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安08靠設計品牌活動全:研究重點、演化機理和評估框架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技術經濟安全是當前主要國家和地區共同關注的焦點。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正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的運行方式和國際競爭格局,技術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日益突出。盡管沒有統一采用“技術經濟安全”這一概念,但世界主要國家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戰略中都高度重視技術因素在保障安全中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如何認識技術經濟安全的內涵,如何更好開展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基于實踐需求,從學科發展視角,圍繞“為什么”“是什么”“如何評”等關鍵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分析開展技術經濟安全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技術經濟安全研究的關鍵議題,構建了技術經濟安全演化機理和評估框架,以期為豐富和完善技術經濟安全研究、識別和評估技術經濟安全態勢等提供理論方法指導。

問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加劇,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滲透,不斷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和治理體系。各國都在尋求“科技突圍”,把科技置于提升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位置。維護技術經濟安全,是發達國家維持領先地位、實施技術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中國家贏得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迫切記者會需求。

從國際社會看,以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突出,技術經濟安全成為主要國家關注的重點。美國在其歷次國家安全戰略中,著重強調通過鞏固技術優勢來保障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并明確將先進計算、先進制造和材料、人工智能等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的競爭作為其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歐盟為實現歐盟戰略自主、推動技術主權、減少技術對外依賴,2020 年出臺《歐盟新安全聯盟戰略(2020—2025)》,提出網絡安全、關鍵基礎設施、科技安全等歐盟安全優先領域。日本 2022 年出臺《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從增強供應鏈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尖端技術合作和特定專利不公開等 4 個方面發力,以擺脫對外部的過度依賴,確保半導體、醫藥品等戰略性物資的穩定供給。澳大利亞 2021 年啟動“關鍵技術行動計劃”,以保障經濟利益、國家安全和社會繁榮為宗旨,將量子、能源、遙感等七大領域共 63 項關鍵技術列為重點關注目標,并采取保護措施。可見,擺脫技術對外依賴、鞏固自身技術優勢已成為主要國家和地區保障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共同選項及政策著力點,而這些內容正是技術經濟安全的核心所在。

從我國發展需求看,維護技術經濟安全,補足短板、鍛造長板,是實玖陽視覺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 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是主要目標任務之一。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正在加快部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以抓住機遇、搶占先機。我國仍然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未來技術競爭不足、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等問題,技術經濟安全形勢嚴峻。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必須補足短板,同時鍛造長板,將技術經濟安全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以高水平的安全保障高質量的發展。

從國家安全體系看,技術經濟安全是科技安全和經濟安全的交集,是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國家安全體系逐步得到豐富與完善,形成了包括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等安全領域在內的綜合性體系。國家安全體系具有層次化、結構化特征,有基本的一級要素,還有更多的、沒有呈現出來的次級要素。技術經濟安全衍生于國家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子集,是科技安全與經濟安全的交集和次級要素。科技安全主要立足于科學技術體系的安全性,以及對國家安全中其他領域的保障作用;經濟安全以戰略資源供給、產業生存與發展、金融系統運行與發展、財政收支與運行等為主體內容;而技術經濟安全立足于技術經濟體系,以技術獲取、產出、供給、轉移轉化、開發、應用及其在市場中的表現等為主體內容,其目的是保障技術的經濟利益的安全性,以及將經濟受技術因素制約的影響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在創新驅動發展階段,技術經濟安全是科技安全的外延,確保科技保障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技術經濟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經濟安全其他方面的關鍵。

從研究現狀看,技術經濟安全研究尚處于探索與起步階段,需要在基本理論、形成機理、態勢評估等方面持續深入開展研究。現有研究在技術經濟安全的概念、技術經濟安全的影響要素及作用機制、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開展了探索性研究。但總體來看,技術經濟安全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①學科建設方面,“國家安全學”于 2020 年被列為一級學科,相關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正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國家安全框架下開展技術經濟安全研究還需要深入探索。②基礎理論方面大型公仔道具製作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但技術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機理研究還十分缺乏,技術經FRP濟安全的研究邊界尚未形成共識。③評估方法和實踐方面,針對不同層次主體、不同類型風險尚未形成相對完善的評估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方法。

技術經濟安全的研究重點

技術經濟安全是一個多層面、多主體、多維度的復雜系統,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技術、企業、產業、國家和區域 4 個層面,不同層面技術經濟安全的影響因素和程度不同,關注的技術經濟安全重點問題和內容也存在差異(表 1)。

技術層面,重點關注技術經濟安全的微觀問題,包括技術的獲取、轉移、使用等各個環節的風險對技術經濟安全的影響。①技術獲取環節,主要分為外部和內部 2條途徑,需要綜合考慮外部獲取渠道的安全性和內部供給的可替代性。對于對外依賴度高、來源單一且國內暫無可替代的技術,其技術經濟安全風險就高。例如,當前極紫外(EUV)光刻機被荷蘭阿斯麥(ASML)公司一家壟斷,一旦無法獲得該光刻機,將不能生產高端芯片。②技術轉移和應用環節,技術對外轉移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導致競爭對手能力提升,帶來“安全困境”。同時,技術只有獲得市場認平面設計可,才能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技術路線選擇不當可能造成“有技術無市場”的局面。例如,空中客車 A380 飛機雖然技術水平高,但其運營成本高、市場需求不足,最終停產。③技術使用環節,技術安全事故、技術濫用等也會帶來經濟安全問題。例如,三星 Galaxy Note7 手機因電池缺陷發生爆炸,不僅導致相關產品滯銷,也對生命健康帶來威脅;人工智能換臉、語音合成等深度合成技術濫用帶來的經濟和社會風險也越來越高。

企業層面,重點關注供應鏈安全及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①確保供應鏈安全。在技術高度復雜化的今天,一個企業難以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產品,必然要與供應鏈條上其他企業合作;而供應鏈上任何節點企業的退出都可能造成交易成本整體上升和波動,并隨之帶來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因此,關注供應鏈安全是企業保障其技術經濟安全的首要任務。②提升廣告設計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力。企業一方面要確保技術競爭力,關注技術的先進性、穩定性、性價比等;另一方面還要提升市場奇藝果影像競爭力,關注市場占有率、用戶認可度、產銷量等。一旦其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力不足,將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直接影響。③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并購、持續投入研發等手段,提升其技術能力和市場能力,維持競爭力的可持續性;這一過程中,企業面臨的投資安全審查、知識產權安全、關鍵核心技術人才流失等風險也會對企業發展帶來威脅。

產業層面,重點關注產業鏈安全及其影響要素,包括進出口貿易、人才隊伍、國際治理話語權等。   ①產業鏈安全。一個產業是由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環節共同構成。例如,集成電路產業鏈不僅包括設計、制造、封裝等,同時還與上游的材料、裝備密切相關;由于其產業鏈長且復雜,任何環節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斷鏈”風險。因此,產業角度的技術經濟安全,既要強調產業鏈關鍵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的可控性,也要關注產業鏈整體的安全穩定性。②進出口貿易安全。因受外部技術管制或其他因素影響,產業的關鍵技術和產品進口受阻或出口受限,將會影響產業內相關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進而對整個產業帶來影響。③人才安全。人才是第一資源。產業領域既需要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技術支撐;也需要技術研發和工程技術人才,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水平和競爭力;還需要技術管理和經營人展覽策劃才,將技術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高水平人才的引進、流失、管理等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平面設計整個產業的生存和發展。④國際治理的話語權。一國在具體產業的國際標準制定、國際組織中的主導地位或參與情況,直接決定了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影響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和應用。

國家和區域層面,重點從國家安全角度關注技術經濟安全問題,包括戰略性技術領域的安全、國際關系的變化,以及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①戰略性技術領域的安全性。近年來,主要國家紛紛強化技術自主權和戰略主導權。其中,韓國 2021年選定了 5G通信、人工智能等“十大國家戰略必需技術”;美國 2022年更新了“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確定了人工開幕活動智能、量子、空間技術等 19個戰略性領域。戰略性領域的技術經濟安全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一國可集中有限資源強化其戰略性領域的競爭優勢,并對競爭對手形成遏制和威懾,從而大幅提升其維護安全能力。②國際規則人形立牌和治理的參與度。國際貿易規則、國際治理格局、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或調整,將會對一國的技術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例如,美國和歐盟 2021年成立“跨大西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加強在投資審查、出口管制、人工智能、半導體供應鏈等方面的多邊協調。應對國際關系變化對一國技術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國家層面技術經濟安全研究應重點關注的議題。③統籌安全和發展。“安全與發展”概括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和安全環境,世界各國都在謀求可持續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技術經濟安全作為新的時代議題,需要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為發展和安全奠定良好的體制機制基礎。同時,要從國家層面優化政策供給,提升各類政策的協調性和有效性,廣泛開展開放合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通過發展來確保更高水平的安全展場設計

技術經濟安全的形成和演化機理

安全問題是隨內外部因素演變產生的沈浸式體驗;當系統內部或外界出現“危險”和“威脅”時,安全問題即會出現。從技術經濟安全發生過程看:①技術經濟安全受到的“危險”或“威脅”通常由觸發條件引起。由環境條件觸發引起某一個“點”上的變化,通常是技術、主體、市場中的某個要素受到威脅(在全面遏制的情況下,可能直接引起多點的變化,但仍可以從單點出發分析其形成和演化過程)。②由這個“點”傳導給其他“點”,進而形成“線”或“面”或“體”上的變化。例如,產業鏈、供應鏈或某個產業全面受到威脅。③技術經濟安全是一個動態平衡、不斷演化的開放系統。技術經濟安全狀態發生變化會引起相關變量之間的反饋和干預措施的介入,進而引起新秩序的建立,從而推動形成新一輪技術經濟安全過程。基于此,技術經濟安全的形成和演化機理涉及 4 類作用機制:環境誘發機制、要素傳導機制、多重反饋機制和時空演化機制(圖 1)。

環境誘發機制,指由環境中的觸發條件誘發形成的技術經濟安全問題。觸發技術經濟安全問題的因素既包括技術因素,也包括非技術因素。從技術因素看,技術出口管制、新興和顛覆性技術出現、技術安全事故、知識產權糾紛等,會引發技術的獲取、研發、技術產品應用狀況的變化。從非技術因素看,國際規則的變化、排他性戰略聯盟的建大圖輸出立、重大戰略和政策的調整、產業轉移等,也會誘發技術路線、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的變化。此外,突發性疫情、金融危機、地緣政治沖突等事件的出現,也會觸發技術經濟安全狀態的變化。

要素傳導機制,指通過系統內部相關要素逐級傳導形成的從技術因素引發經濟安全影響的全過程。要素傳導機制通常涉及風險源、風險載體、風險傳導路徑等方面。其中,風險源是影響技術經濟風險的客觀因素,前文提到的觸發條件是風險源的重要部分。風險載體是承載和攜帶危險因素的有形或無形物質,一般包括技術、設備、人、企業、研究機構等。風險在這些要素之間通過不同路徑進行傳導,通常有鏈式、網狀輻射式、網狀集中式、網狀交互式等多種傳導路徑,不同路徑對風險傳導速度、廣度和穩定性有影響 。以高端芯片、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等在國際化產業分工體系中易被“卡脖子”的技術或產品為例,一旦遭遇“斷供”,首先將直接影響相關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進而影響相關企業或機構等主體的研發或生產經營活動,導致市場占有率、進出口貿易的變動。同時,由于技術間的強關聯性,該技術風險將通過多種路徑,形成“水波”效應,輻射擴散到更廣泛的技術、主體、市場,形成對經濟安全的整體性影響。

多重反饋機制,指在技術經濟安全狀態發生變化后,對技術、主體、市場等多元要素形成的反饋作用機制。多層次模型理論認為,社會技術系統將可分為宏觀藍圖層、中觀社會技術體制層和微觀技術利基層,3 個層次之間及各層次內部存在相互作用的反饋機制。如果將技術經濟安全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社會技術系統,其安全狀態的變化,會對系統內的要素產生壓力,引起不同要素的狀態變化和調整。這時,如果引入新的觸發條件,則不同資源和要素會發生重新配置和調整,經過誘發機制和傳導機制引起新一輪的技術經濟安全變化,形成一個反饋循環。例如,當技術經濟安全水平下降時,如芯片被“斷供”,對芯片應用市場形成壓力,導致供貨周期延長、供應不穩定;對芯片應用主體形成壓力,導致產品獲取變策展難、獲取成本升高;對技術研發形成壓力,導致技術合作交流受阻、技術引進困難等。面臨這一情況,采取一定干預措施,如擴大采購源、提前備貨、加大研發支持活動佈置力度等,則可為芯片自主可控創造機會,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

時空演化機制,指技術經濟安全的要素、狀態、功能、結構等隨時間和空間的推移而動態改變的過程。在時間維度上,從觸發—傳導—反饋的過程中,技術經濟安全狀態和程度、關注的風險重點、未來發展趨勢等會隨時間呈現階段性規律和特征,應從時間尺度研判其發展態勢,前瞻未來風險隱患。在空間維度上,技術經濟安全的風險通過要素間的傳遞與傳導、產業空間的轉移與擴散及區域間的輻射展覽策劃與遷移,形成了技術經濟安全空間演化規律。隨著時代主題轉換、國際形勢變化,以及國家安全戰略需要,技術經濟安全必然要經歷不斷積累與完善、深化與調整、更新與迭代的演化過程,需持續深入探究其演化的內在規律和邏輯。

環境誘發機制、要素傳導機制、多重反饋機制和時空演化機制構成了技術經濟安全形成及演化的機理,它們相互交疊、相互影響。對于不同的誘發因素、不同的技術主體、不同的發展階段,技術經濟安全問題的形成和演化會有不同的特點,還需要在此框架下深入開展研究,找到影響技術經濟安全的關鍵變量和要素,揭示各類變量的相關性、作用機制、因果規啟動儀式律等。

技術經濟安全的評估框架

正確理解技術經濟安全的內涵、研究問題和形成機理,為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提供了依據。根據安全學理論,開展安全研究需要考慮安全指涉對象、具體安全威脅、安全保障主體及安全保障方式。基于該理論的分析與拓展,結合現有研究關于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三力”模型、4 類技術經濟風險及關鍵要素等道具製作,將技術經濟安全的關鍵要素分解為技術(technology)、市場(參展market)、主體(actors)和政策(AR擴增實境policy)。這些要素在一定的觸發條件下通過傳導機制和反饋機制共同決定著整個技術經濟系統是否安全(security)。由此,本文提出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TMAPS(技術-市場-主體-政策-安全)模型(圖 2),為識別和評估技術經濟安全風險提供參考。

技術(T)是技術經濟安全研究的起點。學界從安全視角探討了如何識別技術風險,包括技術本身的關鍵程度、技術差距、技術自主可控程度等指標,以及新技術在大規模應用前的安全隱患、技術成熟度、脆弱性等。從技術風險看,技術經濟安全既要關注短板技術,也要關注長板技術;既要關注當前技術,也要關注未來技術。針對短板技術,主要從技術來源的多元性、對外依賴程度、技術供給的可替代性、技術產業化水平,以及技術出口管制情況和供應情況等方面識別和評估安全風險。針對長板技術,主要從技術或市場的領先表現、領先程度、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以及競爭對手的技術發展情況等方面識別和評估安全風險。針對未來技術,主要從技術成熟度、產業就緒度、技術競爭力、技術被管制情況等方面識別和評估安全風險。

市場(M)是技術對經濟安全影響的具體體現。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是由產品、企業、消費舞臺背板者,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易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構成。從競爭博弈的角度看,市場風險主要來源于產業鏈和供應鏈是否穩定、市場占有率和認可度、國際市場融入程度等。識別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風險,應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的依賴程度,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性、結構、空間布局及其變化等方面進行評斷。從市場地位角度識別市場風險,主要考察在定價、議價、標準制定等方面擁有的話語權。國際市場融入程度從他國市場出發,考察融入他國及全球市場的程度、企業進入他國市場受到的管控或限制及其他國家的市場分布情況等方面。

主體(A)是維護技術經濟安全的載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是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技術應用的主體;技術風險通過主體作用于經濟安全,改善技術經濟安全狀態必須依賴相關主體。主體的風險應從主體受到的外部威脅、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方面進行識別和評估。從主體受到的外部威脅看,遭受技術管控、知識產權糾紛、投資限制等都會帶來風險。從技術創新能力看,應以突破技術短板、展場設計維持技術優勢、化解技術風險為目的,對技術路線選擇、專利布局、新興技術部署與開發等相關的定量與定性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包括高價值專利、知識產權使用費、研發投入結構等。從市場開拓能力看,應以開拓國際市場、維持市場競爭優勢、化解市場風險為目的,主要考察主體將關鍵核心技術轉化為產品的能力、關鍵產品的市場品牌活動競爭力,以及市場主體的盈利能力、融資能力、投資并購與市場協調能力。

政策(P)是保障技術經濟安全的手段。促進風險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化解各類風險都需要政策支持。同時,政策本身也會誘發技術經濟安全問題。政策風險主要包括外部的限制性政策和內部的政策缺陷對技術經濟安全帶來的風險。外部的限制性政策主要體現為競爭對手的重大戰略調整、針對性政策措施等帶來的風險。例如,實施技術出口管制、外資安全審查、限制技術應用等政策,可通過對限制性或制裁性政策工具及程度進行風險判斷,包括被競爭對手納入管控實體的數量與類型、管控的級別與強度、管控的技術領域范圍等。包裝設計內部政策的風險主要通過對技術經濟安全的保障程度和風險的響應程度來判斷,包括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新興技術的部署、對突破性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的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加強開放合作、制定技術規范與標準等。

安全(S)是上述 4 個變量共同作用后的最終結果。根據技術、市場、主體、政策 4個關鍵要素產生影響的寬度、長度和深度,綜合判斷技術經濟安全水平大小。其中,寬度是影響的范圍,根據涉及的企業數量、產業領域、經濟損失等判斷;長度是影響的持續時間,根據關鍵要素的權重、與風險的相關性、積累效應等判斷;深度是影響的嚴重程度,根據風險點引起相關指標的變化程度,如引起供應鏈斷裂、成本上升、周期變長等進行判斷。

基于 TMAPS模型的解析,從技術、市場、主體、政策、安全 5個方面構建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框架(表2)。針對不同要素,基于競爭視角從內部的自身發展水平和外部管制與限制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該評估框架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全面評估技術經濟安全風險的分析架構,但具體到技術、企業、產業、國家和區域層面,可根據其關注的重點,在此基礎上選擇針對性指標,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評估方法開展評估工作。

結論和展望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技術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無論是保障技術經濟安全的實際需求,還是作為新興學科的理論探索,都有必要深入開展技術經濟安全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本文基于學科建設視角,圍繞技術經濟安全的關鍵議題、形成和演化機理及評估框架等基礎性問題展開討論,從技術、企業、產業、國家和區域 4個層面界定了技術經濟安全應重點關注的關鍵議題,提出了環境誘發機經典大圖制、要素傳導機制、多重反饋機制和時空演化機制 4個機制構成的技術經濟安全形成及演化機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從技術、市場、主體、政策、安全 5個維度構建技術經濟安全評估的 TMAPS模型,為深入開展技術經濟安全研究,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防范技術經濟安全風險提供了基礎支撐。

然而,作為一個交叉方向,技術經濟安全研究涉及經濟學、國家安全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其理論研究與學科發展尚需深入推進。技術經濟安全屬于國家安全學范疇FRP,如何認識其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研究邊界和基礎理論尚需進一步明確。同時,參展要深入解釋技術經濟安全的發生和演化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和產業領域,分析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及其對技術經濟安全影響的概率、程度、路徑等。要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方法研究,結合具體情境,在 TMAPS框架下,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經濟安全風險的識別、監測、評估和預警,為保障技術經濟安全提供決策支撐。

(作者:程燕林、丁予業、趙丹陽,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代濤,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編審:楊柳春,包裝盒《中國科學院院品牌活動刊》供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