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傘活動佈置師將油紙傘放到院子里晾曬(2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
“橫平豎直皆風骨,深淺均勻共進退。”
這是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的經典大圖制傘要義,即傘骨要橫平豎直攤位設計齊絲合縫,傘頂壓紙要深淺均勻,傘骨支撐要受力均勻,傘面涂油要厚人形立牌薄均勻,傘柄上下要粗細均勻。
68歲的畢六福從小跟隨長輩學習制傘技藝,是分水油紙傘畢家第六代傳人,展場設計也是分水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場地佈置表性傳承人。
“人形立牌分水油紙傘以瀘州本地盛產的桐油、楠竹、皮紙等作為原料,傘身輕便美觀,傘面詩畫兼備,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價值。”畢六福記者會說,“一人形立牌把油紙傘要經過鋸托、穿絞、糊紙、烤傘、上油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傘骨需選取3年以上的楠竹;石板印刷的原料是用灰面、白糖、鹽、醬油、醋、豆漿做成;一平面設計道工藝——參展“滿穿傘”,就要用五色絲線穿、渡2000多針……
模型傳模型統的制傘技藝參展是畢六福一生的堅守,探尋傳AR擴增實境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融合,是畢六福兒子畢原紳多年努力的方向。畢家父子攜手對油紙傘進行大膽地創新和改進,先后開發了加紗工藝油紙傘、無桐油味油紙傘等,卡大圖輸出通元素、熊貓元素和川劇元素等圖案被印上傘面,為歷史悠久的油紙傘注入了新活力。
在畢六福看來,傘不只場地佈置是擋風遮雨的工具,還蘊藏著深品牌活動刻的內涵。“‘互動裝置傘’字上半部分是‘人’,下半部分是‘十’,代表著頂天立地的浩然正氣。我有責任把記者會老祖先玖陽視覺留給我們的寶貴傳統文化傳承好、發揚好。”
分水油紙傘作為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的民間工藝品,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互動裝置歷史,完整保持了桐油、石印傳統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分水油紙傘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展場設計品保護認證。
1 2 3 4 5 6互動裝置 7 8 9 10 11 活動佈置 12 13 14 15 16 17 攤位設計 道具製作 >
場地佈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