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設計興產業 優環境 富百姓
——建平縣實施“7+1”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紀實
建平縣老官地鎮大力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建平縣白山鄉裸地蔬菜喜獲豐收。
年初以來,建平縣加快落實全域整治提升規劃和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實施 “7+1”工程,確定在每記者會個鄉鎮(場)街道打造一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一條特色產業示范帶、一個全域品牌活動旅游示范點、一條觀光休閑示范路、一條城鎮建管示范街、一個生態治理示范區、一個群眾活動示范廣場,同時,織密織牢一張社平面設計會綜合治理網。扎實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用務實舉措持續描繪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
強調全域布局 繪出振興圖景
走進建平縣老官地鎮胡蘿卜基地,AR擴增實境千畝翠綠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微風吹過,綠葉隨風舞動,吸引過往行人和游客紛紛駐足,拍照留念。
策展千畝胡蘿卜是老官地鎮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今年,老官地鎮以打造“一條特色產業示范帶”為目標,將土地進行流轉,統一承包給種植大戶,發展以胡蘿卜、中藥材等為主的特色種植產業,實現經濟及觀賞作物千畝集中連片種植。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老官地鎮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山水林田各具特色的優勢,把文化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相融合,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景點,構建全域協同發展的旅游格局。
年初以來啟動儀式全息投影,建平縣強化頂層謀劃、全域布局,通過完善覆蓋城鄉的全域整治提升規劃和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實施 “7+1”工程,確平面設計定在每個鄉鎮(場)街打造一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一條特色產業示范帶、一個全域旅游示范點包裝設計、一條觀光休閑示范路、一條城鎮建管示范街、一個生態治理示范區、一個群眾活動示范廣場,織密織牢一張社會綜合治理網。
建平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全域旅游、生態治理等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目前,立足于產業發展,全縣圍繞雜糧、果蔬等經濟作物,在公路沿線打造旅游觀賞產業基地20余處5萬余畝。立足于文旅興縣,打造八家花田林海、小塘油菜花海等鄉村旅游景點24處。立足于生態改善,突出抓好礦山領域生態環境治理,已治理廢棄礦山和生產礦山1.04萬畝。
初秋時節,在建平縣萬壽街道域內的東濱河路上,道路西側帶狀公園內的花海,鮮花競相開放。這個帶狀公園是今年年初開幕活動萬壽街道北三家村實施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項目占地22畝,投資30余萬元,種植樹墻600平方米,栽植樹木1200余棵,栽種花卉6萬余株,這里的生態環境實現大變樣。
建平縣深入實施“文旅AR擴增實境興縣”戰略,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引領,科學編制《建平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著力打造“五點展覽策劃支撐、一帶貫通、一環主導”的全域旅游格局。將牤牛河景區、天秀山景區、雙鳳山景區、喀喇沁王陵景區、燕長城石匠溝景區五個核心區做出特色、做出體量,打造成為全縣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撐;將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鐵站、牤牛河、天秀山串聯起來,打造建平文化旅游休閑帶;將喇嘛山景區、深井休閑農業采摘園、朱碌科雜糧主題公園、青松嶺文冠果、喀喇沁萬畝丁香等鄉鎮景區景點與“五點一帶” 有機結合,設計精品旅游線路。如今,建平縣以公路主干線為針,穿點連線、串珠成鏈,打造旅游環線,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美”的休閑體驗。
治理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
走進八家農場山根分場,一座座紅瓦白墻的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整齊齊,休閑廣場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涼亭里的老人們正在促膝交談……人與美景相互呼應,幸福生活隨處可見。
“以前這里是個垃圾場,路根本沒法走。現在好了,路平了、燈亮了,地也干凈了。”村民鄭子學說。八家農場全面開展村莊美化、綠化、凈化和美麗庭院創建行動,以“小家美”帶動“大家美”,包裝設計讓整個鄉村煥發新風貌。
人居環境好不好,直接關系群眾的生活品質。建平縣把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包裝設計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任務來抓,圍繞鄉村凈化、美化、綠化、亮化、文明化、秩序化,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建平縣聚焦“農村生態環境更優美”工作目大型公仔標,全面發動、全民參與、全域整治,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全程督導,各部門協調聯動、下沉鄉鎮、主動融入,各鄉鎮(場)街扛起主體責任,以政府所在地和國省干線公路沿線村屯及省級美麗宜居村為重點,實施凈化工程,持續對公路兩側、沿線村策展屯做好“五邊三堆”垃圾清理工作,對國省干線道路兩側、街路兩側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鄉鎮(場)街駐地行政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
實施綠化工程,抓住春季黃金綠展覽策劃化期,對國省干線道路沿線130個村進行深層次綠化,其他130個村各打造一條景觀路。實施亮化工程,堅持道路亮化、廣場亮化、包裝設計建筑亮化相結合,改善鄉村環境。實施硬化工程,政府駐地以街路兩側硬化、修建邊石、廣場鋪裝為重點,設置人行道,鋪設人行道磚,加強縣鄉道路基邊坡、路肩、排水溝等基礎設施整修。實施文化植入工程,按照重點鎮、縣境鎮、文化鎮、特色鎮確定文化植入主題,打造獨具特色的省域、縣域、鄉域邊際界標。
連日來,建平縣小塘鎮新城舞臺背板村文化廣場內熱鬧非凡。由村企共同承辦的新城村農民文化藝術節在這里精彩上演。獨具特色的文藝節目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村民們紛紛表示:現在,農村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有了休閑娛樂的場所,每天都在廣場上健身。他們自編自演,以舞蹈、曲藝、配樂詩朗誦等藝術形式,來展現新農村的建設成果及新時代農民的新形象、新風采。
發展特色產業 鼓起農民腰包
走進建平縣小塘鎮道具製作新城村設施農業基地,一棟棟蔬菜大棚排列整齊,棚內各類蔬菜長勢良好。“我們村2個合作社的社員達到了270戶,在合作社黨支部的引領帶動下,共建設施農業大棚600棟、6萬延長米,流轉土地2200畝,年產值近2300萬元。”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李展場設計鳳雷介紹說。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建平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場地佈置目標,堅持抓基地、抓特色、抓品牌、抓產業化,確定了優勢雜糧、現代畜牧、高效果蔬三大主導產業參展,以“南部鄉鎮發展暖棚,北部鄉鎮發展冷棚和裸地蔬菜,重點打造老寬線公路沿線特色經濟帶、高效果蔬產業區”的發展模式,形成下窯溝番茄、深井草莓、沙海五營子甜瓜、小塘新城油瓜、黑水西瓜、昌隆裸地蔬菜的農業產業布局。如今,已建設施農業大棚2萬余棟,裸地蔬菜達15萬畝,形成以發展蔬菜為主,草莓、甜瓜、葡萄等瓜果為輔的產業格局。
作為中國雜糧之鄉,建平縣著力推進雜糧綠色種植,以朱碌科鎮為中心,輻射東部十余個鄉鎮,種植有機、富硒、富鍺雜糧101萬畝,持續推進雜糧深加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充分利用建平雜糧品牌特色,建設綜合農業產業基地,發展規模化經營,全力打造建平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了以品牌闖市場、市場帶龍頭、龍頭帶基地、展場設計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在青松嶺鄉遲杖子村的舞臺背板建平縣富民牧業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忙著搬運出欄的肉雞,一輛輛滿載的貨車將把肉雞運往朝陽宏發食品有限公司。“富民牧業是我們村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我們采取‘黨支部+企業+農戶’經營包裝盒模式,與朝陽宏發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合同,年出欄肉雞150萬只,日常安排剩余勞動力30余人,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十余萬元。青松嶺鄉遲杖子村舞臺背板黨總支書記牛國棟說。
走進建平縣奎德素鎮奎德素村,荒溝上架起的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格外引人注目。“村里利用閑置荒地1000平方米,投入資金100萬元建設了分布式地上光伏發電項目,今年4月14日投入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奎德素村黨總支玖陽視覺書記馮瑞明說。
建平縣堅持玖陽視覺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著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疊加式”增收。確定光伏電站、土地流轉、資源開發、農業實體、村社合一、養殖實體、服務創收等10種發展模式。目前,共建設產業基地424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形成了以老寬線、建三線、小葉線為主軸的3條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打造了一大批示范帶動力強的產業基地。全縣249個展覽策劃村級黨組織共領辦創辦經濟實體321個,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大圖輸出上的村實現全覆蓋,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74.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