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的生物園里,一堂“接地氣”的實踐課正式開講包裝盒。講課的是全國脫貧攻堅先人形立牌進個人、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射埠鎮高級農藝師、湖南科技大學新聘任的客座教授鄧述東,聽眾則是生命科學與健康學大型公仔院的50余名大學生。
“能夠成為老師,對我來說是一個榮譽,更代策展表著一份沉甸甸啟動儀式的責任。”拿到湖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的聘書時,鄧述東心情十分激動,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泥腿子”走進了象牙塔。
在課堂上,鄧述東結合自己攤位設計半輩子的農田經驗,向學生傳授三農領域特別是脫貧致富方面啟動儀式的實踐經驗與科研成果,既講述多年來精心育種、打造適合在湘潭生長的特色水稻的故事,也回顧創新設計脫貧模式、指導農民科經典大圖技致富的人形立牌探索歷程,不時博得現場師生們的陣陣模型掌聲。
“學校決定打破學歷與身份的限制,邀請鄧述東加入我們的師資與科研隊伍,就是為了讓這位‘土專家’把豐富的農田經驗帶入高校課堂,攤位設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黨委副書記龍贏說,接下來,鄧述東將在涉農重大課題研究、農業和糧食生產、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與學校開展合作,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鄧述東介紹,從19歲開始,他就在射埠鎮從事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在農業與科技創策展新的道路上摸爬滾打了31年。在與三農的長期接觸中,他逐漸認識到,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離不開現代化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然參展而,太復雜的技術操作農戶又不容易短時間學會。于是他開始摸索把復雜的農業技術轉變為深入淺出的應用模式,在農戶中進行普策展及推廣。
2017年到2018年,鄧述東基于自身的研究成果,設計了投入少、效益高、易操作的“一畝田脫貧”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搭上科技脫貧的“快車”。所謂“一畝田脫品牌活動貧”,就是充分運用農業科技,挖FRP掘土地的產平面設計出能力,如采取“稻+菇”輪作模式,水稻收割后,稻草可以作為養料栽培蘑菇,以此提高產出、增加收入。不僅如此,被菌絲腐化的稻全息投影草又是上等的有機肥,通過循環利用,可以改良土壤經典大圖,進一步增加產值。
“一畝田脫貧”模式提出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在湘潭市湘潭縣、湘鄉市、道具製作韶山市等地得到推廣,帶動1000余名群眾脫貧致富,有的還發展成為種植大戶,建起了家庭農場。
深入田間,汗灑土地,面色黝黑的鄧述東曾在不同場合表示,他要堅持運用科技知識這一有力武器,在鄉村振興和科技興農的道路上,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教導學生知農愛農。
正是這股肯吃苦、不怕累的“鉆”勁,讓鄧述展場設計東收獲了VR虛擬實境諸多榮譽,除了入選全國產業扶貧百佳案例的“一畝田展覽策劃脫貧”模式包裝盒,他潛心培育的紅、黑、紫、綠、白“五彩富硒米”榮獲第十攤位設計五屆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還有耗費5年心血探索總結的《一種有效降低稻谷鎘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獲得國家專利。另外,記者會鄧述東還創立了“校農合作教學”模式,從小培育孩子愛農強農意識,在10余所學校推廣開展,年培訓學生近10萬人次。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這些都啟動儀式是他的榮譽。但是,鄧述東最喜歡的AR擴增實境還是農藝師這個身份。如今,他正在潛心鉆研“深耕一畝田”項目,不斷挖掘一畝田的產值潛能,使之成為產業發展的展覽策劃“百寶箱”。他希望通過努力,能夠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讓他們生活更幸福,同時在高校培養更多三農高質素人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幕活動獻計出力、增光添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