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曬曬咱的國之重器24】

活動佈置

清明一過,73啟動儀式歲的山西翼城老農劉懷智從墻上取下一袋珍珠玉米“老種子”,又要開始播種了。

產量不高,格外“嬌氣”,這把不起眼的小粒玉米,整個翼城只有他家還在種,卻讓第三次全攤位設計舞臺背板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互動裝置的科研人員如經典大圖獲至寶。

“這是一個珍貴的地方品種,至少有100年歷史。經過鑒定,爆米花率達到99%以上,粒粒都策展能爆開,品相優于當前主流品種,極具開發價值,能夠保留下來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如今,這把瀕臨消失的種子有了安全的家——

2021年9月,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成品牌活動,并投入試運行。作為全AR擴增實境球單體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強的國家級種質庫,這里可以收藏各類珍貴的農作物種子等品種資源150萬互動裝置份,貯藏壽命最長沈浸式體驗可達50年,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資源包裝設計,堪稱種子的“諾亞方舟”。模型

小小種子,為什么要精心保護?

19活動佈置54年,孢囊線蟲病使美國大豆產業遭遇毀滅性打VR虛擬實境擊,該國科學家從種質資源庫中“翻箱倒柜”,找到了20世紀初從中國收集到的獨特品種——北京小黑豆,正是利用其中特攤位設計有的抗病基因,最終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種才令產業得以復蘇。

高產、抗病、抗旱、耐鹽堿……多種多樣的農作物種子蘊含著巨量的遺傳基因,成為培育農作物新種的堅實“模型素材FRP庫”,然而,許多像珍珠玉米這樣的品種正在加速消失,種質資源庫應運而生。

但一份種子想要入庫,可不是件容易事。

每一個品種都要先經田間種植“考驗”2到3年,在確認其特點與庫內種存在顯著差異后,才可被“收編”。入庫后的種子,展場設計又要經過仔細“體檢”,通過處理、清選、生活力檢測、干燥等十多道“關卡”,最終裝瓶密封。

這些種子將被保存在不同條件的庫里:在-18℃、濕度低于50%的低溫庫,含水量5%~8%的農作物種子將就此“沉睡”,壽命可從攤位設計1~2年延長到數十年,喚醒后發芽率仍在九成以上;在試管苗庫,草莓、香蕉、馬鈴薯等幾乎不用種子種植的作物以莖尖作為保存材料,在試管中可一待數月;在超低溫庫,-196℃人形立牌的液氮則能讓作物組織迅速進入冷凍休眠,就像給生長按下了暫停鍵,幾十年后取出,依然可以活力不減。此外,這里還以DNA的活動佈置方式保存著一些特有、珍稀、瀕危、野生的作物遺傳資源。

不僅如此,帶有視覺識別全息投影記者會能的機器人滾筒輸送線實現了道具製作種子的快速存取,感知氣味的電子策展傳感器可以隔空啟動儀式分辨種子的代謝變化,監測在庫種子的活力……智能化、信息化來相助,讓科研人員“穿著棉大衣、登梯爬高存種子”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啟動了三次全國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但直到1986年,才建成自己的國家作物種質庫(老庫)。早年間,種子只能裝進紙袋或布袋、放在木頭抽屜柜里貯存,保存壽命通常只有兩到三年大型公仔

一晃30多年,誰能想到,如今,我國國家農作物大型公仔種質資源庫已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而其中約28萬份資源已經在野外、農業生產上消失或絕種,庫中所藏,已是“絕版”。

在錢前看來,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國重器,是作物種質資源的“人才庫”,也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彈藥庫”。

依靠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科學家們正通過雜交、分子設計等手段,將優異的農作物基因結合在一起,最終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種,讓中國人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

(本報記者 楊 舒)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