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廁入了戶,公交進了村,快遞送到家門口,垃圾資源變寶貝,娃娃、老人有人管,和美鄉村可感可及。近年來,湖北省十堰市從農村最基本、最現實的需求出發,把群眾最關心的鄉村建設“六件事”——農村養老、幼兒托幼、廁所改造、污水處策展理、垃圾分類、公路建設,作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切入點,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這六件事,看似事小,卻關乎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十堰市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牽頭召開院落懇談會、護院會、灣組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全市推行“群眾‘下單’、政府‘買單’”機制,著眼最急需、最緊要的問題優先建設。民之所呼,政之所應。在頂層設計上統起來、在治理模式上活起來、在實施路徑上動起來,十堰圍繞“六件事”一步一個腳印沈浸式體驗,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建設新路徑。
從守好水到經濟富,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動能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肩負著“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責任。如何在保護好水資源的同時讓鄉村發展跟上、群眾幸福感提升?十堰在“結合”上下功夫,把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統籌起來,推動“六件事”一體實施,讓鄉村建設的腳步既穩又實。
在保水護水最前線的丹江口市,鄉村正悄然經歷一場綠色變革。近兩年來,“無垃圾、無化肥、無塑料啟動儀式、無污染、奇藝果影像無公害”——“五無鄉鎮”創建行動在浪河、官山奇藝果影像河、安樂河三條小流域全面展開。鋪設污水管網、配套人工濕地,污水實現應收盡收;水質安全保障智能監管系統上線運行,群眾護水巡河大圖輸出成舞臺背板了習慣。如今,村容整潔了,河水清澈了,綠色發VR虛擬實境展的理念在人們心中扎了根。
“以前門前的河黑乎乎的,屋后堆著柴火。現在,河清岸綠,屋里屋外都干凈。”家住蔡灣村的王阿姨笑著說,“我們是庫區人,守護好這一河清水,建設好美麗家園,是我們該盡的責任。”
今年,丹江口市還在“五無”基攤位設計礎上新增“無燒柴禾”,啟動“六無互動裝置鄉鎮”建設。三官殿街道、浪河鎮、蔡灣村等地率先啟動,力爭在今年底前完成一批鎮村試模型點建設,持續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在鄉村落地包裝設計生根。
與此同時,另一幅“生態變經濟”的圖景也正徐徐鋪場地佈置展。在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曾經的荒坡被改造成了露營基地,成了近郊旅游熱門地。基地附近的一處分布式微動力污水處開幕活動理站處理的尾水被回用于草坪滴灌,不僅變廢為寶,還通過草坪根系吸附作用進一步凈化水質,真正實現“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蔥郁的草地上,帳篷與天幕錯落有致,與青山溪流相映成趣。“五一”期間,康家村共吸引3萬余名游客前來“微度假”,帶動農特產品銷售收入和農家樂餐飲收入同比增互動裝置長45%。通過深挖“露營+”潛力,茅箭區文旅部門還推出了“露營+美食”“露營+研學”“露營+民俗”等新業態,既不松懈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守,也讓更多村民分享到綠水青山帶來的“真金白銀”。
從路路通到人心暖,治理創新解好民生“關鍵事”
在推進“六件事”過程中,十堰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著力打造具有地方辨識度、群眾獲得感的治理模式,特別是在交通改造、老幼照料等方面,展覽策劃體現出了對民生實事的精準回應。
在茅箭區茅塔鄉王家村三組,曾因通組道路年久失修,娃娃魚養殖合作社的貨常常“出不去、進不來”。去年,村里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對3.55公里的通組路進行改擴建,水泥路變成雙車道瀝青路,運輸更順暢了,成本也節約了不少。“路修好了,咱的產業也有奔頭了。”合作社負責人王朝國說。
不僅“路上通”,還要“空中通”。今年3月,湖北省首條低空物流配送線路在十堰投入運營。14公里的路程,過去郵遞員開車需40分鐘,如今郵政無人機運送只需15分鐘,沈浸式體驗配送成本降低了近兩成。這條“空中快線”不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拓寬了農村電商的發展空間,讓農產品出得去、價值提得高。
除了堅持“交通+產業”融合發展,十堰全息投影的鄉村治理創新還延伸到家庭最柔軟的部分。作為湖北重要的勞務輸出縣,竹山縣每年有近10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和“獨居”成為鄉村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擂鼓鎮西河村,一塊數字大屏舞臺背板組成的“智慧養老平臺”串聯起空巢老人、在外子女、村醫和網格員。75歲的李幫蘭老人常年獨居,過去看病買藥是件難事,現在她只需按一下智慧手環,村里便有人上門幫忙。“村里給我配了個手環,有啥事按一下就行。”她笑著說,日子變得安心多了。
孩子們也有了“看得見”的守護。在麻家渡鎮營盤河村,“童伴媽媽”張紅既教孩子們寫開幕活動作業、畫畫、做手工,也是他們生活中的傾聽者。“我們是一條紐帶,一頭連著孩子,一頭連著父母的牽掛。”她說。
目前,十堰已建成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200余處、農村托幼中心400余玖陽視覺所活動佈置,逐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護”。2.7萬公里農村公路串街聯鄉、通山入林,“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達3個。
從先試點到全覆蓋,資金機制撐起建設底盤
十堰做“六件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地推進。垃圾收運、村莊清潔這些基礎工作先行,水廁改造、廣告設計道路硬化緊隨其后,條件成熟后再逐步引入產業培育和服務提記者會升。
“鄉村建設不能靠一陣風,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一件接著一件做。”十玖陽視覺堰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彭艷說。
在推進節奏上,十堰選取基礎條件較好、村集體經濟較強的村莊率先試點,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打造一批可看、可學、可復制的“六件事+”樣板村,形成“核心示范、多點帶動”的格局。各縣(市、區)則參照市級模式,選取相應示范村漸進品牌活動式全面鋪開。
資金保障方面,十堰探索“財政投入一點、資源整合一點、金融支持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籌資機制。去年,全市共納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419個,資金總規模7.55億元;通過盤活山水林田資源、激活農村閑置住宅等資產,撬動鄉村建設投資6.52億元;農業發展銀行十堰市分行審批具備鄉村振興帶動效應項目11個,融資超45億元。同時,十堰還積極探索農村產權融資、撬動民間資本,爭取上級幫扶資源,動員返鄉能人反哺家人形立牌鄉,共同把“六件事”干成、干實。
隨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六件事”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從去年開始,十堰拓展“六件事+”,新增寄遞物流、生態公墓、農村充電樁等內容,回應群眾新需求;今年,“六件事+”進策展一步提檔升級,冷鏈物流下鄉、農村照明路燈、天然AR擴增實境氣進村等被納入建設范圍,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與舒適。
院落干凈了、村道暢通了、垃圾污水集中治理、老人孩子有人照看……在這座山城,“六件事模型”正默默改寫著每一個村莊的日常。未來,十堰將以更穩健的步伐、更系統的謀劃,持續推動鄉村建設走深走實,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注入澎湃動平面設計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