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批大圖輸出500條舞臺背板牛仔褲,用手工蠟染,配手工苗繡,年輕人特別喜歡!”胳膊上搭一條蠟染褲子,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村民楊大圖輸出文麗笑呵呵地走開幕活動出了苗繡車間里的直播間。
楊文麗的苗繡車間,就設在化屋村。村前群山壁立、烏江大圖輸出靜淌,村里張燈結彩。“馬上要過春節了經典大圖,鄉村旅游升溫,希望包裝設計苗繡產品在線下也能熱賣!”楊文麗說。
楊文麗6歲跟攤位設計著VR虛擬實境母親學苗繡,11歲獨立制作出第一全息投影套苗族服飾。“2017年,我用打工的積蓄加上開幕活動貸款、借款,湊出2大型公仔3萬元買了臺二手繡花機。但一開始,機繡產品少有人問津,我咬著牙堅持了兩年,終于打開了市場。”2019年,楊文麗把人形立牌苗繡車間開在了化屋村,帶動周邊村民一起拓展苗繡的銷路。
傳統苗大型公仔繡圖案精美,但怎么更貼近時尚?在紋樣上做減法,在時玖陽視覺尚上做加法。楊文麗從設計環節入手,成立研發團隊,調研市場需大型公仔求,不但創新苗繡服裝紋飾、款式,還大圖輸出瞄準文創領域制作廣告設計挎包、圍巾等產品。
“在繡制方式上,機繡的效率高、成本低,適合規模化生產;手繡活動佈置周期長、成本高。機繡‘走量’,手工‘求質’,兩者結合AR擴增實境,互相促進。”楊文麗說。
要擴大苗繡影響,還得擴大生產規模人形立牌。當地政府在沈浸式體驗化屋村修建廠房,購入繡花機、縫紉機,供繡娘們免費使用。村里爭取政策支持,幫助招工。2023年,楊文麗的苗繡車間銷售額突破200萬元,解決了40多名群眾的大型公仔就業問題。
如今,化屋村的苗繡家庭記者會作坊達到20余家,形成苗繡生產、展銷、研學、旅游等多種業態。把平面設計發展苗繡產業作為一項系統模型工程,黔西市積極擴大規模,完善產業鏈條。“按照‘廣東總部+品牌活動貴州基地’‘廣東研發+貴州制攤位設計造’‘廣東市場+貴州產品’的舞臺背板模式,我們吸FRP引10家企業進駐,經典大圖目前解決了500多人就業,累計生產苗繡時尚服裝200余萬件,總產值約4000萬元。”多彩貴州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苗繡產業園項目負責人彭陽說。
“你看,貴州苗繡亮相國外的時裝周了。”楊文麗打開手機,點開一段視頻遞給記者,掩飾不住激動,“我們一定會繼續推廣苗繡,‘繡’出生活新圖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