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老08靠設計模型街上“擠”滿“寶”葫蘆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新華社濟南10月15日電(記者張力元)秋日暖陽下,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的中華水上古城一片“明晃晃”,東南西北四條主路上,各式沈浸式體驗各樣的葫蘆“排排坐”,將道路包裝設計都填充成金黃色。

廣告設計這里正在舉辦第十六屆中國江北水城·兩河明珠(聊城)全息投影葫蘆文化藝術節,全國7000多位客商、種植戶來此展銷。“我帶了5000把葫蘆來,現在都賣得廣告設計差不多了,天鵝造型葫蘆最受歡迎。”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展銷商王盼說,通過勒扎工藝,在葫蘆生長過程平面設計中進行人工干預,開幕活動參展而打造出理想的葫蘆造型。

葫蘆音似“福祿”展場設計,自古以玖陽視覺來就寓意著吉祥如意。隨著傳統手工藝與現廣告設計代科技結合愈發緊密,葫蘆“方寸地”演繹出精彩“大天地”。

記者看到,有的葫蘆“個矮”,有的“肚圓”,有的長柄像麻花,有互動裝置的刻畫著人物、飛禽走獸等。除了當擺件,它們還被制成了酒具、藥具、蟲具、花瓶、首飾……“買策展家挑工大圖輸出藝,更看眼緣,有些葫蘆上面有自然的裂痕,反而更受歡迎策展。”王盼說。

10月14日,展銷商在葫蘆文化藝術節上展示自己的葫蘆。新華社記者 張力元 攝

本屆葫蘆文化活動佈置藝術節以“告訴你一個不同凡響的葫蘆”為主題,其間還舉啟動儀式辦了精品葫蘆工藝大賽、葫蘆文化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啟動儀式。葫蘆文化創新設計大賽執行負攤位設計責人任家斌說:“葫蘆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我們征集到了全國人形立牌100多件作品,既彰顯想象力又充滿藝術性。”

葫蘆是聊城的特色產業之一,據史料記載,當地葫蘆雕刻在宋代就已流包裝盒行,明清時,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漕運發達,雕刻葫蘆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生產的重要商品。從農產品到手工藝品,手藝人賦予了葫蘆新的生命。

奇藝果影像

古城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李玉成的展位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他的絕活針刺葫蘆引得陣陣喝彩,葫蘆上米粒大小的文字甚是雅麗。“人流量大、關注度高,在這里宣傳推廣非遺,我VR虛擬實境底氣更足、干勁更大。”李玉成說。大型公仔

十多年來,葫蘆沈浸式體驗文化藝術節不斷壯大,成為聊城擦亮城市文化品牌、匯聚鄉村振興力量的重要活動。“我們想通過葫蘆文化藝術節,為全國的葫蘆業戶搭建一個文化交流、技能展示與產品銷售的平臺,并將其打造成聊城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聊城市東昌府區旅游發展中心主任王濤說。

包裝設計前,聊城市葫蘆種植面積3萬余畝,種植加工量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產業年綜合效益達16億元,開幕活動東昌府區是全國“買天下葫蘆、賣天展場設計舞臺背板葫蘆”的重要集散地。

活動佈置

葫蘆是“土特產”,也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業內人士樂見,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活動,促進葫蘆從種植到加工、銷售、文化藝術創作等全產業鏈提升。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