的一個縮影。“生態廊道建設是鄭州都市區新型城鎮化的引領工程,全市上下圍繞‘綠’,按照市區聯動原則,市級單位負責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協調,各縣市區、管委會作為實施主體,把生態廊道建設作為日常工作重點。”鄭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春曉介FRP紹,2012年以來,鄭州市在總結國內外廊道建設經驗的基沈浸式體驗礎上,因地制宜提出廊道建設的基本思路,展覽策劃活動佈置在城市“組團發展、廊道相連、生態隔離、宜居田園”的布局下,通策展過中心城區到縣市、到鄉村,用交通道路相連,兩側建設20至50米的綠化廊道。廊道里建設有互動裝置自行車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灣、休閑驛站,包裝設計實現“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閑在平面設計林間”,達到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今年工作的重點是把鐵路沿線、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立交、國省干線、鄭州機場高速作為綠化提升的重點,把生態綠道向四周延伸經典大圖,讓更多群眾受益。

如今,每逢節假日,總能看到參展不少喜歡騎行的鄭州市民沿著中原西包裝盒路騎行。為了方便市民,鄭州在中原西路綠線范圍內設計了慢行步道和自行車道,同時,慢行步道和自行車道AR擴增實境相互分離,讓行人和騎行者在灌木與林蔭樹間穿行,真品牌活動正達到人車分離,快慢分離。

利用水系優勢,鄭州市在水系兩側同時進行綠道建設。鄭州市在南水北調生態文互動裝置化公園、熊耳河、七大圖輸出里河、十七里河、昆麗河、如意河、東風渠、雙鶴湖、龍湖、鳳渠等濱河綠地內建成綠道83.39公里,在建的賈魯河、魏河、FRP潮河等綠道148公里。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將建設成為集生態涵養、文化傳承、休閑游憩于一體的,展現中原魅力的風景長廊,公園采用“一水、兩帶、五段、多園”的功能性總體布局,體現“林水相映、林城共興”。在公園兩側各規劃2至3米寬的人行道和3至4米寬的自行車道,并設置羽毛球場、小型足球場等健身場地,形成沿河慢行綠道。

“目前,鄭州城市綠道的總長度已達3588公里。這些城市廣告設計綠道猶如一條條綠色走廊,串起了市內的公園、游園、公交港灣、休閑驛站,也全息投影串起了鄭州市民心中的綠色情結。”王春曉說,隨著鄭州市生態廊道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一個嶄新的、生態的、現代化的城市交通綠化體系將呈現出亮麗展場設計生態景觀。

(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馬林)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