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江淮行丨淮北探索農旅融08靠設計佈置合促鄉村振興新路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雖已立秋,但皖北大地暑氣經典大圖未消,白天最高氣溫仍達到三十多度。

8月16日下午,來自安徽宿州的韓女士與朋友相約,一起登大型公仔上了“皖北川藏線”南段的觀景平臺,遠眺連綿起伏的群山和紅白相間的民居,體驗驚險刺激的高空秋千,完全忘卻了高溫酷暑。

“皖北川藏線”是淮北市新打造的旅游風景廊道,又被當地人稱為“淮北川藏活動佈置線”或“小川藏線”。該風景廊道南起淮北市烈山區黃營村,北至杜集區梧桐村,全長89公里。沿途旅游資源富集、文化內涵豐富,配套旅游服務設施齊全,滿足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皖北川藏線”VR虛擬實境航拍圖。烈山區委組織部供圖

近年來,淮北市以烈山區烈山鎮為試點,整合閑置資產、自然資源、社會投資等要素,以“皖北川藏線”旅游風景廊道建設為抓手,通過“跨村聯營、托管運營”的模式,對國家AAAA級四季榴園景區進行重組優化,以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全面激發農村模型發展活力,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

組織聯建,激活紅色引擎

這幾天,位于“皖北川藏線”線上的烈山鎮華家湖社區農業綜合產業園內異常忙碌,一輛輛外地貨車緩緩駛入,農戶們將一箱箱櫻桃小番茄檢驗奇藝果影像裝車,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去年,華家湖社區黨委按照“村社一體、合股聯營、共同致富”發展理念,不斷拓寬富民強村產業發展路,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共贏。

“烈山區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大力落實安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創新實施‘組織聯建、人才聯用、產業聯興、資源聯享’的‘全鎮統籌、抱團發展’廣告設計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烈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長丁曉莉介紹,烈山區委組織部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烈山鎮14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匯聚到一起,建立黨建“聯盟”,堅持以“頭雁效應”釋放“群雁效應”,打造“黨組織書記頭雁團”,集思廣益探討黨群“牽手”新思路,以“黨建鏈”串起“共富鏈”。

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榴園社區石榴種植園的種植戶正在勞作。烈山區委組織部供圖

據介紹,烈山鎮14個村(社區)黨組織投資560萬元注冊成立眾嘉有限責任公司,以發展潛力強、特色示范明顯的榴園社區、華家湖社區等村(社區)為聯建中心村,依托龍脊山、四季榴園自然風景區的旅游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其他村(社區)聯動開發、共富共贏。

在烈FRP山鎮,區領導干部、鎮黨委包村干部、村黨務工作者成立“聯建指導小組”,實地指導“跨村聯營”示范點的建設工作。鎮、村(社區)兩級黨組織書記既是“一線攤位設計總指揮”,也是“施工隊長”,針對項目建設、文旅產業等領域工作,加強工作調度,確保事事有人抓、有人管,逐步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產業新局面。

整合資源,匯聚發展合力

作為外地游客暢游淮北的網紅打卡點,“皖北川藏線”把淮北烈山東部的南莊野杏林、倒流河、榴園4A景區的石榴博物館、明清石榴園、龍脊山自然風景區等景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蜿蜒盤旋的最美風景線。

石榴博物館中的淮北非遺藏品。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

為了整合資源,匯聚發展合力,烈山鎮14個村(社區)各拿出40萬元集體經濟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展場設計,入股聯營成為合作主體。同時,烈山區對四季榴園景區核心區的閑置資產進行盤活,將游客中心、停車場,盛大公司投資建設的石榴大市場等資產,移交給烈山鎮進行經營管理。

此外,烈山鎮政府還主動靠前,啟動儀式做好榴園社區、華家湖社區、青谷社區的村莊規劃工作,調出120余畝的建設用地指標,用品牌活動于解決景區項目落地土地指標展覽策劃問題。

“我們積極申報‘龍脊山項目專項債券’和‘鄉村振興項目專項債券’共計3.6億元,主要實施森林防火通道、石榴大市VR虛擬實境場、石榴博物館改造提升等項目。”烈山鎮黨建辦主任趙雅倩告訴記者,“皖北川藏線”、安徽首個青年公園等多個網紅打舞臺背板卡地就是專項債資金建設的成果之一。

目前,“皖北川藏線”旅游風景道已建成11.05公里,今年全線貫通后,將整體打造成主線加支線超55公里的東部山區旅游風景道。

航拍“皖北川藏線”。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

“我們堅持‘一個漏斗向下’的原則,整合文旅、農水、財政等部門各類資金8000余萬元用于文旅項目建設,解決了過去投入‘九龍治水’、資金零星分散、建設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在烈山鎮鎮長王家祥看來,只有整合各方資源,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入,建立起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注重后續管養,才能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良性循環。

專業運營,提升景區質量

四季榴園景區坐落在烈山鎮榴園村內,是“皖北川藏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景區內保存有一個完整的明清石榴園,園內有數百棵石榴樹,其中古樹平均樹齡達150年,樹齡最長的達600余年,至今仍結果,極具觀賞和保護價值。“榴園村石榴園及鄉土建筑”現已成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石榴園內,古樹上的石榴即將成熟。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

“為了保護古樹,做好四季榴園景區的管理和招商等工作,我們招商引進了陜西沐春文化旅游公司,對景區進行管理運營大圖輸出。”趙雅倩說,該公司全權包裝設計負責景區的運營管理、形象宣傳、市場營銷、經營策劃和各項目標的完成。

針對景點數量不足的問題,烈山鎮構建黨委牽頭、政府推動、公司化運作“三個互動”體系,以“皖北川藏線”為串聯載體,科學設計布局景區。“通過招商的形式,對景區項目互動裝置進行投資、招商,減輕了政府項目投資的負擔。通過招商,我們豐富了景區春夏秋冬四季業態,目前已聯合開發各類娛樂項目10余個。”淮北市禾佳景區公司總經理宋平平面設計說。

包裝盒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時下正是“皖北川藏線”的旅游淡季,但去往山頂的盤山公路上,一輛輛外地牌照的轎車正緩緩前行。在“皖北川藏線”南段的觀景平臺上,大批游客駐足觀景活動佈置,并購買由當地農民釀造的石榴果汁、石榴酒和石AR擴增實境榴盆景等特產。

“景點打造起來后,游客多了,村民種植的石經典大圖榴、釀造的石榴汁和石榴酒、榴園地鍋雞等土特產就不愁銷路了。”七年前,宋六龍大學畢業后,沒有選擇在城市找工作,而是回到了家鄉榴園社區發展石榴產業。如今宋六龍不僅是烈山鎮榴園社區居委會委員,還與家人一起經營著數十畝的石展覽策劃榴園,“現在村里人種石榴、干農副業的收入一年十幾萬元,有的家里能掙到幾十萬元,不比外包裝盒出打工差。”

走進位于山場地佈置腳下的“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館內非遺、文創、農特產品等3個展銷區正展示著數十種與石榴有關的農產品和文創產品。

“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內展品豐富。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

“游客游玩結束,來到這里,可以直接購買與石榴相關的產品,帶回家品嘗或留念。我們還可以通過電商直播,向外界推介我們的土特產,增加本地旅游收入的同時,還拓攤位設計展了農村消費市場和旅游市場。”“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館長周磊說,這幾年,他們深度挖掘了鄉村本土文化,注冊了“石榴紅了”商標,初步形成了“石榴+”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石榴紅了鄉村振興館”所在地是烈山鎮政府投資打造的石榴大市場,為了盤活該市場,帶動周邊無動力樂園等第三方投資文旅項目,該鎮采取與淮北市禾佳景區管理公司聯營方式共同進行運營管理。

“每年年底,我們公司進行初始收益核算后,對經營性收入的20%進行抽成,并按照‘415’即40%用于保障公司運轉、10%作為困難救助等公益項目、50%用于各村股東分紅的比例來分配收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宋平稱,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文旅項目建設等可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崗位100余個。

據了解,僅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烈山鎮共接待游客10.7萬人次,景區管理公司旅游到賬收入93.27萬元,帶動人形立牌石榴全息投影產品售賣等營業收入突破280余萬元。

淮北市烈山區宋疃鎮和村社區黨支部通過助農直播間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烈參展山區委組織部供圖

經過幾年實踐探索,目前淮北市烈山區11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00萬元,28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烈山區通過“跨村聯營玖陽視覺、托管運營”的實踐探索,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和文旅產業發展的“雙提升”,打開了縱深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