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一角,游客陳女士戴上AR導覽眼鏡的瞬間,館內地圖便以全息展場設計影像的形式在眼前展開。玉鉞、玉璧等珍貴文物從展柜中“一躍而出”,就連刻符黑陶罐的紋路包裝盒細節都清晰可見。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曾經于展柜玻璃后一言不發,此刻卻能隨著包裝盒參觀者的視線流轉,在虛實交融間纖毫畢現。
這一幕,正是中國博物館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邁出的創新一步。從沉浸式展覽到數字人導覽,從文物經典大圖修復到預防性保護,AI技術正以勢不可擋之姿悄然改寫著中國博物館的發展路徑,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也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迸發全新活力。
1.AI展陳:讓參觀體驗更生動
AI,即人工智能,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領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包裝設計力量,也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關鍵技術。
當博物館遇見AI,技術落地生根,展陳的邊界便無限延伸開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傾力打造“數字故宮”,在文物數字化領域實現重要突破。不僅已完成約92萬件院藏文物的數字化采集,還構建大圖輸出起覆蓋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三維全景模型。這些數據不但為文物保護建立可靠的“數字檔案”,而且通過AI算法與VR技術深度融合,將六百年的宮闕轉化為可交互的文化空間。其中,“全景故宮記者會”VR項目備受觀眾喜愛。觀眾佩戴設備后,既能以鳥瞰視角縱覽太和廣告設計殿的巍峨氣象,亦可“穿越”至目前故宮博物院尚未開放的乾隆花園。場地佈置不僅如此,觀眾還可從多個角度觀測故宮角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建造過程,以“飛天入地”的全新視角認知一個更為立體的紫禁城。這種虛實聯動的設計,讓觀眾在由技術構建的“平行時空”中,感受歷史與文化的魅力。
設立在百年老廠房內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借助AI技術激活了工業遺產的魅力,吸引大量觀眾前來參觀體驗。在哈酒鴨AI體驗區,游客在沉浸式的游戲互動體驗過程中,深入了解玖陽視覺啤酒文化;夜幕降臨時,3D Mapping技術將百年酒廠變為光影舞臺,《金色奇妙夜》以虛實交織的演繹重現啤酒文化的百年傳奇。自AI融入參觀體驗之后,游客的駐留時長顯著提升,其舞臺背板中語音智能對話最受游客歡迎,大家紛紛反饋“AI語音對話反應超快,像在和真人聊天一樣”“互動很有意思,科技感拉滿”。
青島啤酒博物館信息技術部總監藍天翼表示:“與AI結合是智慧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有效提升觀眾體驗、優化管理效率并創造新的價值。”借助AI技術,博物館不再是單向輸出文化知識的展廳,而成了激發觀眾參與感和創造力的樂園。
2.AI講解:讓知識傳播更有趣
“大家好,我是艾雯雯,今天由我帶領大家走進青銅器的世界。”展覽策劃在國家博物館,這位扎著丸子頭、身著印有“新青年”字樣的白T恤、胸前掛著工作牌的虛擬少女,正在擔當游客的“文化向導”。
作為國內首個博物館數智人,“艾雯雯”的誕生集合了骨骼綁定、動作捕捉廣告設計、布料毛發解算、語音合成等技術,一顰一笑皆廣告設計靈動逼真。“艾”通“AI”,也通“愛”,“雯”通“文”,這一名字寓意以AI技術為基礎,同人形立牌時飽含文博從業者對文化及文博VR虛擬實境工作的熱愛。擁有廣博知識儲備和完備自學能力的“艾雯雯”,不僅能講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還能根據游客提問實時奇藝果影像調取數據庫,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解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
如今,越來越多“數字人”加盟博物館。首發于上海博物館的“愛可聲AI數字人導覽系統”,目前已覆蓋北京、上海、江蘇、安徽、福建、山西等省市超50家博物館。
“輸入展品編展覽策劃號就能秒查資料,這實在是太便利了!”正在上海博物館參觀的美術生小李連連稱贊。依托文博專業大模型和全面的博物館知識庫,AI數字人導覽系統可以提供差異化檢索服務:偏好高效瀏覽的參觀者可輸入編號,秒速定位展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熱衷深度探參展秘文化的觀眾,則可與AI展開有關文物的思辨性交流,在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中形成深層認知。
不僅如此,該系統的數字人形象也突破了統一化模板,實現個性化場景適配,例如軍事類場館可以采用軍人形象的導覽數字人,使觀眾在獲取知識之余還能擁有多樣化的審美體驗。同時,系統還自帶“打卡”分享功能,不僅包裝盒能生成由AI合成的打卡照片,而且能分享至社交媒體平臺,契合大眾“即時分享”的舞臺背板喜好。AI技術讓“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導覽成為可能,文物故事從此不再千篇一律。
3.AI修復:讓文物保護更智能
文物在博物館展出前記者會,大多需要經歷細致的修復過程。文物修復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AI為文物修復插上翅膀。
在敦煌研究院,一幅破損的唐代寫經曾讓專家束手無策——蟲蛀、霉斑與褪色讓半數文字難以辨認。如今,AI古籍修復模型通過分析數萬份敦煌遺書樣本,能夠實現自動補全缺失筆畫,甚至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測殘損內容。歷經風沙侵蝕與歲月剝落的莫高窟壁畫,也能借助AI的圖像識別與深度學習技術,在進行高精度掃描之后生成毫米級精度的三維數字模型。不僅能精準定位剝落區域,還能依據相鄰圖案的連續性,智能推測缺失部分的線條與色塊,甚至還原出唐代礦物顏料的原始色調。AI的“鼎力相助”,不僅使修復周期迅速縮短,還搶救了更多瀕危文物,實打實地為文物保護與傳承做出了顯著貢獻。
三星堆遺址的跨坑文物拼接,則展沈浸式體驗現了AI修復文物的另一種可能。面對數千塊青銅器碎片,研究人員先進行三維掃描建模,再由AI算法匹配幾何特征與受力數據,在虛擬空間中模擬拼接方案,驗證可行性之后再著手修復。這種方式,不僅保證了文物修復的準確率,還大大提升了文物修復的速度,使更多的文物“起死回生”。曾散落于不同祭祀坑的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正是借助這項技術重現完整形態,世人才得以目睹這一國寶級文物的歷史韻味。
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庫內,科技之力也在為文物保護注入新活力。古陶瓷并非生物,何來“基因”一說?原來,每一件古陶瓷都有獨特的“胎料配方”“成型工藝”“釉料技術”等核心信息,科研團隊從完整古陶瓷中篩選代表性器物,制備“殘片”“截面”“薄片”“粉末”四類實體樣品,并借助高精度三維掃描技術,將標本信息轉化為可交互的虛擬模型,從而構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數字文化寶庫。在此基礎上,通過AI算法對基因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就能夠快速關聯古陶瓷的工藝特征與歷史背景,甚至推演失傳技術的復原路徑。而那些碎成指甲蓋大小的陶瓷片,在AI加持下,也可以重新拼接成型。在完全靠人工“拼圖”的時代,這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文物修復不僅要“善后”,更要“防患于未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立了國內唯一的館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種庫和蟲種庫,并結合卷積神經網絡算法,品牌活動開發出我國首個文物常見生物病害在線專家系統。只需上傳文物表面的照片或基因序列,系統就能在幾秒內比對出互動裝置霉菌或害蟲種類,快速判斷文物是否面臨蟲蛀或霉變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重點科研基地常務副主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主任劉華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文物霉變和文物蟲蛀被肉眼發現時,往往已經十分嚴重,為后續的保護修復帶來極大困難,所以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發在文物生VR虛擬實境物病害痕量或微量期就能對其進行感知和識別的技術,做參展到即時感知、‘見微知著’,以控制蟲霉病害的快速蔓延。”
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山西應縣木塔的藻井結構復雜,木材形變監測難度極高。近日,聯想集團聯合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文化遺產聯廣告設計合研究中心,推出“智慧應縣木塔2.0”技術方案。一只搭載智能3D視覺系統的六足機器狗,借助深度學習算法與仿生互動裝置運動控制技術,以非接觸方式對木塔進行毫米級精度掃描。它不僅能在復雜人形立牌地形中自主移動,還能通過多模態傳感系統實時感知環境,捕捉木材漆層脫落、榫卯位移等細微變化,為木塔的預防性保護提供精準量化依據。從搶救到預防,AI技術為文物保護從“亡羊補牢”順利轉向“未雨綢繆”添磚加瓦。
當文物的“靈性”與AI的“理性”相遇,博物館的可能性被重新定義。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幫助文物活化突破瓶頸,更是為博物館建起一條古今對話的橋梁。正如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所言:“當博物館遇到AI,將改變傳統觀展模式,使展示傳播變成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使單向傳播變成互動體驗,使參觀變成參與,使獨享變成共享。文物有形,展示利用讓它再世;遠古已逝,遇上AI使它復活。”
未來,技術的邊界仍將不斷拓展。也許越來越多的歷史場景將在算法的“想象力”中浮現,越來越多未解之謎將在大模型中被推演解開,但如何在虛實交融中守住文物的歷史本真,如何在與AI共生的歷程中尋找平衡,仍是中國博物館乃至廣大文博機構應持續思考的命題。(記者 李 韻 通訊員 胡晨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