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海南五指山:厚植文化自信 扮靚“山城”美景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新華網海口11月26日電(王雯君 牛暢)綠水攤位設計青山環繞舞臺,小溪淙淙發出輕快的聲響。夜幕之下,燈光閃動,小橋化身走秀T臺,模特們身著黎族、苗族傳統特色民族服飾或創意服飾,繪出民族風情新色彩。

“村秀”包裝設計讓文化自信浸潤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黎族五大方言區傳統服飾、黎族龍被……11月11日晚,玖陽視覺“村秀”第十場特別專場的現場熱鬧非凡。2023年海南省五指山市第十場“互動裝置村秀”特別專場活動在當地小島公園舉行。隨著“歲月華章”“包羅萬象”“走向世界”三個篇章的順利FRP演出大圖輸出,為期兩個月的系列“村秀”活動完美落下帷幕。

“歲月華章”中,農耕文化、黎族五大方言區傳統服飾、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豐富內容登上舞臺。五指山市鄉鎮專場的亮點服飾在該場進行返場展示,當地村民村干部再次走上舞臺,以走秀表演方式講述生長在AR擴增實境這片土地的獨特故事。

好山好水有好景,更孕育出了好人。當晚,評選出的“五指山好人”“五指山市道德模范”也走上舞臺,與村民一起展現非遺魅力。

“包羅萬象”里,模特們身著意大利馬蘭戈尼學院深圳校區的學員們為“村秀”原創設計了新潮的時尚服裝,展現出文化的多元融合。“走向世界”篇章中,海舞臺背板航空乘展示著具有黎族苗族元素的帆布袋等衍生文創產品,展現出當地文創產品的多元與潮流。

據了解,五指山市民族時裝“村秀”系列活動以“民族秀·中國情”為主題展示民族傳統服飾,為觀眾呈現出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盛宴,讓市民游客沉浸于當地的民族風情,感悟當地底蘊厚重的州府文化。

自今年9月起,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做好傳統攤位設計文化的創新表達,以“村秀”為紐帶,結合當地非遺項目、各鄉鎮特色,以村大型公仔民與鄉村干部為展示對象,策劃了這一民族時裝“村秀”系列文化活動。此前,“村秀”系列活動已開辦8場鄉鎮專場與1場重陽節專場秀,自開幕以來掀起一陣特色的“最炫民族風”。通過文化與潮流的記者會碰撞進行創新傳全息投影播,打造屬于當地民族時裝村FRP秀品牌IP,將當地傳統民族文化傳遞到各地,“村秀”以獨特接地氣的表演演繹出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

據悉,9月16日至11月11日,五指山市共舉辦10場“村秀”活動,以獨具特色的視覺盛宴,展現出當地特色的精神文化風貌與鄉村振興新成效,將文化自信浸潤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打好“生態牌” 全息投影走好綠色路

模特們身著各式服裝,以山水為幕,在五指山市舉辦了一平面設計場熱帶雨林里的民族風走秀。綿延群山之下,蜿蜒綠水奏響清脆的歌謠。此時,燈光、歌曲與人們的歡呼聲相映成趣。

五指山市原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享有“天然氧吧”“翡翠山城”的美譽。

五指山市地處海南島中南部五指山腹地,這里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已達90%。近年來,五指山市從森林生態建設、森林生態保護、森林生態文化三方面著手,依托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打造綠色美麗家園,不斷探索出五指山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好生態路,更是要走出“產策展業生態化AR擴增實境”與“生態產業化”協調發展的道路。“百香果仙子”“荷花仙子”“橡膠女神”……“全息投影村秀”舞臺上,模特們除了展示傳統、創意服飾,也將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與服飾相融合,讓五指山市各鄉鎮的特色農產品以此獨特的形象一一呈現于眾人眼前。五指山市毛陽鎮、暢好鄉與番陽鎮的服飾秀中,牙胡梯田的詩畫景象、暢好鄉的桫欏秘境、番陽鎮的“黃金葉”被搬上舞臺,展現出道具製作了五指山市綠色生態與鄉村產業的無限活力。

據介紹,五指山市致力于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利用當地優勢生態資源,推動生態產業提質升級。利用好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圍繞“4個1+N”全面謀劃鄉村產業,五指山市大力發展“三片葉”和“十二個林”的林下經濟,努力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林產業發展示范,將鄉村振興融入于生態產業沈浸式體驗發展的始終,打好“生態牌”,探索出當地獨特的綠色發展之路。

激揚文化力量 著力打造黎族苗族文化精神家園

除舉辦“村秀”,近年來,五指山市積極舉辦各類文化活動。“雨林與您”、雨林時裝周、雨林音樂節、雨林騎行等“雨林+”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了五指山市影響力與知名度。此外,五指山市還結合區域特色開展了五指山漂流文化節、竹竿舞大賽、州府故園等活動,展示當地森林生態與民族文化之美。“村秀”最炫民族風的余音策展未盡,五指山市傳遞與發展當地文化的腳步同樣未停歇。

文化傳承離不開手藝人的培養,近年來,除興辦各類文化活動外,五指山市也加大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力度。通過開辦黎族織錦培訓班、傳習所等保護場所,開展全國研討會、培養非遺傳承人、扶持民族文化工作室等人才培養舉措,為文化帶動鄉村發展注入生命力。目前,五指山市建起非遺傳習場所22處,認定非遺傳承人156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場地佈置傳承人17名。全市共有非遺工坊7家,織女繡娘169人。被列為海南省“南海工匠”6人、“鄉土人才”7人,涵蓋傳統技藝、音樂等多個非遺項目。

針對黎錦技藝創新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探尋新路徑,今年,五指山市又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于8月與意沈浸式體驗大利馬蘭戈尼學院深圳校區、夢之選(海南)文化傳媒公司包裝設計共同簽署《五指山非遺黎錦人才國際化培養合作協議》開經典大圖辦黎錦國際化人才培養班,邀請外籍資深導師為全省30名黎錦人才授課,對設計師進行全方位培養,為黎錦國活動佈置際化賦能,為五指山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人經典大圖才支撐。據悉,該培訓班已于10月舉活動佈置行開班儀式。

眼下,五指山市正以“六園”建設為目標,以大力保護、建設與發展黎族苗族文化為抓手,圍繞“六個一批”工作,不斷推進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著力打造黎族苗族文化精神家園,以此續寫出黎族傳統紡染織技藝、黎族竹木器樂、苗族刺繡蠟染等23項非物質文化沈浸式體驗遺產的輝煌,打造出獨特的黎族苗族文化精神家園。

觀民俗、逛市集、品美食,持續兩個多月的10場各具特色的“村秀”落下帷幕。兩個月間,五指山的民族文化、特色產業、生態發展與非遺特色項目走上了舞臺,也走進了人們的眼經典大圖里、心里,視覺盛宴之下是一場場關于文化、生態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深思考與新嘗試。

文旅“搭臺”,經濟“唱戲”。未來,五指山市將不斷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斷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推進人形立牌文旅深度融合,筑牢當地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滿眼綠意間,五指山市也將繼續在大山間書寫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展覽策劃傳承故事,描繪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