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的大三農_中國08靠設計包裝網

作者:

分類:

江城又見江豚歸。進入11月,在湖北省武漢市,人們欣喜發現,成群江豚逐浪嬉戲,重現“微笑”。

江豚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2020年7月,武漢開啟全面禁漁,如今,長江武漢段出現20年來最優水質。這離不開禁捕與保護的聯動,武漢一方面加強“水、陸、岸、天”一體化監管,一方面成立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打造“數字江豚”項目,“數字江豚”化身江城新名片,“游進”《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

江豚,是武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大江大湖大武漢,大城大鄉大三農。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相匯,塑造了武漢獨特的城鄉格局,賦予其別具一格的三農稟賦。進入新活動佈置時代,武漢立足全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依托江湖資源,以大城市帶動大鄉村,以大市場帶動大產業,努力走出一條都市近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子。

超大城市應有怎樣的三農觀?

“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武漢市常住VR虛擬實境人口1476萬。大武漢,“大”在地理空間,“大”在人口體量。

這樣一座超大城市,三農應有怎樣的分量?

“武漢雖然是超大城市,但70%以上的國土面積在鄉村,210多萬常住人口在農村,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武漢整體的現代化。”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指出,武漢是糧食主銷區,蔬菜等農副產品保供也存在壓力,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要樹立底線思維,確保“米袋子”“菜籃子”安全。

這樣的重農觀,給武漢帶來了什么?

初冬時節,武漢市場上蔬菜、魚類琳瑯滿目,其中不少產自本地廣告設計。目前,武漢蔬菜和淡水產品自給率分別達到139%和110%。這兩個“超100%自給”的實現,離不開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從武漢市區驅車約一小時,來到東西湖區東山農場五一大隊,只見武漢匯春名優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設施大棚里,小白菜綠油油長勢正旺。合作社負責人付祖平告訴記者,作為武漢“菜籃子”生產企業之一,合作社自有基地1000畝,又帶動周邊5000畝蔬菜種植,不僅滿足了地產綠葉菜的消費需求,在疫情封控和極端天氣來襲時,也發揮了保障蔬菜供應“不斷檔”的重要作用。

東西湖區委副人形立牌書記、區長周明介紹,東AR擴增實境西湖區圍墾建區60多年以來,從荒湖到良田、從國營農場到開發區,是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之一,也是武漢市重要的蔬菜產地,被稱為武漢市民的“菜籃子”。

而在新洲區潘塘街道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雖然糧食已收完,模型但踩上去松軟厚實的土地,還是能讓人參展感受到農業產能底氣。“這里過去是有名的‘旱包子’,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后,盡管2022年遇到干旱,水稻還實現畝增產100公斤以上。”潘塘街道負責人陳國峰介紹,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這片項目區新增農產品產能53.17萬公斤,年新增產值198.57萬元,下一步還將與北大荒農服集團合作,通過提高科技含量,讓水稻產量再上臺階。

城市規模越大,越要守牢農產品供應這一AR擴增實境安全底線,千萬人口的“米袋子”“菜籃子”決不能有閃失。武漢市保持糧食產量18億斤以上,2022年超額完成糧食生產年度任務,實現面積、單產、總產齊增;市財政投入資金2.86億元,保持周年在園蔬菜68萬畝以上、規模豬場2大型公仔06家以上、設施漁業規模40萬立方米以上。

大武漢離不開大三農,大武漢需要怎樣的大三農?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程用文認為,要在有限地理空間內,加快提升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挖掘鄉村文化底層力量,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

武漢櫻花,全國聞名,其實這里的鄉村花海更為多彩。黃、粉、紫、橙、玫紅,江夏區法泗街道八塘村的五彩油菜,每年都吸引萬余名游客前來打卡。“江夏不啟動儀式光有油菜花,還有一年四季的各色賞花游。有句話叫‘武漢那么大,周末去江品牌活動夏’,距市區一兩個小時車程的江夏區,已經成為武漢人都市休閑的后花園。”江夏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柳長勝介紹。

生活好了,城市居民更看重綠色、更向往鄉愁,百花齊放的鄉村,更能體現城市“標配”以外的獨特魅力。“今后武漢市民不僅爬黃鶴樓、走城里的綠道,還會更愿意去鄉村旅游、走農家的田埂。”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玉珍自豪地說。

超大城市應有怎樣的重農觀、強農經?對武漢來說,舞臺背板三農不只是責任、是底線,還是城市發展的新優勢和新空間;“重中之重”不只是戰略原則,更是工作實招。圍繞鄉村振興重難點問題,武漢市委牽頭開展系列專題調研,組織開展三農工作拉練,每季度聚焦一個主題開一次現場會。2022年,武漢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平面設計增長25%,居副省攤位設計級城市第一位。

大三農,“大”在哪里?

從經濟體量看,武漢農業只占全市經濟總量的2.5%,從比重包裝盒上看并不高。大武漢的大三農,究竟“大”在哪里?

把眼光放遠一些,答案或許更清晰。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武漢所在的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和經濟腹地,農業人口多,農村面積廣。作為中部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城市,武漢也是科教大市、創新型城市,全市有高校92所、科研院所101家、在校大學生130多萬人,有著雄厚的科創實力。

立足中部、面向全國,武漢三農之“大”,不在于本身的數量和規模,而在于引領作用之大、創新成效之大。

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世界第一支試管藕、全國第一個雙低油菜品種……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擁有多項“硬核”成果,是華中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農創中心,集聚12位農業院士、16個國字號實驗室、800余家農業科技企業。

“創新能力之強不只在科研,更在于轉化。”中心負責人陳春明介紹,在這里,院士團隊直接參與到企業實體中,育繁推實現“無縫對接”。由此催生的一批龍頭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科前生物的豬用生物制品銷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一,新華揚的飼料酶品牌活動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全亞洲第一,2022年,農創中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640億元。

當然,科研人員參與企業創辦,關鍵不在于經濟效益,更在于把創新成果直接推向產業,送到千家萬戶的田間地頭。

深綠色菜葉邊緣卷曲,葉片皺皺巴巴。“這是我們企業自主選育的蔬菜品種皺葉菜,互動裝置維生素C的含量是獼猴桃的2.5倍。”武漢亞非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賀亞菲介紹。這家位于武漢市漢南種業小鎮的種企,規模雖不大,卻是典型的“小而美”,自主選育的皺葉菜和西蘭苔兩個當家品種,畝均效益都突破了9000元,不僅在長江流域推廣,還在全國多個省份建成示范推廣基地30余個。

“漢南區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從2023年到2025年,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萬元支持種業小鎮發展。”武漢市委常委、漢南區委書記劉子清介紹,漢南種業小鎮已引進11家種子企業,與浙江大學、華中農大等高校建設5個合作基地,取得各類專利30余項。

位于江夏區的湖北金林原種畜牧有限公司,其“漢字號”品種也正走出湖北。公司年出欄優質種豬10萬頭,連續多年在湖北種豬拍賣會中獲得冠軍。如今,公司又在西藏林芝投資建成廠區。“藏香豬品種好,但體型不易長大,生長速度也慢。我們希望通過品種改良,打造面向市場的藏香豬產品品牌,預計年底前可以投產。”博士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的生產總監樊杰告訴記者。

“古武漢源頭,新武漢縮影。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夏,如今區內有24所高校,全區人口平均年齡僅有34歲。”江夏區委副書記、區長舒貴傳說,不只是這一家企業,江夏區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已成功入圍全國創新百強區,今年全區GDP有望超過1200億元記者會

武漢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限于武漢本身。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以此為依托,武漢市農科院的水生蔬菜育種全國領先。武漢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前信介紹:“我們選育的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全國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近十年累計推廣面積4500萬畝以上,取得社會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

除了水生蔬菜品種,湖北省種子集團等60余家種企組成的種業聯盟,優質品種每年省內外種植5000多萬畝;武漢市2022年農作物種子出口達3780噸,創匯1540萬美元。

武漢,已成為全國種業規模與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成為中部糧食主產區的創新引擎。

營銷大武漢,要營銷什么?

洪山菜薹“紫干亭亭、黃花燦燦”,蔡甸蓮藕“白若玲瓏玉、絲縷皆故鄉”,汪集雞湯“味鮮、肉細、香醇”……12月7日,“江城百臻”農產品北京推介會上,江城美食“組團”亮相,與多家北京餐飲企業簽約合作。

大武漢,大交通,近代以來,武漢就有“貨到漢口活”的美譽。如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武鄂黃黃都市圈等多項戰略疊加,“漢口活”的格局更為廣闊。各自為戰、“提籃小賣”的營銷方式,已不適用于今天的大武漢。

2022年,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正式發布,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武漢農業集團運營管理。

武漢農業集團董事長李濤介紹,一年多來,不僅編制完成“江城百臻”品牌戰略規劃、運營指南、形象手冊,還全面宣傳品牌目錄內產品,2023年銷量同比增加12.3億元,其中汪集雞湯、洪山菜薹、漢南甜玉米銷量整體提升20%。

一盒鹵鴨脖里有多少學問?周黑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讓人大開眼界。原料上,鴨骨大小、鴨肉厚度都有數量指標,花椒專門從甘肅、四川等地選購,要找含油量高、香味濃的;加工上,鹵制師傅經過考級測試才能上崗,機械化的雙螺旋冷卻隧道代替傳統攤涼,15分鐘就能讓滾燙的鹵味冷卻;包裝上,多頭秤每分鐘包裝稱重64盒,3層蓋膜和11層底膜組成的氣調包裝,密封性強又易撕開。

“復雜的后臺,簡單的前臺。”對周黑鴨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公司董事長助理周坤這樣總結。從路邊攤到上市公司,周黑鴨目前在全國建有5間工廠,可實現全國80%的門店24小時到貨,一天的配送物流距離就能繞赤道一周。

周黑鴨正是“江城百臻”品牌目錄中的一員。目前,“江城品牌活動百臻”品牌目錄已納入81家企業、84個品類、100余種農奇藝果影像特產品,都市農業品牌的市場話語權日漸增強。

營銷大武漢,需要依托大產業大企業。近年來,武漢不僅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上市企業、產業化聯合體經典大圖、都市田園綜合體等一批產業“新雁陣”,還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則,專赴粵港澳大灣區招大引強、招新引特,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55家,每年農產品加工產值2985億元,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朝安介紹,為更好推廣“武漢味”,市里專門設計了一本《江城百臻菜譜圖冊》,有了這本圖冊,既可以“按圖索驥”吃遍江城美食,還能對武漢的三農故事和鄉土文化有所了解。

這直觀展示了大武漢、大三農的營銷理念。營銷大武漢,既是營銷農業農品,更是營銷大武漢的鄉野風貌、鄉村文化、鄉土魅力。

江夏的湖鄉文化,蔡甸的知音文化,新洲的問津文化,黃陂的木蘭文化……武漢全市6個涉農重點區,一個區有一張文化名片,圍繞文化名片,鄉村潛力被發掘出來,鄉村產業發展實現“從無到有”,培育了木蘭花鄉、花博匯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鄉村休閑游品牌。

距武漢市中心42公里的木蘭草原,借力黃陂木蘭文化,在荒坡上造出一個AAAAA級景區,種草綠化,開發露營、燒烤、騎馬等旅游項目,這片曾經的荒地如今年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成為武漢第二大熱門景區。而位于蔡甸區大集街道天星村的花博匯景區,在保留原汁原味田園風光的基礎上美化環境,讓荒地變花田、溝渠變濕地,不僅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熱門“打卡地”,還吸引多場音樂節、路跑活動等在此舉行,景區吸納10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年人均增收3萬余元。2022年,武漢市鄉村休閑旅游接待人數5368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61億元。

“天生江湖氣魄,自在人間煙火。”大武漢玖陽視覺的農業農村,正生動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江湖氣魄和人間煙火。

怎樣把大城市的“虹吸”變成發展的大“輻射”?

直行、轉彎,看“00后”農機手陶哲操作智能無人拖拉機的熟練程度,真想不到他大學專業是電子商務,干農機屬于“半路出家”。

2021年,陶哲從長江職業學院畢業,加入武漢永旺智慧農場,轉行的勇氣來自產業的變革:“智能農機讓種地更輕松了。就拿播種來說,以前兩個人干一天,才能種30畝地,現在我一個人拿著遙控器,8分鐘就能搞定。”

不只是陶哲,永旺智慧農場負責人胡丹是一位返鄉創業的“80后”。在她看來,正是因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才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

從城市對鄉村人才“虹吸”,到鄉村成為留住人才的引力源。逆轉的秘訣何在?武漢市副市長張忠軍告訴記者,主要在于統籌考慮“產、城、人”,處理好農業與現代化產業體系、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的關系。

處理好農業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系,武漢著力打造“現代種業、菜籃子、農科創、農業+”四大優勢產業鏈,2022年四大產業鏈產值超4200億元,強勢助力經濟重振。

山水相映,村居錯落,鳳尾湖風景秀美。走進新洲區鳳凰鎮毛家沖村,悠然野趣讓人不由放慢腳步。

“毛家沖村傳統農業薄弱,攤位設計曾是省級重點貧困村。”武漢市委組織部干部嚴立新告訴記者,從2015年起,市委組織部持續對口幫扶毛家沖村,他已經是第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工作隊不僅為村里引資1000多萬元建設環湖公路,還引導村民發展鄉村休閑游,打造“點溪園紅糖小鎮”,每年帶動村民務工增收近400萬元。2020年,毛家沖村駐村工作隊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武漢市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立足特色資源,全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生態宜居村莊美、產業致富生活美、文明鄉村和諧美”蝶變。

處理好農村與城市的關系,武漢穩步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強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動員能力,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

破解城鄉勢能差帶來的單向“虹吸”,不能光靠市場調節,還需要一個好的鄉村發展帶頭人。蔡甸區奓山街道星光村的發展就是生動例證。

從村集體賬面資金不足5000元、負債2000多萬元的“問題村”,到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1.1億元的“全國文明村”,星光村的發展源于強有力的村“兩委”。村黨支部書記左少平2007年返鄉以來,帶領村民抓住契機,發揮村莊靠集鎮、靠國道、靠開發區優勢,建成星光工業園、農業園、商貿園等,引進63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實現了村莊逆襲。目前,星光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不到35歲,全部擁有大專及以上文憑。

不僅如此,為了讓村民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星光村“兩委”還設計推行積分考評,制定村民參與村莊事務、文明狀況、環境衛生等30多項評分標準,按積分進行獎懲和發放惠民補貼。如今,全村風貌煥然一新,涌現出捐獻價值5000萬元企業的黨員廖蔚詳VR虛擬實境、為妻子臨終一句承諾贍養岳母43年的陳昌炎等一大批“星光好人”。

發展起來的星光村還在發揮更大作用。蔡甸區委書記、區長余從斌介紹,星光村聯合周邊4個欠發達村,成立星光片區聯合黨委,組織聯建、隊伍聯系、活動聯誼、經濟聯動,帶動4個村實現村集體收入逾500萬元。

處理好農民與市民的關系,武漢推動更多農民進城、市民下鄉,盤活閑置資源,激發鄉村活力。

白天田園如畫,夜晚燈市璀璨。木蘭不夜城位于黃陂區杜堂村,主打鄉村夜游經濟。今年以來,景區已接待游客230余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此前7年的總收入。

然而曾幾何時,杜堂村還是一個土地貧瘠的“空心村”,全村113戶人,只有10戶留在本村。2016年,經營建筑勞務公司的葛天才返鄉創業,流轉1800畝荒坡荒地種植苗木花卉。2017年,武漢市實施“三鄉工程”,杜堂村也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將村民閑置房屋改造為民宿、文創項目等,吸引下鄉市民經營,村民按股分紅。

“清風拂面,泥土芬芳,這樣一棟回歸自然的民宿,圓了我的鄉村夢。”朱月萍在武漢市經營酒店餐飲20多年,而杜堂村的民宿對她有著特殊意義。包括朱月萍在內,目前杜堂村已吸引60多名市民、50多個小微經營戶投資入駐,農民、市民、企業和村集體實現多方共贏。

從“虹吸”到“外溢”,廣大農民依城發展、靠城致富。武漢市委副書記李義龍介紹,2022年,武漢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304元,增長7.7%,增幅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

武漢大三農,有何大啟示?

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65%,城鎮化進入后半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處理好城鄉關系。在這方面,大模型城市近郊鄉村介于城和鄉之間,有條件率先作出探索。而武漢不僅是超大城市,還身處中部地區大農業大農村之中,其三農發展更有典型意義,更能給人以啟示。

以三農確定性增強超大城市韌性。與城市工業相比,農產品生產大型公仔不算多么“高大上”,“畝均效益”也不高,但每人每天都缺不了。城市規模越大,食物供應保障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越有必要樹牢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把都市農業的確定性做足。正是因此,武漢這樣一個城鎮化率接近85%的超大城市展覽策劃,依然實現了蔬菜和淡水產品自給率“超100%”。

以系統觀念構建城鄉優勢互補。隨著城鎮化率增速趨穩和記者會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城鄉之間正在成玖陽視覺為全域互動的命運共同體,城鄉的要素雙向流動、產業深度融合、生活休戚相關日益成為新趨勢。立足新形勢,武漢堅持城鄉一盤棋,既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又在三農發展中培育新的城市增長極,提供了城鄉優勢互補的新思路新實踐。

以人為本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無論是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還是建設近郊鄉村,武漢都注重發揮人的力量、人的創造性,始終從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出發,決定資金資源要素的投入使用方向,可以說是領悟了“千萬工程”的精髓。城大圖輸出鄉融合發展當然需要資源要素傾斜,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但資金資源投向哪里、怎樣投出效果,應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首要原則。

以創新求變實現量級增長。大城市近郊農業農村發展,一方面耕地資源趨緊、農業資源稟賦不足、農業勞動力缺乏,另一方面又緊鄰城市巨大消費市場、鄉愁需求和科教資源,這就對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其創新不只是解決好自身三農問題,還要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對武漢來說,發揮創廣告設計新引領作用更為重要、更為迫切,在這方面還有待進行更多探索。

滾滾長江千帆競,江湖翻浪英雄城。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大武漢的大三農已邁上由大向強的新征程。“敢為人先”的江城新故事,令人期待。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