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_中國發展門戶網-08靠設計廣告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這表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AR擴增實境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質是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強調經濟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四化”錯位向“四化”同步、從發展落差到區域平衡的跨越。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 9 省 2 市,國土面積占全國的 21.4%,2018 品牌活動年承載著我國 42.8% 的人口,創造了我國 44.8% 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VR虛擬實境我國經濟增長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2016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四大戰VR虛擬實境略定位。2018 年在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由于面積廣、差異大,有資源優勢亦存發展短板,如何厘清揚其長、避其短、切其實的戰略思路,實現長江上游地區與中下游地區協同互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迫切、責任重全息投影大、任務艱巨。 

上游地區在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的角色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三大階梯,自然環境條件各不相同,社會經濟基礎參差不齊,地區發展水展覽策劃平極不平衡。這種異質特性決定了地理空間在資源利用、勞動分工、作用角色的不同組合效應。圍繞長江經品牌活動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認識帶內差異、甄別區間優勢、增強省際互補,是擰緊局部和整體協同步伐、實現要素配置極化效應的先決條件。作為長江經濟帶地域面積最大的板塊,無論是資源供給、生態支撐,還是生產交換、消費過程,長江上游地區(以下簡稱“上游地區”)在推進長江經濟帶AR擴增實境高質量發展中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上游地區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靜脈區”,維系長江川流不息的生命線。從上游的江面狹窄、灘多流急到下游的江寬水深、水流平緩,千里長江將東中西地區、上中下游串聯啟動儀式在一起,形成了以河流為紐帶的黃金水道,孕育著沿場地佈置江休戚與共的城鄉地域共同體。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萬涓成水、支流如織,組成了長江上游水系網,多年平均徑流量 4.128×1011 m3,貢獻長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的 45.9%,維系著川流不息的長江生命線。

大圖輸出上游地區是戰略資源供給的保障區,增強長江經濟帶發展韌性。上游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獨厚,擁有長江經濟帶 48% 的水資源總量;富集了長江經濟帶 100% 的鋁土礦、錳礦、金礦、鉛鋅礦、鋅礦和釩鈦磁鐵礦儲量;集中了長江經濟帶 72% 的水電裝機容量、60% 的物種數量(圖 1)。這些能源、礦產、水資源、生物種質基因的戰略儲備、持續利用,無疑彰顯了發展戰略上的主動、資源安全上的防衛、經濟轉型上的韌性等特質,對于實現帶內、區間優勢互補、產業分工、生產布局,支撐長江沿線經濟繁榮,以及增強國民經濟發展后勁,發揮著保障、控制和調節的作用。

上游地區是綠色屏障功能的關鍵區,筑守長江經濟帶生態基底。上游地區廣闊的天然林、草地、濕地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類生命支持系統及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以及庇護 6 380 km 長江和整個流域生態平衡的功能,是任何工程措施也替代不了的。上游地區生態紅線面積達 7.66×105 km2,占長江經濟帶生態紅線總面積的 67.7%,生態服務價值占長江經濟帶總量的 47.3%(圖 1),其筑守著長江經濟帶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限;肩負著建設“綠水青山”、穩固“金山銀山”,支撐著守護一江碧水、夯實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任務,切實服務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建設目標。

上游地區是西向要素流動的承接區,加密經濟帶空間聯系網絡。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出,呈現了區域發展重心西向加速轉移的特征。這種政策紅利激發了生產要素從東往西流動的潛能,上游地區也成了資金、技術、勞動力最為重要的西向流入地、接納區。2010 年以來,上游地區城市擴張速度顯著高于中下游。按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勞動力總量輸入地統計,2018 年鄉村勞動力輸入西部總量增長 4.2%,分別高于中、東部 1.8、5.4 個百分點。上游地區所占長江經濟帶 G包裝盒DP 份額由 2010 年的 21.2% 提高到 2018 年的 23.3%,很大程度加密了上游地區經濟流動網絡,其在穩固上游發展基礎和強化上、中、下游空間聯系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上游地區是西南內陸市場的腹心區,延長經濟帶內陸腹地消費扇面。上游地區位于西南內陸的腹心地帶,扼守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大部。西南毗連緬甸、老撾、越南,西北銜接歐亞大陸橋,為我國通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以及中歐陸路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在聯動西南、西北雙向貿易板塊和貫通國際、國內消費市場格局中的戰略作用十分突出。尤其是2011、2013 年以來,“渝新歐”“蓉歐”班列相繼開通,構建起了西向、北向的國際鐵路物流大通道,發揮中歐班列定點、定線、定時、定價、定車次的優勢,為上游地區建設面向歐洲市場的出口生產基地和產品貿易集散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平大型公仔臺支撐。 

推進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和挑戰

發展質量現實與預期的差距尚未根本扭轉,全面變革路徑依賴任務艱巨。高質量發展的理解盡管多樣,但增長的穩定性、發展的均衡性、環境的持續性和社會的公平性是其核心內涵。即為速度和質量、發展和保護、效率和公平,以及局部和整體辯證關系的客觀反映、現實表達。為深刻認識和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性,已有成果多維度呈現了長江經濟帶的質量屬性、變化趨向(表 1)。雖然采用的定量方法不同,刻畫的關鍵指標不同,但是長江經濟帶內、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均在提高,質量皆在躍升;不過整體上,長江上游地區與中下游的差距極其明顯,尤其與下游長三角地區的距離更加突出,且發展質量曲線的收斂性并未出現。圖 2 充分表明長江上游地區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幅度還不高,頻度尚滯后,全面和徹底扭轉傳統慣性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艱巨。

城市規模與等級結構的兩極分化根深蒂固,承接成渝外溢和輻射能力有限。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速,上游地區城市化水平快速躍升,為區內不同規模和等級的城市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并推動著城市的土地擴展和經濟增長。但上游地區受城市集聚和規模約制,“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不斷放大、均衡性衰退,成渝兩市溢出帶動不足、城際關聯性不強、外圍城市邊緣化,造成了不同層級城市之間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的阻滯作用。首位城市趨近度(即城市主要規模指標與首位城市的比值)直觀反映了城市規模的兩極分化狀況和極度非均衡性特征。上游地區城市人口、人均 GDP、城鎮從業人員規模的首位城市趨近度普遍較低,與中、下游均存在較大差距。意味著上游地區小城市分布高度集中、與首位城市的落差巨大,首位城市趨近度曲線陡降且往右下偏移(圖 3)。實際上成渝“雙核獨大”與區內其他城市弱小的客觀格局由來已久,城市規模兩極分化更加扭曲了城市體系的等級結構,擠壓了廣大中小城市的資源要素承接能力,實際上弱化了成渝雙核外溢效應的潛能。

縣域經濟面臨發展和轉型的雙重困境,填補成渝外圍圈層塌陷的動能乏力。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和鄉村振興主陣地,也是拉高長江上游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空間相對均衡的重要載體。由于受政策、資金、技術、市場、地緣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上游地區縣域經濟總量小、地方財政收入低、圈層的經濟邊緣性明顯。圖 4 清晰呈現了上游地區縣域經濟體量隨著距離經濟圈中心增加而快速降低的特征。無論是以成都、重慶為中心形成的經濟圈,還是以貴陽、昆明為中心形成的經濟圈,隨著距離中心城市半徑的外延和增長,4 個經濟圈的 GDP 和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 2 項指標均呈現快速萎縮的變化趨勢。總體上,距離經濟圈中心城市 200—300 km,每個圈層 GDP 和FRP地方財政收入相對指數降為不到 奇藝果影像0.50,即不及對應中心城市的一半份額;從中心包裝盒到邊緣的快速遞減效應形成了巨大洼地,距離經濟圈中心越遠、洼地下陷越深,成都、重慶經濟圈尤為如此(圖 4)。上游地區廣大縣域經濟發展規模和可持續能力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的共場地佈置性問題還未從根上解決;工業粗放、產品低端、技術落后的普遍現象尚難從本上改變,導致縣域經濟動力不足、后勁不大,形成了長江上游地區空間協同發展的薄弱區域和瓶頸。

綠色發展戰略需求與實踐不相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價值轉換的動力不足。生態環境即是生產力,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戰略思維。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僅需要從認識上深刻理解自然生態的價值——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更需要在實踐中解決“綠水青山”的價值兌現、價值創造、價值轉換,以及多層次、多路徑的落地生根問題。雖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設計,為搭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價值轉活動佈置換橋梁指明了方向。但長江上游地區綠色優勢的轉換率卻不高,明顯存在“綠水青山”基底強、生態資本產出弱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兩者轉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兩者轉化的動能還沒完全激模型活。在垂直梯度上策展,從低地到高地、從平原到山區,表現出海拔越高、山地面積越大,則 GDP 越低、地方財政收入越小的互逆關系(圖 5 和 6)。為促進生態系統價值實現、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自 2008 年以來,中央政府加大了對長江上游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隨著啟動儀式 2011 年財政部印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8 年財政部印發《中央對地方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轉移支付進一步規范。2018 年上游地區轉移支付達 164 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總量的 22.7%;其中,上游地區生態補償 21.2 億元,占到了整個長江經濟帶的 53.1%參展。盡管如此,各類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金額與生態環境保護支出處于失調狀態,一般性轉移支付與專項轉移支付的結構不合理。生態補償的規模、轉移支付的強度并沒有真正體現上游地區尤其是廣大山區生態功能的維護角色和機會成本,尚難客觀反映生態資源和生態資本、“綠色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量質關系,破解上游與下游、山區與平原空間失衡的規制仍需加強和完善。 

推進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

上游地區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約制端、難點區,急需厘清高質發展的戰略思路,把握舞臺背板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激發高質發展的新勢能。

從功能到治理,建立新時代上游地區國土空間多元適應體系。國土是經濟社會與國民生活的載體。精準判識空間功能、科學利用并適應生產力空間布局是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于上游地區而言,受地形地貌影響,山地面積廣、生態紅線多、地塊破碎、功能復雜、結構受限,利用“集約”提升用地的“質量”,利用“適應”強化用地的“效率”,促進國土空間從功能到治理的轉化,建立與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相匹配的空間適應體系尤為關鍵。重點應將國家需求面、資源承載面、區域協調面、城鄉統籌面、產業布局面、生態保障面和民生福祉面作為國土空間多元適應體系建構的重要依據,真正做到功能各得其所、用途相得益彰,最大潛力發揮規模、結構、布局、公平和效率的空間調控動能,提高國土開發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中心到邊緣,縮小上游地區城鎮體系首尾級差的劇烈分化。盡管上游地區已形成多中心、多層級的城市體系和明顯的金字塔層級結構,但除成渝兩大城市塔尖外,金啟動儀式字塔層的中間、底座層級與規模極弱、均衡性極差。成渝與其他城市之場地佈置間的聯系度低,輻射力弱,歸因于上游地廣告設計區中小城市多、要素吸附能力差,以及輻射勢能和承接空間不對等。因此,應著力改變這種城鎮體系首大尾小的高度極化現象,建設“紡錘型”的城市層級結構是緩解這一問題的突破口。縮小城鎮體系等級差距,放大擴散化作用效果,在力求成渝固有中心角色和增長極的同時,不能忽略昆明、貴陽等重要節點城市,以及地級、縣級城市能級的提升和圈層化、同城化體系建設。通過中小城市層級躍升,產業鏈的建立和分工,“放射狀”快速交通通道的完善,以及城市間合作機制的健全,引導各種創新元素不斷向外擴散,解決邊緣空間發展不足、中心-邊緣不平衡問題,提升中心-邊緣技術、經濟、文化流動與結構轉換的通暢性,從而促進整個空間系統的協調發展。

從區域到縣域,填充成渝經濟圈西南向生產力塌陷。縣域經濟滯后和塌陷的廣域性、普遍性一直制約著上游地區乃至更大范圍發展潛力的持續性和空間的協調性。對縣域經濟應給予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抓住高質量發展覽策劃展的新機遇,啟動儀式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將促進玖陽視覺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培植生態經濟作為縣域經濟肩負的時代使命和高質量發展的銜接點。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調控,擴大綠色 GDP 發展增量;縮減落后工業產能并適度“退二(產)進一(產)、退二(產)進三(產)”,調動民營經濟活力,提升內生發展動力,蓄積產業空間梯度承接能量。立足資源生態優勢,靶向發力,推動成渝之間、川西南、川西、黔南、黔東南、黔西南、滇西、滇南等地區產業強縣、康養強縣、生態強縣、旅游強縣、文化強縣的精細化、專業化、系統化、數據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六化”分類建設,有特色、有典型、有亮點地錯位填充上游廣大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斷層。

從平原到山區,鍛造生態成色分區分級的經濟門類。平原天然的區位優勢,具有極強的資金、技術集聚力;而山區天然的環境稟賦,隱含很大的資源、生態潛能,兩者的優勢各異。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分工鏈條中,山區面積占 94.7% 的長江上游地區 ,應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按照山區生態本底和資源條件,發展山地高質農業、山地旅游產業、康養產業、文化產業和新興產業,形成生態成色高、綠色成色足的產業和消費經濟門類,顯然是山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夯發展質量轉型之實、抓發展質量生根之力的優先序、主戰場。根據山區主體功能區、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用好山區城鎮、生態、農業 3 類極為有限的國土空間。不求經濟體系、不求規模最大,但求特色最優,分區、分級營造以川西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橫斷山區為骨架的綠色農業走廊、地理標識品牌助推區、康養產業示范帶、高品質山地旅游勝地,以及特色小鎮基地、鄉村田園綜合體和國家山地農業公園。

從主干到支流,鋪設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支干協同道路。流域是完整的集水區,鑒于長江大圖輸出上游地區密布的支流網,只有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才是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的根本。只有干支流協同推進大治理,才是加強生態保護、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著力點。支干協同、系統治水。保障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命脈。補短板、破瓶頸,保護水資源、優化水生態、改善水環境、確保水安全。支干協同、凝聚共識。全面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多級支流與長江干流之間山水林田湖草共同體的系統治理。“縱橫”雙向推進資源有償使用,補齊生態補償機制短板,優化財政轉移支付結構,定好位、立清責、施對力,打造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典范。支干協同、深化合作。共享長江經濟帶發展機遇,深入挖掘支干流、上下游、城市間資源、資本、技術、產業流動合作潛力,建立高質量發展新聯盟、新平臺、新高地。 

上游地區在維系長江生命線、保障戰略資源供給、筑守生態基底、加實空間聯系、拓寬內陸消費市場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面臨傳統路徑依賴、城市結構極化、圈外經濟斷陷、綠色資本低的挑戰。國土空間、城市能級、縣域經濟、山區生態、支干協同調整戰略思路,是激發上游高質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此外,上游地區雖存發展共性,但個性分明,為實現上中下游地區協同互進、破解上游地區制約瓶頸,仍需優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要素流向激勵制度,更需開展不同單元國土適應層級嵌套研究,改變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空間開發適宜性不相稱的空間配置,提高上游地區生產力空間布局精準性、科學性,從而提升城鎮、生態和農業空間利用效益,以及上下游、支干流互動發展的質量目標。(作者:方一平,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冉,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