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的宋代泥塑五彩懸山,俗稱“倒座觀音”,位于隆興寺摩模型尼殿內槽北壁。隆興寺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大的展覽策劃宋代佛教建筑群古代時就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 攝影 武志偉
正定, 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莊以北15公里,是一座北方少有的千年古城。
“登得上城樓,看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古城古韻、自在正定”…… 曾經的中國北方第一個糧食“過江”大縣,如今已是文化旅游的重鎮。
進入新時代的正定,正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依托豐厚歷史文化資源,以旅游供給側改革為主線,精心打造,走在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上。
正定的“千古之美”,從古建學者、建筑大師梁思成的那句“濃縮了半部中國建筑史”中可見一斑。
正定隆興寺,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京開幕活動外名剎之首啟動儀式”;而作為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發祥地的臨濟寺,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朝、日、韓及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史的歷史見證;這里還有被確定為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唐代鐘樓的開元寺鐘樓、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全國罕見的元代府文廟、隋代的隆興寺內存玖陽視覺“六個全國第一”……從隋唐五代到明清、民國,各時代的建筑穿過歲月的煙嵐,在正定城清晰地呈現。
在正定人看來,這些珍貴的古建筑不單是一座古塔、一處古寺,更是傳統文化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定人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活動佈置理念,對這些珍貴的古建筑進行“先保護,再利用”,精經典大圖心呵護著古城的歷史底色。
梁思成與正定城
提到正定古建筑的保護,就不得不提梁思成。
“今春四月正定之游,雖在兵荒馬亂之中,時間匆匆,但收獲卻意外的圓滿。”1933年4月,時任中國首個研究傳統營造學的民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的梁思成首次到正定,完成考察后他在《正定調查紀略》中如此寫道。
在7天的考察中,《正定調查紀略》中記載了“除隆興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陽和樓及縣文廟兩處重要的發現,計攝影或測量的建筑物十八處,詳細測量者六處,略測者五處,其余則只攝影而已。”
隆興寺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當梁思成登上寺內轉輪藏殿二層時,發現藏殿上部精巧的構架堪稱木構建筑的杰作:“各梁柱間交接處所用的角替、襻間、駝峰等等,條理不紊,穿插緊湊,抑揚頓挫,適得其當,唯有聽大樂隊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樣的悅感。”他對隆興寺摩尼殿評價甚高:“那種畫意的瀟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起一種不可參展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筑物里也是別開生面。”
1933年11月,梁思成再次到正定,他用十天左右的時間,檢定上次所繪圖稿,并對上次未來得及詳細測繪的較為重要的建筑物加以補充完善。這次,他還帶了得力助手—FRP妻子林徽因。這次考察“成圖盈篋”,滿載而歸。
1963年3月,早已是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橋梁建筑專家茅以升隨文化部領導考察趙州橋全息投影和正定文物。梁思成在《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和維護》一文中寫道:“到同樣闊別了30年的正定去轉了玖陽視覺一圈……對這些歷史勝地、千年文物來說,30年僅似白駒過隙;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卻是變化多么大——天翻地大圖輸出覆的30年呀……正定隆興寺也得到了重修。大覺六師殿的瓦礫堆已經清除。轉輪藏和慈氏閣都煥然一新了。整潔的伽藍與30年前相比,更似舞臺背板天上人間。”
梁思成的三次考察,形成的《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品牌活動》頗有科學價值的考察總結,繪制的大量古建筑結構圖,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建筑結構攝影圖片,為后來正定大批文物的“修舊如舊”提供了翔實資料和科學依據。
數次正定之行也令他對古城感情深厚,梁思成的弟子、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就曾說:“梁思成對正定很有感情,而且正定的文物、古建筑,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古城保護進行時策展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模型場地佈置,各級人民政府對正定古城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梁思成對正定古建筑的特別關愛和高度評價,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正定人民對古建筑的熱愛和保護意識。1953年,中央古物保管所正定分所(現改為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成立,作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文物保管單位,一直以來統一規劃管理正定縣的古建筑、古文物。
此后,在國家和各級文物部門的支持下,正定一直在做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和修繕工作。
1994年1月,國務院批準正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FRP既平面設計是對正定悠久歷史文化的肯定,更是對古城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和傳承的期望和責任。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正定古城保護作出“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批示。幾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被列為國家文物局的重點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如今,正定相繼編制完成30多個專項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古城保護規劃體系,多規合一,開展實施了25個重點項目,陽和包裝設計樓復建等20項已完工,博物館等5項正積極推進,古城風貌有效恢復。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副所長崔偉麗介紹,正定文物保護的實施要經過立項、設計、資金申請、招投標、施工等一系列環節。在文物修繕過程中,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嚴格按照VR虛擬實境“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依據文物受損的表現特征和程度,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做法”,對文物實施科學的保護,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其延年益壽。
再現郡城風貌
按照“尊重歷史、保持完整、延續文脈、凸顯特色”的原則,正定縣在8.9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分批有序舞臺背板進行恢復、建設、改造和提升,凸顯古城雙十字結構的基本框架,全面恢復古城風貌,塑造特色鮮明的古城形象。
在這之中,作為古城保護重點工程的古城墻修繕工作最為矚目。正定城墻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352年,最初名叫“安樂壘”。作為府級規制,正定城墻規模宏大,布局講究,是中國古城墻建筑的博物館和活化石。北周建為一座規模較小的石城,周長僅為13華里。唐朝時,策展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為了防止滹沱河水灌城,將石城拓建成一座周長20華里的土城。宋、元、明各代均有不廣告設計同程度的修葺和擴建,今日之城墻即為明代遺存。現存城墻原長24華里,現存約8000米,除城門處保留有磚砌大圖輸出體外,其余僅存土筑規模。
正定南城門又稱長樂門,是正定古城四座城門之一,為正啟動儀式定縣標志性建筑。此次古城墻修繕投資2.3億元修復了長樂門城樓系統及古城墻5.2公里,還實施了西城門、北城門遺址展示工程,并對2.8公里的南部城墻進行了高標準的亮化。2017年9月2日,古城墻開始對外免費開放。
在古城風貌恢復工程中,正定縣也堅持文物勘探先于工程建設的原則。秉持“先保護、再利用”的原則,組織專業人士挖掘申報正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盡可能多發掘、整理出能夠展現正定歷史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古城區的歷沈浸式體驗史文化價值更充分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參展開幕活動
正定城內“九朝不斷代”的古建筑群、“半部中國建筑史”、“半部佛教史平面設計”的9處國保……隨大型公仔著古城保護各項工程的推進,正定古城墻全新面貌在世人面前展開,古城正定—這座擁有九朝神韻的“北方郡城”真正開始散發出更為璀璨的光芒。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共正定縣委宣傳部提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