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08靠設計佈置機鈴響 分紅到賬——河南安陽市健全機制夯實農民產業增收基礎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日前,姜芳枝老人在自家客廳里“插花”。

最近兩年,河南全息投影省安陽市安陽縣白璧鎮西裴村的脫貧戶王天文越來越“沉迷手機”——他不玩游戲也不刷短視頻,卻對“叮叮”的手機信息提示音特別敏感。

這天中午,王天文的手機又響了。“看,今天第二筆錢到賬了,29.06元。”只見屏幕上顯示:姓名:王天文,身份:股東,項目:西裴小鎮研學工坊,一旁則是幾個醒目的紅色數字……“冬天是我們研學項目的淡季,去年暑假的時候,手機一天都響個不停!”

從2015年西裴村“脫貧摘帽”開始,幾年間,王天文和村里的老街坊們一起見證人形立牌了村子的變化。“陸續落地17個項目,根據每個項目的投資金額確定每股金額,從1000元至4500元不等,村民優先入股。現在當了股東、每天都能見現錢了。”

“即時到賬”的西裴模式看上去“簡單直白”,卻映射出安陽市一些脫貧地區創新產業模式、探索聯農AR擴增實境帶農機制的長期努力。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李建軍說:“進入過渡期后,經典大圖全市實施的幫扶產業項目共有664個,每個項目平均摸索出3種利益聯結機制,為的就是要讓廣大村民、脫貧戶參與到產業鏈中來,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算好賬:全程分利潤 天天見“現錢”

談起如何聯農帶農、讓村民參與公共事務,西裴村黨支部書記賈海軍有一肚子話要說。

“2018年,縣里撥款50萬FRP元專項資金用來改造污水管網,但工程給誰干、會不會偏袒誰,大家少不了議論。”談及前些年村里的基礎設施改造,賈海軍記憶猶新。

“咱走的是縣里的招投標平臺,村里正常簽合同,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每個環節都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有啥怕的!”王天文曾任村監委會主任,他的一席話給了賈海軍莫大信心。于是,村里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向全體干部、村民詳細介紹項目和資金情況,并根據投票情況公示了決議結果、提交縣里招標。

最后,西裴村的賈文濤“中標”,三個月工期內,賈海軍帶著村里監委會成員三天兩頭泡在工地上,重點監督施工和用料情況,直到污水管網順利建成。

這讓賈海軍意識到,只要讓村民“能互動裝置知情、能管事”,大家就愿意參與到村里的建設中。而對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產業而言,營造共商共議、規范透明的氛圍更是關鍵,只不過這一次,西裴村選擇了“信息化”的道路。

2022年5月,村里的研學工坊項目正式營業,按約定,村集體和承包方對收入“三七分賬”,高峰時村集體一天策展就入賬一萬多元。

但問題很快也出現了。“一開始通過村集體賬戶(微信二維碼)收門票費,然后再給承包方返利。可有承包方就把收款二維碼換成自己的,不僅影響村集FRP體收入,也招致村民非議。”賈海軍說。

為此,村里請來了農道聯眾(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參與項目運營開幕活動,大家決定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全程分益”,并以此鼓勵村民入股。

“二維碼還是原來的,我們請技術人員重新做了后臺。顧客一掃碼付費,系統就按約定的分成比例,把收益打到啟動儀式村集體、村民和承包方各自賬戶上,只要場地佈置項目有收益,村民股東就有現錢到賬!”運營團隊負責人路國慶表示,“吸收村民作為股東也擴大了經營規模。”

這也是王天文成了“手機控”的原因,作為村里第一批入股“吃螃蟹”的人,他入股3000元加入研學項目,僅2023年就實現分紅595元。

如今,漫步于“西裴文化街”上,兩側精美的彩繪再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生活場景;道具製作站在村南頭的茶店河畔,河水潺潺、亭臺樓閣的景象盡收眼底。村里還建起了175個果蔬大棚,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多萬元。

據了解,目前西裴村已有17個產業項目實現了“村開幕活動民入股、即時分紅”的經營模式,101戶村民入股參與,占全村農戶的63%,累計吸收村民股金82.3萬多元。一些村民投了多個項目,每天只需通過手機軟件就能查看當天入賬情況,分紅滿100元即可“提現”。

用好地:棚上發電 棚下種菇

記者從安陽市鄉村振興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各類幫扶產業已覆蓋帶動3.3萬戶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年戶均收益5000元左右,全市銜接資金19.3億元的58.24%用于產業發展。

日前,當記者來到內黃縣六村鄉破車口村的光伏發電站內,連片的太陽能發電板一眼望不到頭。但掀開厚厚的棉被、走進發電設備下方的“光伏大棚”時,頓生別有洞展場設計天之感:一簇簇既像靈芝、又似蘑菇的食用菌競相綻放,長勢喜人,邊緣彎曲起伏;一些村民正從事著采摘、澆水等工作。

“這些就是靈芝菇!差不多長了21天,每個約有2.5公斤大圖輸出重。一般靈芝菇的生長周期為45天,重量可達到5公斤,里面的礦物質、氨基酸多了去了……”

提起眼前的朵朵“精靈”,破車口村黨支部書記王紅林如數家珍。據了解,2014年,村里通過奇藝果影像招商引資和自籌資金的方式,建成總占地970畝的光伏發電產業園。即使項目已產生經濟效益,但王紅林仍對太陽能板下的201個閑置“光伏大棚”念念不忘。

“村‘兩委’和光伏大型公仔公司商議,以15萬元租金把這些大棚租下來,再為村里創造效益。”王紅林說。2016年,村里和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展開合作,對野生平蓋靈芝、南太行野生大杯傘等野生菌開開幕活動始馴化培養、遠緣記者會嫁接,進行仿野生種植,歷經4年20多次試種,終于成功把靈芝菇種奇藝果影像了出來。

“最后那次試種了半畝,我搬個小板凳在棚里一坐就FRP是一天,連看了半個月,直到菇子一股股長出來。”

2021年,內黃縣將破車口村的靈芝菇作為重點幫扶產業規模化推進,項目以全鄉15個村集體申報,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472.18萬元。如今,通過“公司AR擴增實境+村集體+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這里的靈芝菇種植規模已從最初十幾個大棚增至60多個,每個棚占地一畝,一年可種3茬,一個棚全年的產量大約2.4萬斤。

“埋頭采菇”的50歲脫貧戶王愛霞就是破車口村人,“自從家門口有了靈芝菇種植基地,俺是再人形立牌也不愿意外出打工了。農忙的時候進棚采菇、切菇,農閑的時候進廠加工、篩選靈芝菇,反正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沒問題!”

王紅林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內30%的靈芝菇用于鮮菇銷售,剩下的70%用于加工靈芝菇醬和靈芝菇干品等,年產值約兩千萬元,為15個村集體每村每年增加6萬包裝設計余元收入,同時150余名周邊村民在此就業,其中20位是脫貧戶,大型公仔每人每年可增加務工收入3萬余元。

用好人:村口建了廠 隨時能“上崗”

李建軍說:“近年來,全市在幫扶產業廣告設計的模式上不斷創新,在聯農帶農機制上深入探索,就是要為鄉村振興引入產業活水,為脫貧群眾創造就業創業機展場設計會、增加拓展收入渠道。如今,全市38181名脫貧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年平均收益2.1萬多元。”

滑縣曾是安陽市唯一的國家級貧困縣。近些年,縣里招商引資引入大型服裝加工企業“金泰服裝”,探索“總部+衛星工廠”的經營模式。

安陽市鄉村振興局互動裝置副局長王書平介紹:“所謂‘衛星工廠’,就是縣政府協調提供土地,公司按統一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在人口密集的村莊里建設微型車間,脫貧村優先,為周邊留守、困難、脫貧群體搭建持續穩定的就業平臺。”

據了解,每個“衛星工廠”投資200多萬元,占地2.5畝左右,容納100個就業崗位。去年僅金泰公司就為職工發放薪酬近1億展覽策劃元,平均月薪35包裝盒00元。日前全縣各類衛星工廠達到88個。

來到安陽縣白璧鎮后白璧村72歲脫貧戶姜芳枝老人家時大型公仔,堂屋正中的桌子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鮮花,墻角幾個麻袋里也盡是亟待組裝的塑料花枝、花瓣,本來樸素的農家小院多了幾分鮮亮的色調。

即使來了客人,身著紅色棉襖的姜芳枝也沒舍得放下手里的活。

“這三年俺就沒下過地(干活),腿腳不中嘍,跟村里的巧媳婦們學了插花,這不,一個《穆桂英掛帥》沒聽完就做了一堆了。”

只見姜芳枝把“花朵”一個個插進孔道里,一支“郁金香”就做成了。“不同的花價格不一樣,價格在每枝0.2元-0.5元,我一天能做100多支,掙50多塊錢嘞!”

就當姜芳枝在家忙碌的同時,公司負責人張艷英也在后白璧村的插花基地忙個不停,她一邊組織工人們捆扎、打包、裝貨,一邊不斷有附近的村民將插好的“鮮花”送過來。

“插花制作簡便易學、不限制時間,手快的一天可以收入60-70元,手慢的一天也能掙20元左右,家庭困難的還上門配送原材料和成品回收。現在發展到2200多人了,附近永和鎮、崔家橋鎮、瓦店鄉,再到湯陰、內黃等周邊縣(區)都有俺們舞臺背板的人!”張艷英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