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大豆(Glycine max)起源于中國,至今已有 5 000年啟動儀式的馴化與栽培歷史,是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中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大豆生產與消費關系國計民生,其籽粒含有豐富的脂肪和植物蛋白,通常被用來制作豆制品、提取蛋白質、榨取豆油等;大豆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在食品、醫藥、輕工、畜禽養殖等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居民飲食結構的不斷優化,對大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進口數量不斷增加。如何發展我國大豆產業、拓寬國際大豆進口渠道,保障大豆安全供給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重要課題。
我國大豆消費及供給狀況
大豆消費狀況
近年來,我國大豆消費量呈不斷上升趨勢,由2011 年的 7 230 萬噸增加到 2020 年的 11 985 萬噸,漲幅達 65.8%,自 2017 年連續 4 年超過 1 億噸;占全球大豆總消費量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從 2011 年的 27.9% 增至 2020 年的 33.0%。我國大豆消費主要包括壓榨、食用和其他消費,2020 年三者所占比例分別為 82%、14.5% 和 3.5%。壓榨消費是推動我國大豆需求量增長的關鍵驅動力,進口大豆幾乎全部用于壓榨生產豆油和豆粕;食用消費主要為國產大豆,多用于制作大豆食品。2011—2020 年我國壓榨大豆年消費量由 6 100 萬噸上升到 9 82品牌活動6 萬噸,漲幅為 61.1%;食用大豆年消費量由 2011 年的 940 萬噸上升到 2020 年的 1 743 萬噸,漲幅為 85.4%。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我國對大豆的剛性需求穩步增長。
大豆供給狀況
我國大豆供給主要包括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兩部分。2011—2020 年國內大豆生產總體呈增長態勢,但占總消費量的比例較低;進口大豆數量明顯增長,占總消費量的比例逐年增加。
我國大豆生產狀況
大豆種植面積是影響大豆產量的重要因素,近 10年來品牌活動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隨政策變化呈動態波動趨勢。2011—2015 年受種植效益低影響,大豆種植面積持續下降,由 2011 年的 810 萬公頃下降到 2015 年的 683 萬公頃;自 2016 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以來,大豆種植面積逐漸回升,2020 年恢復至 988 萬公頃。我國大豆總產量和種植面積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11—2015 年大豆年總產量從 1 488 萬噸下降到 1 237 萬噸,2020 年增至 1 960 萬噸。我國大豆單產相對平穩,2011—2018 年基本維持在 1 700—1 850 千克/公頃之間,近 平面設計2 年有了活動佈置明顯增長,2020 年達到 1 983 千克/公頃。2020 年世界大豆平均單產為 2 784 千克/公頃;其中,大豆主產國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的單產相對較高,單產水平分別為 3 275 千克/公頃、3 379 千克/公頃和 2 918 千克/公頃。以上的數據結果顯示平面設計,我國大豆總產量隨播種面積變化總體呈上升趨勢;而單產水平雖有提高,但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與大豆主產國相比差距更大。
我國大豆進口狀況
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進口數量從 2011 年的 5 264 萬噸增長至 2020 年的 10 033 萬噸。2020活動佈置 年我國大豆進口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 1 182 萬噸,同比增長 13.4%,進口大豆數量占總消費量的比例(即進口依存度)約為 84%。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國是巴西、美國和阿根廷,2020 年從這 3 個國家進口大豆數量約占進口總量的 97%。2013年之前美國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國,而 2013 年以后巴西逐漸成為我國進口大豆的第一來源國。受 2018 年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由 2017 年的 3 285 萬噸下降至 2019 年的 1 694 萬噸,2020 年恢復至 2 588 萬噸。2017—2020 年,從巴西的進口大豆總量由每FRP年 5 092 萬噸增至 6 428 萬噸,依存度增經典大圖幅約為 11%。總的來說,近 10 年我國場地佈置大豆進口總量迅猛增長,進口數量大,進VR虛擬實境口國主要為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少數幾個國家。
我國大豆供給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我國大豆消費和供給情況來看,我國大豆生產與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存在著國產大豆嚴重不足、進口依存度高、進口渠道集中等問題。
國內大豆生產、供給嚴重不足
2011—2020 年我國生產大豆占總消費量的比例由 20.6% 下互動裝置降至 16.4%,大豆消費主要依賴進口。造成我國大豆生產和供給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3 個方面。
大豆種植面積有限。為保障主糧安全,大豆種植面積遠低于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例如,2020 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分別為 3 008 萬公頃、2 338 萬公頃、4 126 萬公頃,而大豆播種面積只有 988 萬公頃。此外,受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制約,我國大豆種植區域較為集中,適宜種植大豆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
大豆種植經濟效益偏低,農戶種植大豆的積極性不高。與主要糧食作物相比,大豆畝產凈利潤最低。例如,2020 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的平均每畝凈利潤分別為 49.0 元、-16.6 元、107.8 元,而大豆為 -60.3 元。由于國家對大豆的扶持力度不大、補貼不直接、效果不顯著,致使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降低,進而影響大豆的生產和供給。
大豆單產水平相對較低。目前,我國大豆單產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70%,遠遠落后于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我國雖有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但對這些種質資源研究的支持及研究系統性不夠;許包裝盒多優異基因資源并未人形立牌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生產品種遺傳基礎狹窄,高產優質、抗逆的突破性品種較少,品種創新不足。另外,一些在區域試驗中產量水平較高的品種,在大田生產中,產量潛力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國際供給依存度高,進口來源較集中
我國大豆消費國際依存度高主要表現在 2 個方面。
大豆進口數量大。目前,國內食用大豆供需基本均衡,可以滿足我國植物蛋白和菜用大豆的需求;而我國的飼用和油用大豆則以進口為主,其中約 80% 被加工成豆粕,20% 被加工成豆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膳食結構的優化,對肉、蛋、奶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從而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動物飼料蛋白豆粕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對大豆的依賴性明顯提高。近 10 年間,大豆進口數量逐年提高,占我國大豆年產量的倍數從 2011 年的 3.5 倍增長至 2020 年的 5.2 倍;占大豆總消費量的比例從 2011 年的 72.8% 增長至 2020 年的 83.7%。
進口來源高度集中,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較大。我國大豆進口渠道以巴西、美國、阿根廷為主。高度集中的大豆進口來源展場設計市場,使我國大豆進口可獲得的空間和可調整的余地較為有限;尤其是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氣候變化、俄烏戰爭、能源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我國大豆進口價格可能飆升,貨源也難以保障,大豆進口穩定性下降,貿易風險增加。
在面臨大豆剛性需求快速增長、大豆生產能力有限、進口供給面臨挑戰的形勢下,大豆供需矛盾已成為我國農業的突出問題。
提升我國大豆供給能力的路徑
加強大豆科學研究,提升大豆單產水平及國內供給能力
目前,國內大豆自給率嚴重不足,產量遠低于國內消費需求。開幕活動在耕地資源有限和現行大豆生產補貼政策下,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大豆單產水平、選育抗逆品種、利用邊際土地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成為保障糧食安全、解決我國大豆供需矛盾的重要活動佈置舉措。
加強大豆科研基礎建設
過去一段時期內,我國對大豆科研隊伍建設重視不夠、科研投入少、缺少研究平臺,育成的高產、優質、抗逆突破性品種相對較少,大豆單產增長緩慢。加強大豆科研基礎建設,提高大豆科學研究水平,研究選育與種植高產突破性大豆品種,提升科技對大豆生產的貢獻,是提高大豆單產和自給率的重要途徑。
重視大豆科研隊伍建設。通過國家、地方和基層大豆科研人員的合作交流,構建層次分明、分工協作、各具特色的大豆科研體系,培養創新能力強、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大豆科研隊伍。我國大豆生產的主體是農民,可通過集中培訓提升農民在大豆種植、栽培管理和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的知識水平,進而提高單產。
加大大豆科研投入。長期以來我國大豆科研投入數量不足,連續性、穩定性不夠,大豆科研積累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在未來國家和地方農業科研項目布局中,需加強對大豆科學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完善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的育種協作攻關機制,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
加強大豆科研平臺建設。目前,我國以大豆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全國重點實驗沈浸式體驗室極少。今后在規劃農業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布局時,應以國家對大豆的重大需求為導向,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育種企業的優勢資源,組建大豆種質創新和生物育種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完善大豆科技創新鏈布局,提高我國大豆科研原始創新能力。
深化種質創新與利用,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突破性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我玖陽視覺國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對產量增加的貢獻率已達45%—50%;與主要糧食作物相比,大豆良種對產量增加的貢獻率仍需提高。
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將我國大豆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種和生產優勢。我國是大豆起源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中保存有 4 萬余份大豆種質資源。由于對這些資源的研究不深入、不系統,大豆種質資源利用率較低,種質資源的優勢尚未轉化為大豆育種和生產的優勢,種質資源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未來要加強大豆種質資源尤其是野生大豆資源的研究和利用,充分發揮我國資源優勢,培育遺傳距離大、產量高的抗逆性品種。
加強大豆遺傳改良的基礎研究,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的突破性品種,推進良種繁育和推廣一體化。針對我國大豆單產低、品質有待提升等問題,在研究大豆優異種質的基礎上,需加強大豆產量、品質和抗性育種相關的前沿基礎研究;開展大豆生物育種技術攻關,加快轉包裝盒基因、基因編輯、分子設計育種、全基因組選擇、合成生物學等現代生物技術在大豆育種中的應用,整合優異性狀,選育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種。在優異大豆品種推廣應用及產業化方面,加強對大豆優良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大豆良種推廣體系,建立大豆科研成果開發與示范基地,提高新品種覆蓋率,釋放大豆優良品種的增產潛能,提高大豆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
加強大豆栽培管理和機械化應用,良種良法配套,發揮大豆優異品種的產量潛力
我國大豆優良品種區域試驗示范中創造了一些AR擴增實境高產紀錄。例如,2020 年在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示范田種植的“吉育 86”和黑龍江省和平牧場科技示范園區種植的“合農 71”大豆品種,畝產量分別為 453.5 千克和 336.2 千克,但在大面積推廣生產種植中產量遠低于試驗示范產量。大豆優良品種與栽培耕作技術配套是提高大豆生產水平和記者會產量的重要途徑:健全大豆栽培管理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大豆良種良法配套,才能最大程度實現和提升大豆優良品種的增產潛能。
在大豆栽培管理方面,針對我國不同地區農業自然條件和生產實踐的差異,要因地制宜開展大豆生產,在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栽培管理技術,推廣作物輪作、間套作、復合種植等種植模式,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更好地提升品種增產效果。另外,大豆機械化生產,是大豆栽培技術和輪作復種技術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和手段。我國應加快與大豆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配套的新型機械設備的創新和推廣,促進大豆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和專業化,以提升大豆生產效益和生產水平。
加強抗逆大豆品大型公仔種培育和種植,充分利用我國邊際土地資源
邊際土地是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重要補充耕地資源。我國現有鹽堿、灘涂、高寒、干旱等邊際土地總面積約 7 800 萬公頃,其中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面積約 1 233 萬公頃。若能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大豆野生和栽培資源,選育出具有較高抗逆性的耐鹽堿大豆新品種,有效利用鹽堿地等邊際土地資源,將為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提高我國大豆供給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我國大豆科研人員在這方面已取得可喜進展,從而為我國大豆耐鹽堿育種、利用邊際土地提高我國大豆供給能力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例如,2021 年在山東東營鹽堿地種植的 TZX-805和 TZX-1736 大豆材料,產量分別達 3 949.5 千克/公頃和 3 972.0 千克/公頃。我國新疆地區土地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低,這些自然條件為新疆大豆生產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同時,新疆農業生產機械化、膜下滴灌及水肥一體化技術體系完善。若能充分利用新疆地區大量邊際土地資源,開展抗旱、耐鹽堿的大豆品種種植和生產,也將有利于提升我國大豆的供給能力。
加強國際大豆科技和生產布局合作,提高全球大豆供給能力
限于我國有限的耕地面積及保障主糧安全的戰略,未來中國大豆消費主要依賴進口的格局短期不會改變。為實現我國大豆安全進口的目標,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應積極開展大豆科技、生產布局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大豆生產能力,拓寬我國大豆進口渠道,降低對個別國家的進口依賴。
圍繞大豆遺傳育種及品種應用研究,加強大豆科技國際合作
開展大豆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一方面可提高我國大豆科技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大豆生產;另一方面,通過與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開展大豆遺傳育種及品種應用國際合作,亦可推動國際大豆產業發展,保障我國大豆國際供應鏈安全平穩。
我國具有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近年來大豆科學研究也迅速發展,但在大豆基礎研究和高產突破性品種選育方面,與美國等農業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美國在大豆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強大的科研力量,在大豆生物技術育種等方面成績突出,從而支撐了其大豆產業的發展。我國與美國大豆科研機構科技合作的重點應集中在大豆遺傳改良的基礎研究及前沿科學研究。
巴西、阿根廷等大豆新興種植國及俄羅斯、埃塞俄比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大豆生產優勢,他們也非常重視大豆科研工作,以期提高其大豆生產水平和出口創匯能力。我國與這些國家開展大豆國際科技合作,應重點圍繞大豆種質資源和重要性狀評策展價、重要基因的發掘、大豆分子設計育種等大豆遺傳育種相關的科研工作,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的大豆品種,并在這些國家進行商業種植推廣,從而廣告設計為我國大豆生產國際布局提供科技支撐和品種支持。
加強大豆生產國際布局,促進大豆國際貿易和經典大圖進口來源多元化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保障國際大豆穩定供給對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我國應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大豆生產國際布局。充分利用國際耕地資源,在適宜種植大豆的國家和地區,通過農業科技與AR擴增實境貿易合作,布局大豆生產,增加國際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開辟多元化的進口和貿易渠道,提高國際大豆供給能力,包裝盒以彌補我國大豆相關的糧食安全短板。
南美洲是奇藝果影像全球大豆產業鏈的重點產區,在現有大豆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其仍有大面積的可開發耕地。我國應鼓勵國內大型糧農企業“走出去”,加強在巴西和阿根廷的海外農業投資,拓展大豆生產面積,提高南美地區大豆的生產能力,降低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大豆進口風險,保障我國大豆的安全供給。“一帶舞臺背板一路”沿線國家堪稱世界糧倉,其中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大豆產需處于盈余狀態,具有較大的大豆生產和出口潛力。我國要加大與這些國家的大豆產業合作力度,依托其農業資源的優勢和我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共同發展大豆產業。烏克蘭大豆年出口量全球排名第六,雖然 2022 年初的俄烏戰爭對該國農業有較大影響,但從長遠看烏克蘭作為歐洲資源豐富的農業大國,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大豆種植面積可擴大 1—2 倍甚至更多,年產量可達 1 000 萬—1 200萬噸,未來其大豆增產有利于增加對我國的大豆出口。另外,從大豆種植農業氣候區劃看,非洲的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等國家亦具有發展大豆產業的潛力,但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這些國家未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能。我國可利用現有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技術、人力、財力等優勢條件,加強與這些國家的技術合作,利用其耕地資源布局大豆生產,進一步提升非洲大豆生產和供給能力,在促進其農業發展、收入提高的同時,也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大豆需求。
總結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和基礎戰略物質,保障糧食安全是模型實現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大豆是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或缺,大豆安全供給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核心部分之一。因此,確保國內大豆生產穩中有增和國際市場穩定供給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面臨國內大豆供給能力不足和大豆進口依存度高的局面下,我國需要加強大豆科學研究,將我國大豆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種產量優勢,提高大豆單產水平和供給能力。同時,要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大豆科技與大豆生產布局國際合作,統籌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既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國內大豆自給水平,促進大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要充分利用國際農業資源,促進國際大豆產業發展,拓寬大豆進口渠道,降低大豆進口風險和對少數國家的依存度,進而提高國際大豆供給能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作者:馮鋒、張志楠、何俊卿,中國科學院大學 現代農業科學學院;谷勇哲,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田志喜,中國科學院大學 現代農業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