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改造后,不僅用起來很方便,而且環境也上了一個檔次,讓我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感謝政府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一提起衛生改廁,重慶市巫山縣銅鼓鎮銅鼓村6社村民梁吉輝一臉高興,也是他真切享受到改廁實惠后吐露的心聲。
去年以來,像梁吉輝一樣有同感的,在巫山縣還有3000余戶農戶,他們都體驗到了衛生廁所改造帶來的好處。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小廁所也是大民生。為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巫山因地制宜FRP,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以政府為引導,工匠為紐帶,農民為主體的“政府+工匠+農戶”的“三+”模式,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讓村民“方便”更方便,大大增強了村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
強化政府引導 兩年改廁3100戶
“手一按,水一沖,上廁所方便了不說,臭味也沒有了,熱天蚊子也不叮屁股了。”梁吉輝對如今村里的變化十分感慨。
以前,每逢炎夏雨季,旱廁污水橫流,臭味彌漫,蚊子飛舞,上廁所只好“捂著鼻子來,提著褲子跑”。
如今,他家經過統一規劃而新建的廁所空間敞亮,衛生間里還裝上了沐浴設施。干完農活后,回家舒舒服服地沖個澡,一天的疲勞全消。廁所可謂功能齊全,讓生活品質也實實在在得到了提高。
祖輩們沿用的“兩塊磚,一個坑,蛆蠅滋生臭烘烘”的坑廁也徹底成了歷史。
“起初他還不想改,經村里耐心引導做工作,他才答應。”銅鼓村黨支部書記譚慶發回憶,通過不斷向其宣講農村改廁的好處,梁吉輝成了村里成功改廁的代表之一。
村民有顧慮,政府引導則成為關鍵。
據巫山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萬正西介紹,目前全縣普通衛生廁所86851戶,普及率達77.54%。2021年建設農村衛生廁所1501戶、農村公廁24座,今年計劃建設農村衛生廁所16FRP75戶,農村公廁15座。
為有人形立牌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巫山不斷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大型公仔牢固樹立“小廁所、大文明,小問題、大民全息投影生”的理念,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切實把奇藝果影像“小廁所”放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大體系中去推動,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為此,縣里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廣告設計,制定了《巫山縣農村廁所革命工作方案》,印發了《農村三格式戶廁建設技術規范》《巫山縣農村戶廁和公廁無害化改造項目驗收規程》等,做到有章可循,有場地佈置規可依。
同時,強化責任落實。縣、鄉、村三級分別成立農村戶廁改廁領導小組,建立“縣級部門督導+鄉鎮具體實施+村(居)負責監理經典大圖”的工作體系,把“群眾用不用得上、群眾用不用得包裝設計好”作為衡量改廁的硬性指標,層層夯實屬地、屬事責任,確保戶廁改造落實落細。
為引導村民積極配合改廁,在搞好規劃、落實責任的基礎上,縣上還不斷通過縣級主流媒體、公示欄等全覆蓋、多渠道宣傳農村改廁的重要意義。在糞便、污水處理等方面,積極宣傳變廢為寶、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不斷提高干部群眾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體現“工匠”精神 打造實用戶廁
“我們改造的廁所分為三格,第一格儲存糞便與殘渣,第二格過濾,第三格是高效肥水,滿了可以自動流到田里,使用起來很方便。”銅鼓村6社村民肖清華指著自家的化糞池滿意地告訴記者。
他所說的正是巫山縣推行的三格式廁所改造。
為什么推行此種類型改廁?萬正西介紹,這種改廁可以很好地減少疾病傳播。據監測,1克人的糞便含有品牌活動4000萬個以上有害病菌,這些都是糞便中的致病原。進行三格式改廁后,能有效控制糞尿污染,減少蚊蠅傳播疾病,降低瘧疾、傷寒、霍亂、肝炎、腸胃炎等疾病的發生,阻斷寄生蟲的傳播,不像以前農村糞水沒經過處理直接進入田里,不僅傳播疾病,肥效也很差。
在工作推進中,巫山縣嚴格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的原則,在供給“量”與“質”上做好文章。充分發揮“工匠”的關鍵作用,利用本土人才優勢,各鄉鎮因地制宜組建高素質的改廁工匠隊伍,在前期改造和后期維護上,提供“一條龍大型公仔”服務,積極發揮工匠的專業技術作用。
在工匠隊伍的培養上,首先通過自主報名,村(居)推薦,鄉鎮評選的方式,每個鄉鎮組建5支大圖輸出至7支工匠隊伍,建立工匠庫。鄉鎮隨后對轄區內的工匠隊伍開展培訓,合格后頒發證書上崗,實行統一管理和安排戶廁改建互動裝置任務。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統一圖紙精準改建,確保三格式化糞池外觀尺寸等各項指標符合改廁技術參展標準,做到不漏不滲不串水,正常發品牌活動揮無害化處理糞污功能。
改造完成后,相關部門、鄉鎮、村(居)組成驗收組,按照農戶改廁驗收清單,對改廁模式、質量逐項進行現場驗收,確保戶廁高質化、精品化、實用化。
統一推進改廁有以下好處,巫山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楊本君算了幾筆賬:一是節約了成本。通過試點,農戶自建一戶需花費25玖陽視覺00元左右,由工匠統一承建,每戶只需2000元左右。就時間而言,工匠隊伍通過不斷摸索,從建一個需要7天時間到后來建一個只需要5天時間,提升了效率,加快了進度,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與技術缺乏問題。二是統一了標準。按照“統一設計場地佈置、統一采購、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的原則,避免了農戶自建造成的質量參差不齊,樣式五花八門,方便了后期管護。三是改善了生態。以前農村的廁所大部分是旱廁,糞污沒有經過無活動佈置害化處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改廁后,糞便通過統一無害化處理,實現了廢物綜合利用和綠色生態施肥,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促進了綠色產業發展。
彰顯農戶“主體” 確保村民滿意
“不管是從國家還是市級層面,一直強調和要求,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不能壓模型任務下指標,盲目改廁。”萬正西說,巫山按照“愿改則改、能改則改”的原則,自下而經典大圖上確定改廁計劃。按照“改一個、成一個,百姓滿意才算一個人形立牌”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農戶在改廁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大家積極參與,展覽策劃切實提升群眾滿意度。
為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各村通過村民小組會、院壩會、“金喇叭”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讓農戶理解改廁的好處,讓農戶從“要我改廁”變成“我要改廁”,提高大家的思想自覺。
“我們村通過‘金喇叭’宣傳服務隊的4名隊員,不定期用快板等方式進行改廁宣傳,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銅鼓鎮AR擴增實境鮑田村綜合服務專干李秀安介紹,去年以來,村里申請改廁的農戶達到12戶,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
農戶改廁的積極性高不高,關系到改廁推進的成效。縣里還在24個攤位設計鄉鎮50個村中,從黨員干部家庭、村“兩委”成員,以及積極性高、基礎設施條件好的農戶入手,篩選一批建成樣板,在村(居)公示全息投影,并動員農戶實地觀摩體驗。
在改建中,農戶更是起到了監理作用,對不滿意的地方可隨時向村委會反映,村里可根據實際情況,同工匠協商改造方案,確保農戶記者會滿意,從而營造了農村改廁的良好氛圍。
廁所壞了VR虛擬實境誰來維護?農戶的廁所驗收完成后,鄉鎮將及時制作張貼檢測標識,農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實施提交管護需求,指定機構會立即響應,及時上門,提供清掏、疏通、換件等日常管護服務,確保改廁問題有人管,廁所壞了有人修,糞污滿了有人清理。
FRP“過去用旱廁,氣味大,蚊子多,環境差,上個廁所極不方便。”官渡鎮楊林村黨支部書記趙海燕說,去年以來政府大力倡導改廁,切實解決了大家如廁難問題,大大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
現在,大家將“美麗楊林是我家,一點不比城里差”掛在嘴邊,村民不禁為廁所革命點贊。
在外面看整潔美觀,走進一看,地面干凈,沖洗設備齊全,內里潔凈無臭味,一到晚上還有太陽燈照明……在銅鼓鎮場鎮農貿市場旁,一處嶄新的公廁更是格外顯眼。
“熊師傅發藝”負責人熊昌金介紹,以前因為沒有公共廁所,趕場的、過路的,時常要借他家的衛生間“方便”。特別是逢“趕道具製作場天”,農貿市場的商販上百人,有熟人的就還好,可以借廁“方便”。沒有熟人的可能就地解決,導致蚊蟲亂飛,臭味攤位設計難聞。
“有了公共廁所,趕場的人上廁所方便了,展場設計環境問題也解決了,農村廁所革命搞得好啊!”熊昌金高興地豎起了大拇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