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08靠設計低產田土地資源和草牧業發展潛力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表現在農業領域,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緊緊圍繞市場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改變和對營養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肉、蛋、奶在膳食結構中的比例不斷增加。1985—2017年,我國居民年人均口糧從233.8kg降至130.1kg,口糧消費總量在糧食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從71.9%大幅下降至27.3%;與此同時,居民對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的年消費量從人均15.2kg增加至57玖陽視覺.7kg,翻了3.8倍,加上我國人口增長的因素,居民對肉、蛋、奶消費總量的需求急劇增加。而在居民對肉類的消費結互動裝置構中,耗糧型的豬肉類消費比例從83%下降至62%,而牛羊肉等草食家畜產品的消費比例則從7.8%增加至9.9%。

我國農業過去一直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盡管畜牧業發展有所提升,但傳統作物生產仍占絕對主導地位,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例不到 30%。因此,草食家畜產品的需求增加導致國內供給不足問題凸顯。近幾年,我國牛羊肉、液態奶和奶粉等畜產品的進口量逐年攀升,居高不下;與此同時,苜蓿、燕麥、大豆等飼草料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中美經VR虛擬實境貿摩擦及其帶來的世界性貿易爭端極大地增加了我國從國際市場尋求進口飼草料和乳肉產品的不確定性。自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草牧業”以來,中央及多個部委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原農業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做好糧改飼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財金函〔2015〕39 號);原農業部出臺《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農農發〔2015〕4 號),要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原農業部印發《關于促進草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農辦牧〔2016〕22 號),并在河北等 12 個省份的 37 個縣(團、場)組織開展草牧業發展試驗試點。各項政策的制定AR擴增實境和出臺,表明我國農業結構調整中越來越重視“草”的作用,草牧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我國牛羊產品需求量不斷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對營養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由于牛羊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且富含許多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重要的礦物質,牛羊肉在居民膳食結構中的比例不斷增加。1980—2018 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從 1205 萬噸/年增加至 8517 萬噸/年,增加了 7.1 倍;牛羊肉的總產量從 71.4 萬噸/年增加至 1 119 萬噸/年,增加了15.7 倍,增速遠高于肉類總產量的增速。同時,舞臺背板牛奶的產量也迅速增加,2018 年牛奶產量是 1980 年的 28 倍(圖 1)。肉類總產量中,豬肉產量的占比從 94% 下降至 63.4%,牛羊肉產量的占比從 6% 增加至 13%。盡管如此,牛羊肉的產量仍然無法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近 10 年,我國進口牛羊肉和液態奶的數量持續增加(圖 2):2018 年進口牛羊肉 135.8 萬噸,是 2009 年進口量的 17 倍;進口液態奶 70 萬噸,是 2009 年的 58 倍。

 

參照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牛羊肉消費發展規律,我國牛羊肉未來消費需求潛力巨大。預計到 2030 年,我國牛羊肉的消費量將達到 1987 萬噸。按照當前國內的牛羊養殖生產水平,未來牛羊肉自我供給的缺口將進一步加大。據測算,當前我國種植業與草牧業的產值比約為 2∶1;預計到 2030 年,我國以糧棉油生產為主的種植業和以畜產品生產為主的草牧業的產值比將經典大圖達到 1∶1;到 2050 年,草牧業的產值將超過種植業的產值。由此可見,草牧業未來廣告設計的發展潛力巨大。

牛、羊等畜產品產量的增加勢必帶動牛羊養殖數量的快速增加。截至 2018 年,我國牛、羊年底存欄數總計為 7.5 億羊單位。牛、羊都是以吃草為主的草食家畜,按照每個羊單位每天需要消耗 1.8 kg 干草計算,相當于我國每年需要干草 5 億噸;而我國天然草地每年的干草產量約為 3 億噸,飼草缺口巨大。隨著牛、羊等草食家畜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我國的飼草料缺口勢必進一步加劇。因此,如何通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大人工種草面積以彌補養殖飼草料缺口,是我國草牧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我國中低產田土地資源和草牧業發展潛力

我國擁有耕地 18 億畝,糧食大圖輸出總產量連年增加,2018 年糧食總產量達到 6.5 億噸。然而,隨著居民膳食結構的改變,口糧消費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逐漸減少,而飼料糧消耗占比則逐年增加。據統計,我國生產飼料用原糧已達到了糧食總產量的 50%,也就是 3 億多噸/年。可以說,我國糧食VR虛擬實境安全已經變成了飼料糧安全。然而,由于作物籽粒不到作物地上生物量的 1/2[5],用糧食作為飼料,等于浪費了至少 1/2 的作物地上生物量,相當于浪費了生產秸稈部分所消耗的水土資源、化肥和農藥等;而且,部分無法利用的秸稈只能焚燒,進而帶來二次環境污染。種植牧草則是以收獲莖葉等營養體為目的,可以實現全株生物量的利用。

我國農區有著悠久的畜牧養殖歷史,但與草原牧區以放牧養殖草食家畜為主不同,農區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注重耕畜、豬和家禽的養殖。因此,歷史上我國農區牛羊飼養一直是副業,從未真正形成產業以提供優質的動物性蛋白食物。傳統的養殖缺乏科學指導,多以粗放型養殖模式為主,牛羊飼養大多利用營養比較低的農作物秸稈。例如,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其重要原因就是奶牛飼料中蛋白含量不足,導致產出的牛奶蛋白質含量不達標。如何通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保障農區優質飼草料的充足供應,發展草牧業“種養加”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是舞臺背板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據原農業部《關于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統計,我國超七成耕地質量屬于中低產田,面積達 13.28 億畝,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 72.7%(表 1)。由于傳統農業作物種植以收獲籽粒為目的,農作物必須完成整個生育期,籽粒產量會在氣候上受到地域、季節等因素的較大制約。因此,中低產田發展農作物普遍面臨產量低且不穩、生產效益較差的問題。總體來說,中低產田每年的糧食單產僅為高產田的 40%—60%。牧草種植則是以收獲莖葉等營養體為目的,對生長期內氣候和土地資源的時間匹配性要求相對不嚴,能更充分地利用氣候、土地和生物資源,使單位面積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

自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草牧業”以來,我國加大了人工種草的面積。2017 年全國年末保留人工種草面積為 1.8 億畝;種植面積前 10 位的牧草包括紫花苜蓿、青貯玉米、多年生黑麥草、批堿草、燕麥等,合計 1.42 億畝,占我國人工種草面積的 78.7%。其中,紫花苜蓿、青貯玉米、多年生黑麥草和檸條的種植面積都在 1 000 萬畝以上(圖 3)。由于我國北方和南方氣候、地形、土壤等條件不同,我國人工牧草種植在北方農區以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燕麥等為主,南方地區以種植多年生黑麥草和多花黑麥草為主。

我國中低產田中,7.46 億畝分布在東北、內蒙古、黃淮海、黃土高原等北方地區,5.82 億畝分布在長江中下游、西南區、華南區等南方地區。假設采取草-田輪作制度,并設置 3 種輪作梯度,包括 6 年輪作制(即種植 5 年作物輪作 1 年牧草)、5 年輪作制(即種植 4 年作物輪作 1 年牧草)和 4 年輪作制(即種植 3 年作物輪作 1 年牧草),即分別相當于每年 17%、20% 和 25% 的中低產田用于發參展展人工牧草。按照我國道具製作中低產田種植糧食平均產量為 2道具製作50 kg/畝計算,則相當于每年減少糧食產量約 0.55 億—0.83 億噸。根據我國北方農區主要種植牧草的種類和種植面積的比例,北方地區按照紫花苜蓿∶青貯玉米∶燕麥=5∶4∶1的種植面積進行計算,南方按照種植多花黑麥草進行計算,牧草單產參考全國的平均產量;根據 3 種輪作制度的預測,每年可生產牧草干物質分別是 2.25 億噸、2.模型7 億噸和 3.37 億噸(表 2);按照 3 kg 牧草替代 1 kg 飼料糧計算,并扣除輪作減少的糧食產量,每年凈增加牧草干物質為 0.59 億—0.88 億噸。

假設牧草干物質對羊肉的轉化率是 1品牌活動0∶1,對牛肉的轉化率是 15∶1,按照當前我國牛、羊肉產量的比例約為 6∶4 計算,在上述 3 種輪作制度下,在中低產田發展人工牧草種植,產出的牧草相當于每年可生產牛羊肉 1 798 萬噸(6 年輪作制)、2 158 萬噸(5 年輪作制)、2 698 萬噸(4 年輪作制),分別是 2018 年牛羊肉總產量的 1.6 倍、1.9 倍和 2.4 倍。因此,在中低產田實施草-田輪作制度,通過發展草牧業,可以顯著提高我國牛羊肉的自我供給能力。

 我國中低產田發展牧草種植的生態作用

我國中低產田在全國耕地中占比超七成,因此對中低產田進行改良和修復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中低產田改良一般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其中種植牧草改良中低產田是有效的生物措施之一。牧草具有很強的固土、涵養水分、培肥地力的功能,中低產田開展草-田輪作,特別是發展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對維護生態系統健康、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改良鹽堿地。種植牧草后,土壤總鹽含量比傳統種植作物的全息投影耕地顯著降低。例如,種植苜蓿2年后,0—20 cm 耕層內含鹽量由 0.22%—0.24% 下降到 0.05%—0.06%;種植 6 年苜蓿的鹽堿地,在 0—60 cm 的耕層中,苜蓿地的全鹽含量比對照下降了 29.8%;種植田菁、蘇丹草、苜蓿、堿蓬半年后,0—80 cm 土層的土壤脫鹽率達到 26%—35%。

提高土壤肥力。種植 6 年苜蓿的鹽堿地,在 0—60 cm 的耕作層中,土壤有機質含量比對照提高了 4.5%,土壤速效氮比對照增加 10.7%;種植 4 年的苜蓿地,0—10 cm 土層中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均比傳統耕地高,有機質、全氮、全磷分別提高 47.7%、20.9%、23.7%。

提高土地生產力。種植苜蓿 5 年后輪作小麥,平均畝產比對照提高 67% 到 1 倍以上;此外,苜蓿后茬輪展場設計作棉花可增產 62%,輪作谷子增產87%,輪作玉米增產 7.4%。種植紫云英或黑麥草后輪作水稻,比水稻連作增產 6.8%—9.2%。

改良土壤物理性質。4 年未翻耕的苜蓿地,0—60 cm 土壤容重下降 7.5%—7.9%,低于傳統耕地,而土壤孔隙度提高 8.8%—9.3%,高于傳統耕地;種植魯梅克斯草 3—4 年后,耕作層土壤容重降低0.14—0.21 g/cm3,總孔隙度增加 1.89%—7.93%。土壤水分的滲透性和通氣狀況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

減少病蟲害。耕地連作易導致土壤病蟲害,而草-田輪作則能使寄主植物種類單一及遷移能力差的病蟲大量死亡,有效控制傳染性作物疾病,減少農藥的使用。例如,在我國西藏農區,采用作物和箭筈豌豆輪作后,蠐螬和地老虎比麥類連作田分別下降 12.6% 和 18%,麥蚜和甘藍夜蛾比同類作物連作田分別減少  79.1% 和  73.6%。

通過開展草-田輪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改良中低產田的作用,實現了生產和生態效益的雙提升。以中低產田種植苜蓿為例,河北黃驊鹽堿地、河南鄭州黃河灘地、甘肅定西等地均有不少成功案例;在四川洪雅、山西朔州、云南尋甸,通過中低產田種草養畜,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

 黃河三角洲發展草牧業的潛力分析

鹽堿土是我國最主要的中低產土壤類型之一,其生產力水平與其質量狀況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鹽堿地的改良利用,尤其是利用生物措施,通過草-田輪作、種植耐鹽堿的牧草等,在國外已有成功的經驗,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例如:美國種植狗經典大圖牙根、草木樨、三葉草等混播草地;阿根廷種植羊茅、高冰草等;澳大利亞利用地沈浸式體驗膚屬、水牛草等改良鹽堿土等。國內利用種植人工牧草改良鹽堿土在山東、寧夏、新疆等地也均有許多實踐案例。我國是世界上鹽堿土較多的國家之一,特別是沿海地區,土地鹽堿化、鹽漬化形大圖輸出勢十分嚴峻。其中,黃河三角洲地區有鹽堿地 600 多萬畝,且該區地下水位高,土壤比較貧瘠,種植糧食作物的產量低。

山東省是我國的養殖大省,2018 年牛羊肉總產量為 113.2 萬噸,占全國牛羊肉總產量的 10%,排在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而人工種草的面積,山東省為 228.4 萬畝,僅占全國人工種草面積的 1%。山東省人工牧草種植面積和牛羊養殖規模的錯位,勢必導致養殖所需飼草料嚴重不足。因此,利用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鹽堿地發展人工種草,不僅可以改良鹽堿地,也將為山東省牛羊養殖提供飼草保障。

目前,山東省人工種草的種類主要是青貯玉米和紫花苜蓿,合計占當地人工種草面積的 96.5%,其他零星種植的包括小黑麥、燕麥、青飼高粱和木本蛋白飼料等。參考目前青貯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按照青貯參展玉米∶紫花苜蓿=9∶1的比例計算,鹽堿地的牧草單產按照山東省平均單產的 80% 計算,也即青貯玉米單場地佈置產為 850 kg/畝,紫花苜蓿單產為 334 kg/畝。假設將黃河三角洲鹽堿地 50% 用于發展人工種草,每年可活動佈置生產干草 240 萬噸,折合成羊單位為 363 萬個羊單位;假設將 30% 鹽堿地用于發展人工牧草,則相當于每年可生產干草 144 萬噸,折合 218 萬個羊單位。黃河三角洲兩大重點城市——東營市和濱州市 2018 年肉羊存欄數合計 121.9 萬只。如攤位設計果黃河三角洲 50% 鹽堿地用于人工牧草種植,折合羊單位相當于現有東營市和濱州市肉羊存欄數的 3 倍;如果 30% 用于人工牧草種植,則相當于現有存欄數的 1.8 倍。

 我國中低產田發展草牧業的建議

我國草牧業包裝盒發展的基礎薄弱,在我國中低產田尤其是鹽堿地發展草牧業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本文建議FRP目前宜加強以下 3 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耐鹽堿的牧草品種選育。我國鹽生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可作為飼料用的鹽生植物種類很多 [23展覽策劃],但是開發利用不足。1978—2018 年,我國的國審牧草品種共 559 個,而其中適宜在鹽堿地種植的牧草品種卻不到 20 個。過去牧草品種選育多停留在基于經驗、表型或生物檢測技術的基礎上,缺乏系統布局。目前,分子模塊育種已經成功應用到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中。借鑒作物分子模塊育種的方法,建立牧草高通量分展覽策劃子選育技術,可加快牧草選育進度,實現牧草跨代馴化選育。

探索建立科學的草-田輪作體系。在不同地區開展的實驗證明,鹽堿地種植牧草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分、培肥地力的功能,開展草-田輪作對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議在鹽堿地開展系統的草-田輪作體系的科學試驗,設計不同的牧草、作物品種組合及不同年限的輪作周期,從而探索出適宜當地種植的牧草品種和優化的草-田輪作模式,奇藝果影像推動草-田輪作形成規范化和制度化。

構建科技支撐的鹽堿地草牧業全產業鏈模式。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測算,統籌規劃其牲畜養殖規模和牧草種植面積,對種養結構及其空間布局進行優化FRP,集成優良的耐鹽堿品種、合理的草-田輪作體系、適宜不同牧草加記者會工的微生物菌劑、家畜全生命周期日糧配方等技術,建立“糧-草-畜”為一體的草牧業全產業鏈,推動鹽堿地改良和生態環境改善,實現鹽堿地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

總之,在我國牛羊肉消費量快速增加,糧食產量的 50% 用作飼料糧的背景下,加快發展草牧業已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調整鹽堿地等中低產田的種植結構,加大人工牧草種植的面積,利用牧草代替部分飼料糧來發展畜牧養殖,將為我國包含動物蛋白食品在內的“大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作者:高樹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竑晟、段瑞,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景海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生態草牧業工程實驗室;方精云,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