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做好易地扶貧搬遷 不只“挪個窩” 更要“鋪好路”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廣告設計安居且樂業,安置更安心,貴州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不只“挪個窩” 更要“鋪好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搬遷安置要同發展產業、安排就策展業緊密結場地佈置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截至今年2月10日,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累計搬遷入住132萬人,扶貧工作重心正逐步從“怎么搬”向“搬后怎么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一開始完全住不慣,隔三差五就想回老家。”聊起剛搬進易地扶貧搬遷安包裝設計置點時的感受,性格爽朗的李民興直言。

去年,依托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李民興一家從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坐窩底村搬遷到了安置小區鴿互動裝置子花風情小鎮。對新的生攤位設計活環境,李民興“又愛又怕”,愛是因為看病、上學確實方便;怕的是因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步入新生活摸不著頭緒:電視機信號怎么調,馬桶怎么用,菜到哪里買……

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玖陽視覺瑣事,在搬遷群眾那里卻可能成為決定“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心,鴿子花風情小鎮工作人員想了不少辦法:挨家挨戶上門詢問生活“展場設計痛點”;手把手教老人用電視機、馬桶;逢年過節組織文化演出把大家凝場地佈置聚起來……一點點、一樁樁、一件件,幫著搬遷群眾由“農民”順利向“市民”轉變。

讓李民興再形容一下現在的生活,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日子安逸得很,就在這里安心養老。”

在貴州,和李民興有同樣經歷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不在少數。截至今年2月10日,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累計搬遷入住132萬人,剩下56萬人今年上半年將全部搬遷入住。在全國千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貴州占比最大。在“搬”的任務即將收官這個關鍵節點上,貴州作出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重大部署,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FRP搬遷為主向后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為此,瞄準群眾“搬遷痛點”,貴州省委和省政府打出了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等“五個體系”的“組合拳”,圍繞搬遷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后續發展。

貼心設計,加速搬遷農民融入城鎮

走進遵義市播州區白龍小區安置點,你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不少搬遷戶肩扛鋤頭出門,喜氣洋洋提著新鮮的蔬菜回家。難道這些搬遷戶還在干農活?

彭春元告訴了我們答案。年逾五十的彭春元來自播州區鐵廠鎮三星村,家里4口人,是白龍小區易地扶貧搬遷第二批入住展場設計對象。

指著剛從地里摘回來的菜,彭春元說,這都是自己種的,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拿去賣,又多得一份收入。政府分給他家0.38畝“菜園子”,品牌活動平時在小區當保安,下班了可以去干活,種菜上班兩不誤。

政府為什么要分地給搬遷群眾?播州區副區長兼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局長王大圖輸出夏麗告訴記者,不少群眾雖然住進了新屋,實現了就業,但“進城買棵蔥嫌貴”,種地務農的習慣依然難舍。

如何讓搬遷戶住得慣、能融入?播州區委和區政府明確,在務必解決戶均1人以上就業的前提下,積極為搬遷對象中60歲以上無業可就的群眾解決生活單調和“離開了土地就不習慣”的憂慮。

易地扶貧搬遷“菜園子”工程應運而生,播州區為安置點入住對象按戶均0.3畝至0.5畝標準配備了蔬菜種植用地。截至目前,白龍小區給289戶搬遷對象分配了“菜園子”,共計用地98.828畝。用地由政府免費提供三年使用權,三年后由搬遷對象自行選擇,愿意繼續種可自行租賃,不愿種將由政府統一安排使用。

“菜園子一方面為大家節約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讓搬遷戶故土難離、鄉愁難解的情緒得到釋放。”王夏麗說。

思群眾所思,想群眾所想,貴州通過打造“六個一”服務工程等行動,從綜合服務到AR擴增實境平價購物,事無巨細,為群眾提供優質的“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務,幫助搬遷群眾卸下“包袱”,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分類幫扶,開啟“家門口就業”新模式

在興義市灑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興社區新市民服務中心,放在工作模型人員桌上的興義人力資源市場用工單位空崗信息表每個月都會更新一次,搬遷戶們可以隨時到這里拿取,根據自身情況聯系相關崗位。

在貴州省文才箱包制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有序忙碌著。原來居住在晴隆縣的徐學彬,去年6月帶著兩個小孩搬進了灑金南興社區。除了能讓小孩接受到良好教育,奇藝果影像在徐學彬看來,最讓他高興的是鐵藝廠、箱包廠、電子廠等工廠就在馬路對面的手工產業園區經典大圖,讓他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我在這里打工一個月大概有3000塊錢,生活有了保證,過好日活動佈置子更有信心。”

近年來,興義市以灑金手工產業園為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降低成本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確保他們真正融入城鎮新生活。

興義市繡娘專業合作社法人李美珍2017年6月從普安縣罐子窯鎮紅巖村搬遷到灑金居住區,曾開過縫紉店、外出打過工的她,一直有個創業夢。

剛搬進安置點,李美珍就想:“安置區這么多少數民族婦女,若能在這里搞一個服飾加工基地,帶著搬遷婦女們干,又能顧家又能賺錢,豈不一舉兩得?”

得知李美珍創業的想法,政府給她提供了一個300余平方米的門面作為生產車間,免經典大圖3年房租。李美珍夫婦用特惠貸資金和從親戚朋友處借的錢共10余萬元,投資買了25臺電動縫紉機和相關設備。去年4月,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帶動40余名貧困婦女就業。

興義市根據搬遷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創業意向,將搬遷戶分為社區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外出務工型、兜底啟動儀式保障活動佈置型等,精準幫助搬遷戶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因人施策,分類幫扶,搭建各類就業平臺,才能真正讓搬遷群眾FRP穩得住、能致富。”灑金新市民社區工委書記劉文梅說。

精準管理,提升社區生活幸福感

“上馬石小區安裝‘地網工程’監控探頭207個,車輛自動識別卡4個,建設完成‘雪亮工程’監控點位231個,全面覆蓋小區28個路口。”在凱里市上馬石社區綜治大型公仔信息調度中心正忙著查看監控的工作人員,對社區情況了如包裝設計指掌。

“小區監控、門禁等系統應有盡有,和以前在村子里居住相比,現在是放心又安心。”從凱里市龍場鎮老山村搬遷而來的居民張祥對小區環境十分滿意。

為讓搬遷戶住得啟動儀式安心、放心,凱里市依托大數據手段,打造平安祥和的智慧社區,將小區、單元樓的人臉識別系統、視頻監控、智能道閘、智能門禁、電子圍欄等科技設備接入公安大數據平臺,筑起一道看得見、摸得著、24小時守護搬遷群眾安全的防范網。

“辦點啥事也方便快捷,能找得玖陽視覺到人,事情也很快就有著落。”對于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張祥豎起了大拇指。滿意的背后,是社區優化網格服務的不懈努力。凱里市將易地搬遷移民安置樓劃分為若干個黨建網格,建立社區黨支部班子成員黨建網格化分片包干責任制,用心用情溫暖著社區居民的心。

社區治理是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貴州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不奇藝果影像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貴州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場地佈置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搬出來開幕活動”需要決心勇氣,“穩得住”需要用心用力。貴州正舉全省之力,做好策展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實現“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