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傍晚的河南洛寧縣羅嶺鄉前河村,空氣中飄滿泥土的芬芳。
紅色燈籠亮起,映照在老民房與大型公仔新打的夯土墻組成的“洛陽三彩”展覽館上。三彩釉畫拼成的《八方門神》流光溢彩,上千只陶碗緊密排列而成了模型壁畫《宙》,神秘圖案“河圖洛書”隱于三彩環藝《河洛》之中。
在這里,缸是花盆、護桿、沿路的垃圾桶,也是指路牌、警示牌。缸,還是“陶寶創意店”里的展臺、會議室里的幾案。山谷間綿延的步道,也由大陶缸擺放、切割、填充而鋪成,名曰缸圈路。
“缸是彩陶文化的鼻祖。誕生了仰品牌活動韶文化的這片土地上,5000年窯火不熄,見證中華文明和陶瓷文化的發展。”陶藝村創建人郭愛和說,“選擇用陶缸品牌活動來裝點山村,是為了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以吸展場設計引更多的人關注貧困山村。”
村里,窯洞居藝術酒店正在改造建設,中國三彩藝術博物館、陶瓷大師創作營、古窯博物館、豫西民居策展藝術館也正在設計中。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交通閉塞,村里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農作物單一,村民大都住在破舊小平房里,家里除了電燈,啥電器也不能用。
包裝盒藝術改變了鄉村,也改變著這里的村民。
用陶瓷藝術改造村落,把山川變公園
5年前,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外出旅游,AR擴增實境偶然經過洛寧縣前河村花樹凹。“那天花開正好,山綠水秀。去村民們家里吃飯,他們不僅做飯好吃,還待人淳樸不愿收錢,讓我非常感動。”郭愛和回憶說,“家鄉有這FRP么好的地方,沒人知道太可惜!”郭愛和決定在此籌劃建設陶藝村,讓“洛陽三彩”藝術融入大自然。
想法雖好,但縣鄉政府有些擔憂。“洛寧是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每筆資金都精打細算,把藝術和社會資源作為無形資產投資,還是頭一回。”羅嶺鄉鄉長王紅光說。經過深入研究后,他們最終認同了郭愛和的理念,頂著壓力展場設計,投資1500萬元給項目做配套品牌活動建設。
郭愛和也盡力掏腰包。有村民想接著種地,郭愛和白送種子還給補貼;獲賠最多的人形立牌村民展場設計聽說房子估價五六十萬元,“自己都嚇了一跳”……大伙兒心里舒坦,干活兒就勤快。很快,100多車垃圾被清理走,模型油菜、向日葵等大面積鋪開來。
郭愛和團隊還重造山川道路。租來旋耕機、收集碎石塊,用9999只水缸塑造起伏的丘陵和蜿蜒的小路,依山就勢種滿坡地花卉。“以大地為畫布,把山川變公園,不怕多花錢,就怕不好看。”郭愛和說。
改造帶來了驚喜。占地面積約3000畝的村落,由原來的“山不奇形、水不流聲”,變成新舊建筑藝術點綴、四季鮮花艷麗盛開的景觀。有陶瓷缸鋪設的“陶瓷之路”,還有錯落有致的梯田,一步一景、目不暇接,藝術景觀與自然景互動裝置觀遙相呼應,美不勝收。
“顏值”與實惠齊升,村民的脫貧信心越來越足
讓村民受益不能光靠“顏值”,怎樣帶來更多實惠?
郭愛和深知,藝術家的優勢在于認知度,人形立牌以及對事物的藝術改造力和宣傳渠道。去年12月,陶藝村首次舉辦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的公益藝術“快閃”活動,近百位藝術家捐獻出100幅作品,愛心人士捐款20萬元。加上前兩屆的藝術展,活動共收到作品223幅、善款34萬余元,全部用于當全息投影地貧困山區適學兒童美術教育。
藝術家們到陶藝村有收獲,村民們也逐漸獲得實惠。
陶藝村常住1互動裝置2名員工,經常還有游客前來參觀,57歲的村民韓鳳曉負責做飯,一個月能拿3000元工資,“心里滿足得很。山里地薄,種莊稼不賺策展錢,原來一畝地一年最多收入兩三百元,陶藝村給俺們帶來了福氣。”“還給開幕活動咱家一個好兒媳呢!”丈夫吉京濤喜滋滋地接過話茬,去年4月30日,郭愛和的妻子做媒,介紹員工郝玉靜和韓鳳曉的兒子相親,今年1月,不要彩禮不鋪張,兩人喜結良緣策展。
村子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FRP村民對脫策展貧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貧困戶吉志中搬出破窯洞,獲賠補償7萬多元,自己又籌了2萬多元蓋新房子,“以后游客多了平面設計,我賣雪糕、礦泉水改善生活,掙錢多了就尋個媳婦兒。”一番話,讓鄰居們笑出了聲。
村子里建起美育畫室,藝術風氣起來了
今年年初,陶藝村通過旅游景點審批,可收取20元一張的門票,這可謂是筆“實惠錢”。郭愛和卻決定:“買門票送三彩盞,收益全部用于扶貧。”村民們有些不明白:平面設計“這樣搞開發,玩的啥新鮮?”郭愛和說,他的全息投影目的不是投資,而是為沈浸式體驗鄉村振興建立審美。
別人做藝術品,生怕“養在閨中人不識”,郭愛和卻反其道行之,跑來大山深處做陶藝村;一般人做投資,選擇“大干快干”回籠資金,陶藝村卻細細揣摩慢慢建,為啥?
郭愛和認為,扶貧不單純是錢的問題。“洛寧環境美,就是因為沒被破壞。更精準的扶貧,應該是授之以漁,讓村民們具備審美、創造美的能力。”按照這奇藝果影像個思路,郭愛和在附近村里建起6所美育畫室,組織“小手畫三彩”活動,請孩子們用畫筆表現心目中的美麗鄉村,并燒制成三彩作品,以此培養孩子們向往美好的內生動力。“我們要利用這個平臺,講好陶瓷故事,幫助羅嶺鄉通過藝術振興鄉村。AR擴增實境”郭愛和說。
小山村的改變也悄然而至。準備在三層新房做餐飲的吉京濤,近日在反復琢磨自家的裝修風格,從山上拉回的樹根被他細心打磨,“以前肯定當柴燒了,現在村里人都爭著要,準備放門口招攬生意,還要請郭老師給設計設計,咱得講究美。”
“村里的藝術風氣起來了,成了鄉村藝術公園。按照這個模式,大圖輸出以玖陽視覺后會有更多藝術家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為更包裝設計多貧困山區帶來新變化、新生活。”郭愛和說。
(王宇參與采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