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改如何調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圖為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和改革面臨著哪些突出矛盾和重點突破呢?就此我們特別采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

記者:宋主任您好!在今年提出的中央一號文件當中,你能簡單說下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總體部署要求是什么?具體應該怎么改、怎么調?

宋洪遠:今年的一號文件,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總體的部署和要求,這個部署和要求可以用十一句話四個要點來概括: 第一個要點,就是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基礎和前提,一個基礎和前提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另外一個是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來推進結構性改革。

第二個要點就是提到三個基本要求,三個基本要求文件中用三個“以”來概括,就是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

第三個要點就是提出了三點目標任務廣告設計。第一個目標是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AR擴增實境系、經營體系,簡稱“優化三個體系”;第二個目標是提出要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簡單說就是“提高三個率”;第三個目標是要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主要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注重量的追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人形立牌續、更加注重質的要求轉變,簡單說就是要“促進兩個轉變”。

第四個要點,就是提出推進結構性改革要守住三個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社會不出問題。對這三句話,我對前兩句話做個強調。第一句話,我們這里強調的是糧食的生產能力,不是產量;第二展覽策劃個強調的是農民收入的增長勢頭,不是水平。這樣從文件的部署可以看出,廣告設計我們對整個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強調了四個基本要求,就是兩個基礎前提、三個基本要求、三個目標任務和三條基本底線。

怎么改、怎么調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條主線,圍繞這個主線,我們的重VR虛擬實境點和任務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調”,一個是“改”。

“調”有三個任務:一個是調結構,主要是調整產品結構、生產機構、產業機構、經營結構和區域結構。第二個是轉方式,主要是要促進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綠色生產,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第三個調,是要促融合,促進農村的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主要是通過延展產業鏈、擴充價值鏈,發展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

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促融合這三個方經典大圖式的調,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這里要說明的提質有兩個方展場設計面的含義:一個是農產品質量要提高,一個是農業的供給質量要提高。“效”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生產效率要增強,另一個是農業的綜合效益要增強。這是“調”一個大方面的任務。

另一個大方面是“改”,也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科技創新,主要是通過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來驅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二個是政策的調整,就是政策完善。比如說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收儲制度、貿易政策,通過這個來激活市場。在比方說,我們的補貼政策也要調整,通過重點補主產區、規模經營、農民收入和綠色生態,來提高我們的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效益。再比方說,要通過政策調整來補短板,如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這些都是政策調整。

“改”第三個方面,是體制改革,提了幾個方面:如農村的財政投入機模型制,我們要整合,要通過完善財政投入機制,來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再比方說農村的金融要改革,主要是金融機構強化“三農”的義務和責任,擴大農民的抵押擔保物的范圍,發展農業保險來支持策展農業的發展。比方說農村的產權制度要改革,這個產權制度既包括資源性資產也包括非資源性資產。場地佈置資源性資產,比方說土地制度要改革,包括農地、基建地、宅基地,征地制度都要改革。另一方面,就是改革集體的資金、資源、資產這三“資”,特別是經營性資產要進行改革,主要是活化要模型素、喚醒沉睡的基本。體制改革還有內容,比方說,這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的保障機制。比方說,我們提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這里要單列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比方我們還提出,對宅基地整理、村莊整治,節約的建設用地用于支持發場地佈置展休閑、旅游、康養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我們把規模經營活動佈置主體的烘干、曬場、機具庫棚和有機肥料堆置這些場所和設施用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還有我們提出發展能量物流、儲運和采摘設施用地,要進行支持。還有其他方面的參展改革,比方說供銷社改革、林區林場改革、農墾改革,水資源改革,村民自治完善問題等,這都是體制改大型公仔人形立牌革。所以“改”主要是體制改革、政策調整和科技創新。這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新改革的重點。

記者:去年10月提出“三權分置”,為什么要提出“三權分置”,具體怎么分置?

宋洪遠:去年10月份,中辦、國辦發了一個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意見。這時候提出“三權分置”,可以說是農民的期盼,又是中央的要求。從農民的期盼來看,改革之初,實行了家庭聯廠承包責任制,是把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分為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經營權給農戶,這就實現了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的第一次分離,實際上奇藝果影像是兩權分離。隨著改革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的規模經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規模經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情況,有的農戶承包的土地還在繼續經營,承包經營權合一。到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農戶承包的土地不經營,扭轉土地經營權讓別人經營,這樣就出現了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通互動裝置過這兩次分離,到現在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實際上是有三個權益,一個是所有權、一個是承包權、一個是經營權。所以現在“三權分置”是適應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這個背景下,中央提出在土地制度安排和設計上實行“三權分置”。

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個方面是落實了所有權、穩定了承包權、放活了經營權,有利于更好的保護這三個權利,實現三權的同等保護。

第二個方面,三權明確以后,有利于我們提高土地的資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有利于推進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是說,從改革的角度講,有利于明晰土地產權關系;從發展的角度講,有利于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權分置”核心是要正確處理好土地與農民的關系。如何處理?就是要科學界定“三權”的內涵,明確“三權”的邊界,規開幕活動范“三權”的關系。這次改革,基本的考慮就是“一個主線、三個要求”。一個主線就是要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三個要求就是把“三權”的內涵界定清楚、把“三權”的邊界界定清楚,把“三權”的關系明確。這樣,就能夠逐步建立起一個歸屬清晰、權能完善、扭轉順暢和嚴格保護的土地產權制度。

具體的說,這三個權利我們是這樣明確的。所有權是集體的,土地所有權人對集體土地沈浸式體驗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權力,就是整個土地的完整的權力都有了。具體講,比方說土地集體所有權人,可以對承包地的發包、調整策展、監督、收回,這些都是他的權能。第二個權就是承包權,土地承包權人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沒有處分的權利。我們明道具製作確,只有農村集體組織的成員,才有處理土地的權利。同時我們對承包權人承包的土地,又賦予使用、扭轉、抵押、擔保、退出這樣一些權能,這樣又對承包權進行了邊界的界定。經沈浸式體驗營權主要指的土地經營權人對經營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耕作并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利。我們很明確,經營權的經營主VR虛擬實境體,有權使用扭轉的土地,而且在土地上從事經營獲得收益。再比方說,承包權人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改良土壤、提升地利、建設農業生產輔助配套設施等,都是他的權利攤位設計。再比如說,在承包經營期間,地被征用了,有權提出地上附著物及相關投入要補償。所以,對經營權也進行了一些權能的邊界界定。“三權”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平等保護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

記者:您認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面臨哪些突出問題?各級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改革措施和政策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宋洪遠:這次就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回鄉、返鄉創業、創新的問題,一號文件也專大型公仔門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其實這個事情去年就發了文件,一號文件是進一步強調推進農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如何推進農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要關注三個事情。

一個平面設計是誰來創業、誰來創新?所以這次我們明確提出,由農互動裝置民工、大學生、企業主、科技人員、甚至留學歸國人員、復原退伍軍人,他們都是回鄉、返鄉的主體,我們支持雙創,就是支持他們的雙創,主體更清楚了。

第二個他們要創業創新,有什么政策呢?如何扶持?這次很明確要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甚至社會保障,通過落實這些具體政策來促進農村的雙創。

第三個,主體有了,政策有了,在哪里創?需要一個平臺。這次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建立返鄉創業園、產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這樣就有了舞臺了舞臺背板。所以文件這三條明確以后,我們就知道怎么樣推進農村雙創了。

(主持展覽策劃人:劉芳奇;編輯:王虔;攝像:唐偉強;剪輯:楊若曦、黃國賓;本期策劃:王振紅、楊睿;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制作)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