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活動佈置網訊 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條件之一是需要有一些企業或機構能夠把基礎研究轉換成應用技術。應用技術的進步,以及應用技術系統所產生的發明創造和新的產品與服務,對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純基礎研究的情況不同,中國的應用技術在歷史上曾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直到18世紀歐洲發生工業革命才開始落后于西方。新中國成立以來,應用技術水平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余年里,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得到全方位的快速發展。但相對世界頂尖水平而言,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還有很多有待提高的方面。本文認為,要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應用技術水平,首先應該全面深刻地認識應用技術系統的現狀,然后找出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補上的短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方案與思路。改進應用技術系統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受制于多種因素。本文從科技人口和隱性技術知識2個層面來檢討中國存在的短板并討論如何改進。
中國應用技術系統現狀分析
一個國家的應用技術系統的綜合水平決定了這個國家是否已經跨越“中等技術陷阱”。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高鐵、盾構機和5G通信等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迄今為止,中國在應用技術領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3個方面:①在新中國成立后不到30年的時間里,由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努力為中國成為一個全產業鏈工業國打下了基礎。國家推動的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和包括大規模的“掃盲”識字運動在內的政府大力發展教育的決策部署使得道具製作人均壽命和人民的基本文化素質得到巨大提升,極大提升了中國的人力資本水平;總人口在那一時期的快速恢復和增長也為后來“人口紅利”的釋放打下了基礎。②過去40多年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從而可以通過引進外國優質資本,在以前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和產業鏈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管理方式和生產技術。③黨和政府在大項目上的決策、動員和協調能力,與中國巨大的人口帶來的市場規模優勢相結合,使得很多技術的應用在中國具有比很多其他國家更高的可行性和經濟回報,包括5G通信在內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高鐵就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例子。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正視短板和不足。總的來看,中國的科技發展目前在大多數領域還是處于技術應用式發展階段,即通過發達國家的技術傳播和擴散,加以應用;中國只在數量有限的一些領域里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中國仍然缺乏原創性、突破性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被一些人稱之為“新四大發明”的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這些技術或商業模式都不是原創于中國,只是利用中國的人口規模和龐大的國內市場,在改良和推廣這些應用上處于領先。在人類現有應用技術的許多領域,雖然中國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與世界領先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很多技術仍然需要依賴進口。除了芯片和光VR虛擬實境刻機這些媒體報道得多的方面,中國在很多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上對外依賴度非常高,還有很多基本上找不到國產替代品。硬件方面,各類燃油發動機、高精度機械設備和傳感器、高端光學元件、實驗儀器、醫療器械和檢測儀器都有很高的對外依賴度。軟件方面,從辦公軟件到工業制圖軟件,從數據庫再到操作系統,都存在軟肋,還不能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如果用從0到10的刻度來衡量應用技術水平,“從0到1”代表的是從無到有的原創性技術創新,“8—10”代表的是現有技術的先進水平,那么中國的應用技術大致還處于“4—7”的水平。中國在短短70年里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今天的制造業大國,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也為通過突破“中等技術陷阱”來進入高收入經濟體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但目前,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就整體而言在世界上還VR虛擬實境只是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離突破“中等技術陷阱”還有一定的距離。
目前,中國應用技術系統的發展,在產生“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方面面臨一定的障礙,在現有技術領域向“8—10”的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各種原因導致了上述情況。
薄弱的純基礎研究和稀缺的“科學人口”限制了中國“從0到1”的技術突破
缺乏“從0到1”的技術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純基礎研究系統的實力還較為薄弱,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既有興趣又有能力去做純基礎研究的“科學人口”還不夠廣告設計多。要成為“科學人口”,需要對自然和科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同時要具有良好的獨立思考、想象力、邏輯思維等能力,而這些興趣和能力都需要從小培養。縱觀世界各國,凡是能不斷做出“從0到1”的技術突破的國家,都是純基礎研究方面的強國。無論是通過本國的教育系統的培養,還是通過對外國人才的吸引,這些國家能聚集足夠多的“科學人口”,并能創造一系列條件讓他們發揮所長。純基礎研究系統的強大和大量的“科學人口”對應用技術系統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正面溢出效應。這些“科學人口”未必都從事純基礎研究工作,他們中的一些人將進入企業或自己創辦企業。例如,比爾·蓋茨和馬斯克,從思維模式上看都是屬于“科學人口”。不難發現,“科學人口”如果不從事純基礎研究而去創業的話,是很有可能做出“從0到1”的技術突破的。而不具備獨立思考、想象力、邏輯思維等能力的“非科學人口”,他們去從事技術創新或創業活動并做出原創性技術突破的可能性則低得多。
此外,風投業對顛覆性創新具有難以替代的推動作用,而風投業自身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人口”的加入。比較而言,守成大企業由于既得利益往往不傾向于做“從0到1”的顛覆性革新。例如,最近大火的ChatGPT就出自由風投支持的中小企業OpenAI,而不是谷歌這樣的人工智能(AI)行業巨頭。中小企業能做出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風投業提供的金融支持功不可沒。在風投業發達的美國,成功的風投基金背后都有一群具有專包裝設計業知識、對行業有深刻理解并有創業經驗的“科學人口”來參與其管理和運營。如果一名風投基金的管理人員不具備“科學人口”所應具備的素養,不管這個基金的資本有多么的雄厚,都很難獲得成功。
在中國,“科學人口”本來就稀缺,同時還存在人才流失問題,展場設計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方面還存在困難,剩下的“科學人口”里去從事創新創業和風投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應用技術領域缺乏“從0到1”的突破也就不難理解了。
隱性技術知識積累不足限制了中國在現有技術領域邁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在許多現有技術領域還沒有達到“8—10”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根本原因在于隱性技術知識積累不足,與純基礎研究水平相對落后沒有直接的關系。所謂現有技術,指的是人類已經發現、發明并證明可行的技術,如2納米制程芯片、深紫外光刻機和高端軸承等。別人做出來了的東西,不管精密度和技術含量再高,至少是已經被證明是可以做得到的,其背后的基礎科學原理是人類共享的科學理論知識,因此在科學原理上也不存在秘密。之所以還是做不出來,或者說復制不出來,主要是因為隱性技術知識積累還不夠。與作為國際公共品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不同,隱性技術知識通常都是以商業秘密或軍事機密等形式存在,擁有者一般不會與外界共享,特別是那些具有重大經濟或戰略價值的隱性技術知識。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它所掌握的隱性技術知識的總和,相當于是其應用技術系統的“內功”或“家底”,其厚度決定了它的應用技術的綜合水平。
很多精密產品,買來成品拆開了,也很難用反向工程來破解制造工藝中的所有秘密,高端芯片、光刻機、軸承都是如此。這些產品或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被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場地佈置控制,如果它們限制出口不賣給我們,我們就會被“卡脖子”。而“卡脖子”的本質就是要阻止中國在應用技術上邁向“8—10”的世界先進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些關鍵核心技術中的奇藝果影像“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部分,主要就是蘊含在其中的隱性技術知識。這些隱性技術知識是發達國家高科技企業用來“看家”和“吃飯”的東西,當然不會拱手相讓,只能靠自己努力來獲得。
目前,還無法實現一些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完全國產化,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制造這些精密大型公仔產品涉及大量工藝細節和參數,隱性技術知識就隱藏在這些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制造過程的細節之中。除了專利之外,隱性技術知識還涉及許多非專利的商業記者會秘密。許多有價值的制造工藝細節并未以專利形式存在,而是被企業視為絕不外傳的商業機密,因為專利一旦注冊就要公開細節,并且專利是有期限的;而商業秘密只需保守不泄露,就可以持續不斷地為企業帶來盈利。例如,高端軸承所需的高品質鋼材,其制造工藝包VR虛擬實境括往鋼材中摻入稀土等元素以改進品質,這不屬于純基礎研究,而是應用技術系統的隱性技術知識。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在這些領域積累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驗,而中國在某些領域尚未完全掌握,這是正常現象。要取得突破,應該在應用技術研發領域發力,而不應將問題錯誤地歸咎于相對薄弱的純基礎研究。被“卡脖子”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尚未達到要求,具體體現為以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積累為目的的應用技術研發投入還不足。純基礎研究和被“卡脖子”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通過持續而穩定的研發投入來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進而提升應用技術水平。經典大圖
如何破解“卡脖子”問題
目前,引起中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的問題,究其本質,是某些發達國家要阻止中國在應用技術上邁向“8—10”的世界先進水平。在這個問題上,要有清晰而正確的戰略思維。中國的應用技術現在能夠做到“4—7”的水平,從戰略角度來看,就沒有理由做不到“8—10”。因為哪怕是“10”AR擴增實境,也是人類已經做出來的東西,可行性已經被驗證,只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久久為功,假以時日是一定會成功的。
要解決被“卡脖子”的問題,需要先厘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① “卡脖子”問題所涉及的是現有技術領域,而不涉及“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從0到1”的突破產生的是世界上原來沒有的新技術,如果有能力做“從0到1”的突破,這是其他國家不可能限制去做的事情,因為產生的新技術本來就是別人沒有的東西,別人本來都不知道這個新技術是什么,自然也沒有人有能力去“卡”。② “卡脖子”問題與純基礎研究系統沒有直接的關系。中國的純基礎研究系統的實力確實有待提高,但它不能稀里糊涂地為應用技術系統中的“卡脖子”問題來背鍋,因為哪怕這些核心技術背后的科學原理不是中國人發現的,由于這些基礎的科學理論是人類共享的國際公共品,我們也是知道的。被“卡”的“卡點”不在基礎科學理論的層面。被“卡脖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隱性技術知識積累不足,而這些隱性技術知識的總和構成了一個高科技企業或發達經濟體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根治“卡脖子”的問題,需要在這些核心技術領域的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上下功夫。然而,目前中國還十分缺乏這種有針對性的旨在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積累的專門努力。為此,需要設計并執行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
急需解決的“激勵扭曲”問題
為進一步改進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除了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沈浸式體驗,還要做好至少3個方面的工作:①保持人口與市場規模優勢;②改善純基礎研究水平,提高“科學人口”規模;③通過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來提升應用技術水平。改革開放是戰略大前提,Zheng和Li詳細討論了改革開放對于技術進步的重要性。人口因素影響的遠不只是應用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許多方面都與人口的規模、結構和空間分布密切相關。由于中國的人口趨勢問題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圍,本文不做過多的論述。但需要明確的是,有關部門應考慮采取包括全面升級“軟基建”在內的一系列措施,盡快逆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從而減緩人口萎縮和老齡化的速度。這里從激勵機制的角度,來討論另外的2個方面,即如何提升“科學人口”和“技術人口”規模,以及如何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
筆者認為,無論是對于提高“科學人口”和“技術人口”的規模,還是就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而言,都存在許多需要盡快解決的類似于“眼鏡蛇效應”的激勵扭曲問題。
提升“科技人口”規模需要克服的激勵扭曲問題模型
提高純基礎研究水平和擴大“科學人口”的規模,是增強中國產生“從0到1”的技術突破的能力的有效渠道。一個國家“科學人口”的規模對這個國家的純基礎研究水平起決定性的作用。對于應用技術系統而言,“技術人口”的規模同樣至關重要。“技術人口”是一個與“科學人口”類似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既有能力又有興趣去從事應用技術方面工作的人群。“技術人口”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中最為重要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是工程學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這2種能力的疊加。如果一個人同時具有良好的工程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那么這個人就是相當完美的技術類全才。在這2種能力中比較偏向于工程思維能力的人,可以成為很好的工程師;比較偏向于動手能力的人,可以成為優秀的技師。這2種人都屬于“技術人口”。但需要注意的是,這2種能力不能偏廢——毫無動手能力的人不可能成為稱職的工程師,完全不具備工程思維能力的人也無法成為優秀的技師。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中國不但缺少“科學人口”,真正的“技術人口”也是十分匱乏。
正如“科學人口”對純基礎研究是攤位設計充滿熱愛的,在技術上一旦鉆研進去,“技術人口”也會對他們擅長和專注的領域產生興趣和熱愛。在工作時進入“心流狀態”(flow state),完全沉浸其中,讓從事技術工作變成令人滿足而愉悅的事情。對技術方面的工作既有能力又有興趣,且熱愛自己從事的技術領域的人,通常內心充滿了安寧清凈而綿綿不斷的愉悅,使人能專心致志、精益求精,這就是“工匠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工匠精神”,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弘揚“工匠精神”的要求。對技術充滿興趣和熱愛的“技術人口”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主體。
可以把“科學人口”和“技術人口”的總和稱為“科技人口”。要提高中國的應用技術水平,擴大“科技人口”的規模是一大關鍵。而要擴大“科技人口”的規模,教育系統是根本。特別是全息投影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對于培養“科技人口”需要具備的能力和興趣至關重要。如果錯過了6—15歲這個學習的黃金年齡階段,而只是寄希望于靠大專院校來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和技師,效果將大打折扣。這其實類似于把從小沒有受過體育訓練的十八九歲的青年人直接送進國家隊,希望幾年后他們就可以拿奧運獎牌,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顯然是很難成功的。
從激勵機制來看,現在的教育系統基本上沒有把培養“科技人口”作為明確的目標。從小學到中學的基礎教育,培養的是那些只會記住被灌輸的知識并能解題和應付考試的人,也就是ChatGPT等AI技術將最先淘汰的那批人。如果希望在中國的下一代中涌現出更多的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師,那么需要盡快解決教育系道具製作統中的激勵扭曲問題。最起碼要讓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點目標,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通過自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要把對這些能力的檢驗納入升學評價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的應試教育不利于培養青少年對純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的熱愛。“科技人口”對純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是充滿著興趣和熱愛的——濃縮為一個字就是愛。人類之有偉大成就者,無論是科學上的還是技術上的,文學抑或藝術,都源自心中有愛。而中國的教育系統,從幼兒園開始就不利于呵護這種愛。中國的小朋友,還沒有進入小學就背負起了應試教育下的繁重學業。中國的基礎教育系統呈現出從小就“卷”的趨勢,從幼兒園開始就不利于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創造力。許多孩子到了接近成年的時候,只剩下一顆靜不下來的浮躁的心,無法體驗科學上的潛心研究和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所能帶來的“法喜充滿”。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中國的教育系統是很難造就大師的,而“錢學森之問”的答案也就十分清策展楚了。
規模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每年為社會產生的“科技人口”數量偏低。除了基礎教育,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存在很嚴重的激勵扭曲問題。從每年理工科本科以上畢業生數量來看,中國遠超美國,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一。表面上看,每年都新增很多的“科技人口”。但實際上,這些理工科畢業生中的絕大部分不屬于真正的“科技人口”,因為他們既無能力也無興趣去從事真正的純基礎研究或應用技術工作。“理科科舉化,工科理科化”,是中國大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理科培養的不是熱愛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人口”,而是生產學術“八股文”的能手。2023年3月,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企業家聯名呼吁,應扭轉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理科化”傾向。一些教師更愿在黑板上講授理論,不愿意或無法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大學生實踐機會有限,且多停留在參觀層面。如果“論文至上、脫離實際”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制造業都可能面臨空心化危機,也就更談不上要提升中國應用技術水平了。中國的理工科人才規模看似龐大,但實際上水分很大,產生的質量過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品牌活動數量極為有限。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理工科教育對比一下,就更能發現差距和問題。美國、日本等科技舞臺背板強國近年來開始減少文科生數量,增加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理工科的辦學規模。這些國家的理工科大學教育要求較為嚴格且注重實踐,能以良好成績畢業的本科生,很多都能直接勝任工程師的工作。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還為理工科本科生設立創業課程,以實踐型項目教授學生產品創意與設計、風投和金融創新等實用知識。斯坦福大學還開設了“科學、技術與社會”本科專業,培養既懂科學和技術又能和市場經濟的運作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人才,這種技術中介部門及其人才群體,正是中國現在所缺乏的。這些發達國家的“科技人口”的規模和基礎本來就比中國好,還在耐心地花大力氣來做好本國大學的教育工作,并通過專業的移民政策來吸引全球人才。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美國想方設法打壓中國的科技進步、英美等國限制中國留學生就讀理工科“敏感專業”的情況下,這些科技強國如此重視進一步擴大其“科技人口”規模,他們的一系列成功經驗,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嗎?
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積累需要克服的激勵扭曲問題
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是幫助中國在現有技術領域邁向世界先進水平的有效渠沈浸式體驗道。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需要設計并執行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但是,中國的應用技術系統中還存在不少激勵扭曲的地方,造成了許多與制定激勵措施的初衷相違背的負面后果,使得隱性技術知識的積累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專利數量大,但質量有待提高。從專利申請數量來看,中國早在2011年就已經超越美國,穩居世界第一已超過10年,但專利質量和轉化效率都偏低。研究顯示,目前美國的專利質量總體上是中國的2倍左右,中美兩國之間的知識轉移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從美國轉移到中國;2017年時從中國流向美國的知識僅占中美兩國知識轉移總量的1.1%。表面上看,中國是專利大國,但在專利申請和研發上水分很高。造成這種專利“灌水”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企業的虛假研發。大量的企業為了獲得科技補助把本來不屬于補貼范圍的技術換了個標簽就去申請經費。研究顯示,中國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的增長,但其中相當一部分的研發投入增長來源于企業將行政費用重新標注為研發費用,也就是把雜七雜八的各種支出打包成研發支出來騙取稅收減免。在這種補貼政策造成的激勵扭曲之下,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專利數量看上去都很大,但真正在下功夫來努力促進隱性技術知識積累的企業數量比這些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要少很多。
科研成果評價過度重視論文產出,導致資源浪費,且無助于隱性技術知識積累。在現行的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下,論文產出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標志。根據一些全息投影機構的排名,中國論文量質齊升,論文數量和質量近年來已經趕上甚至超過美國,許多與論文相關的指標不是世界第1位就是第2位。例如,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顯示,2021年中國的科技領域論文發表總數達到40.7萬篇,比美國高出10萬篇以上。但事實上,中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里的研究人員開展的研究工作絕大部分是應用研究而非純基礎研究。而應用研究應該具有現實意義,應該是能夠促進技術進步、轉換為生產力的。中國應用技術整體上處于“4—7”的水平,因此一項有意義的應用研究,要么能幫助我們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要么能幫助我們在現有技術領域向“8—10”的世界領先水平邁進。現在中國每年生產數十萬篇科技論文,其中的大多數既不是追求興趣而進行的真正的純基礎研究的產物,也不能促進應用技術水平的提高。科技論文產量如此之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造成的激勵扭曲,使得許多研究生、青年學者和其他研究人員為了畢業、就業和晉升不得不“為了發表而發表”。更有甚者,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過分強調論文產出的問題還導致了“論文工廠”現象,某些領域已成為重災區。研究人員為應對評價,不得不追求論文數量,導致了“論文產業鏈”。這一現象已經嚴重破壞科研價值導向,影響創新動力,使一些科研人員偏離真正的科平面設計技創新價值。代筆、造假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嚴重損害科研誠信,產生誤導性研究方向。大量無價值的論文白白占用了審稿資源,導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評審周期延長,導致科研資源的浪費和科研效率的低下。
這些扭曲的激勵機制使得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專利大國”和“論文大國”。按照這些數字來衡量,中國應該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科技強國,但這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企業看似做出了很多研發努力,申請了不少專利,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也產生了很包裝設計多以論文為形式的研究成果,但能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比例很低,這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國家花了那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用在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上,但結果就是一些統計數字變漂亮了和一些大學的國際排名上去了,而真正能促進純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水平提升的努力卻依然匱乏。因此,要促進中國應用技術系統的健康發展,必須消除體制內存在的激勵扭曲。要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長期主義、創新、學術誠信和高質量發展。只有消除激勵扭曲,讓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愿意靜下心來去做真正能促進隱性技術知識AR擴增實境積累的工作,互動裝置中國應用技術水平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逐漸邁向“8—10”的世界先進水平。
結論
在純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三位一體”新發展模式中,應用技術處于中樞的重要位置。要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經濟需求,需要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而要真正地形成新的更強大的生產力,純基礎研究和金融支持需要通過影響應用技術系統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大系統都是在起輔佐的作用,而應用技術系統則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為核心的引擎。一個國家是否已經跨越“中等技術陷阱”,取決于這個國家的應用技術系統的綜合水平。因此,全面提升中國的應用技術水平是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關鍵。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在“0—包裝設計10”的應用技術刻度表的兩頭取得突破,在培養能不斷產生“從0到1”的原創性技術突破的能力的同時,在現有技術領域向“8—10”的世界先進水平邁進,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在堅奇藝果影像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提下,還需要搞活動佈置好純基礎研究、不斷提高我國“科學人口”的規模,使其能通過正面的外溢效應來推動應用技術領域“從0到1”的突破。同時,要盡快解決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系統中存在的一系列激勵扭曲問題,從小培養孩子們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培養他們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擴大“科技人口”的規模。美國等科技強國一直以來都在以各種方式進一步提高其“科技人口”的規模,他們的成功經驗,需要系統地學習借鑒。
同時,需要發現并糾正中國應用技術系統中存在的不少激勵扭曲的問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是較為詳細地分析了與企業研發和專利申請、大學和科研機構科研評價和論文產出相關的2例激勵扭曲問題,但存在激勵扭曲的地方絕不僅限于上述的2個例子。因此,應該按圖索驥,對應用技術、純基礎研究和金融支持三大系統的激勵扭曲現象進行地毯式的排查,問題發現一個解決一個,才能徹底激活“三位一體”新發展模式的全部活力。勤勞而智慧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于激勵機制的反應就十分敏銳。中國在很短的時間里能夠在專利和論文的數量上趕超美國,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只要能基本上解決激勵扭曲的問題,推行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國科技力量的真正崛起也會十分迅速。
(作者:袁冉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