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需求催生新08靠設計模型變化 鄉村振興培訓火了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近日,酉陽首所鄉村振興學院在車田鄉正式建成投用,首批50名學開幕活動員開始在這里接受鄉村振興知識的系統培訓。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廣度和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對于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涉農培訓已掀起一股“熱潮”——

2021年,僅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FRP局就分別組織培訓高素質農民2萬人次、脫貧邊緣戶攤位設計技能培訓5000人次,FRP較此前均穩中有增。我市一些區縣和鄉鎮,紛紛開設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培訓學校或實訓基地,一些商業培訓機構,也以鄉村振興的名義,開辦各種職業技能培訓。

我市涉農培訓現狀如何?較此前出現了哪些變化?又存在哪些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變化一:

典型示范點培訓成新趨勢

去年12月10日至17日,來自江津的農業技術培訓講師夏洪舉參加了一場由市農業部門牽頭舉辦的講師培訓,其中有一項課程是在銅梁西郊綠道示范片開展實地觀摩學習。

開幕活動西郊綠道示范片是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優秀案例,他們的發展理念和模式都值得學習借鑒。”夏洪舉說,近年來涉農培訓逐漸適應新需求,開始走出教室,走到田間地頭開展觀摩學習,尤其這兩年,到鄉村振興示范點實地參觀學習更是成為新趨勢,對參培人員來說指導性更強。

夏洪舉實地考察了銅梁的苗木展場設計、柑橘、玫瑰花三個產業發展情況。“確實開眼界,能看出他們的發展是有系統規劃的,把產業、風景、文化這些要素融合得特別好。”夏洪舉說。

但這趟培訓之旅,夏洪舉也有遺憾,感覺自己一些深層次的疑惑并沒有得到解答。

“當地的干部和業主分別講了發展政策、規劃和產業發展模式,但分享得不夠深入,許多關鍵點沒有講透。”他舉例說,當時一名村干部介紹當地通過流轉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讓合作社可持續發展,但聽起來特別籠統,“就拿土地流轉來說,他們到底是怎么做村民思想工作的,這才是關鍵信息點,但介紹的不多。”

在典型示范點開展培訓是當下極受干部群眾歡迎的模式,其好處在于可以學習借鑒現成的先進經驗。而且每個示范點各具特點,其提供的經驗不盡相大型公仔同,為參培者學習提供了多個樣板,如銅梁西郊綠道示范片是鄉村振興方面的,石柱中益鄉則是脫貧攻堅方面的。

那么如包裝盒何才能將典型示范點的先進經驗講透,讓干部群眾學以致用?

市農業農村委科教處相關負責人認為,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當地培訓隊伍,對典型示范點的成功經驗進行認真提煉總結,梳理出能夠推廣的關鍵經驗和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同時針對不同的參培者對課程進行科學規劃設計,幫助他們將學習的經驗落地生根。

變化二:

農文商旅融合發展成新課程

進入冬季后,石柱黃水進入旅游淡季。抓住這個機會,當地“巴鹽古道幺店子”農家樂老板娘譚靜報名參加了一場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培訓,為自己“充電”。

作為黃水最早一批開辦農家樂的業主,譚靜直言她這10年來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培訓的幫助,也深刻感受到了培訓工作的與時俱進。

2011年,譚靜的農家樂開始營業。在當地政府的推薦下,她參加了一場在西南大學舉辦的培訓。當時整個鄉村旅游產業都處于起步階段,培訓的內容主要是接待禮儀、菜品搭配、以及擺盤這些基礎內容。譚靜說,當時她學習到的最關鍵內容就是“農家樂要做出特色”。回去后,她就將餐具換成土家展覽策劃陶土碗,自己也換上了土家傳統服飾,初步完成了農家樂民族特色的定位。

最近幾年,鄉村旅游日漸紅火,相關產AR擴增實境業也得到蓬勃發展,逐步從粗放沈浸式體驗型向精細型轉變,內容也從接待游客吃飯和住宿,拓展到集吃穿住游購娛于一體的農文商旅融合發展,形式變得多樣化。

“這兩年的培訓,引導我們更新經營理念,將農家樂做出品質。”譚靜說,在策展最近一次培訓中,專家就講了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鄉村藝術的探索等內容,還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結合近年所學,譚靜也不斷對自己的農家樂進行提檔升級:通過與新華書店合作,在農家樂設置了讀書墻,大圖輸出供游客閑暇時閱讀;與當地景區合作經典大圖,為客人提供景點門票的優惠價預購;打造陽光餐廳,提升店內環境;結合康養石柱定位,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開發食補菜品;為游客提供當地農產品的代買服務等等。

“總體來講,相關部門組織的培訓一直在根據行業發展趨勢更新授課內容,極大開闊了我的思維和眼界,這是我的農家樂能夠持續穩定經營的重要支撐。”譚靜說。

市鄉村振興局人力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加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和就業市場,近年來涉農培訓的內容已發生巨大變化,從傳統的種植、養殖技術,向產業經營、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轉變,幫助參培者創業、就業。

變化三:

“走出去”深入學習成新方法

冬季,正值水產養殖收獲的季節。1月12日,VR虛擬實境巫溪縣土城鎮互動裝置平陽村,近4000尾鱸魚仍在陸續出貨,將于春節前銷售完畢。

品牌活動

“之前一直都虧錢,去年不光FRP掙錢了,還給村集體增收了6.5萬元,從山東取回來的‘經’確實好念!”平陽村村支書張亮笑呵呵地說。

2019年以來,依托魯渝協作,市鄉村振興局陸續續選派340名村干道具製作部前往山東學習鄉村振興先進經驗,這也是我市涉農培訓的一項重要變化——從引進專家授課,到走出去實地學習。

得益于此,2020年9月,張亮來到了山東泰安市岱岳區朱家莊村。

“與一般的短期培訓不同,這次我在那邊待了3個月,有充足時間四處走走看看,對當地的發展有了非常直觀全面的感受。其次,與當地村干部的交流機會很多,能夠讓我結合平陽村實際,深入了解、掌握對方相關的成功經驗。”張亮說。

在實地參觀中,張亮了解了朱家莊村模型的產業結構:借助城區近郊的地理優勢,以3000畝大櫻桃為道具製作主導產業,搭配草莓種植,以觀光農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村集體年收入有100萬元以上。

“100萬元在那邊還不算特別多的,但是對于我們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參展”帶著這個疑問,張亮四處尋找答案:他發現對方所有相關產業都是引進的企業在管理、運營。

張亮想到平陽村也VR虛擬實境有15畝魚塘,但一直沒有產生效益。2019年,村里準備發展水產養殖,返鄉村民夏正平積極性很高,承包了這15畝魚塘。但他根本不懂技術,不僅買回的魚苗是不值錢的品種,還養不大,一年下來虧了10多萬元。

回到村里,張亮通過朋友聯系了一家宜昌人形立牌的漁業公司合作,在魚塘里換上了2萬尾中華鱘、5萬尾鱸魚。“現在鱸魚已經賣掉4萬多尾了,中華鱘3年后上市,既能做魚子醬,還可以做魚罐頭。光水產這一塊,村集體2021年就分得6.5萬元,目前我正在和企業談擴大養殖面積的事。”張亮說。

市鄉村振興局有關人士表示,參加“走出去”的培訓更有利于參培者思維的拓展,因舞臺背板為地域性、發展基礎的不同,各地的發展模式、思路差異是比較大的,通過將攤位設計這些經驗消化、綜合,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往往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專家訪談>>>

重慶開放大學黨委書記郭慶:

構建高質量涉農培訓體系

人才振興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引擎。人才從哪里來?離不開培訓。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措施,涉農培訓當下存在哪些難題?如何破解?

重慶開放大學(原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市承接培訓業務的教育機構之一,每年承擔的涉農培訓人數啟動儀式超過2000人,與前些年相比,幾乎翻倍。1月10日,該校黨委書記郭慶就此話題接受了采訪。

郭慶認為,在涉農培訓中,構建高質量教育培訓體系是關鍵,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就當下而言,該體系的構建仍任重道遠,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是涉農培訓組織體系不健全。涉農培訓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工作,但目前在組織機構、項目實施、信息發布、技術支持等方面都還基本處于分而治之、單打獨斗的態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人品牌活動才支撐要求。

二是涉農教育培訓內容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培訓項目設計系統展場設計性不夠,對培訓對象的多樣性、差異性、現實性把握不夠精準,不少培訓依然以集中性理論講授為主,不能適應生產技術培訓的需要,且延伸服務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持續跟蹤。

第三,涉農教育培訓方式體系較單一。目前的培訓工作基本以線下集中授課為主,導師制、學徒制、工作坊、項目制等形式運用較少,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培訓平臺開發與運用較少,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鄉村人才培訓需要。

針對這些問題,郭慶認為,要在鄉村振興、人社、發展改革、教育等部門間建立協調聯動機制,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和弊端,引領涉農培訓組織體系不斷優化。

在培訓內容上,需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鄉情、不同文化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打造多模塊、多層次、多樣化的內容體系,在“精準化把脈”中合理制定培訓內容,全息投影既確保培訓內容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又實現內容供給與當地實際的“精準對接”,滿足鄉村振興人才發展的多元需求。

在培訓方式體系上,要積極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涉農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培訓平臺建設和線上培訓資源的建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的形式,實現精細化施策、精確化授課,形成“高素質農民—高效農業—鄉村振興”活動佈置的高效發展閉環。(記者 栗園園)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