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漸攤位設計回升,內蒙古呼和浩特按下春耕品牌活動備耕“啟動鍵”,備大型公仔足農資、農機“AR擴增實境體檢”、農技培訓等各項工作有序場地佈置開展。在鄉間地頭,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藝見效……科技賦能春耕,田野上處處生機勃勃。
走進呼大圖輸出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碾格圖村高標準沈浸式體驗農田建設項目現場,一塊塊農田錯落有致,大型機械穿梭在田間地頭,土地平整、田埂修整等工作有序進行。
今年,金河鎮碾格圖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參展項目北片區實施面積3500畝,南片區實施面積1800畝。其中碾格圖村南片區作為本次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數字農業示范區,搭載了“喜耕田”一體化云首AR擴增實境部和“農抬頭”數字農業云平臺系統。“喜耕田”一體化云首部設備是一套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可借助灌溉系統,將液體肥料或可溶性固體肥料配兌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均勻、精準地輸送到作物根部。
“通過手機App操作,不用人工下地去開閥門澆地,就可以澆灌400多畝田地,通過水肥一體化精準操作,可有效提高收成、降低成本。”華維道具製作可控農業(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內蒙古分院院長梁海一邊演示操作,一邊展場設計向記者介紹,“相比傳統經典大圖方法,使用這套系統,水的利用率提高30%至40%,肥料利用率提包裝盒高2攤位設計0%至30%,模型不僅使農作物的品質更佳,還省工省時,有利于大規模種植。”
“依托智能化系統,我們互動裝置改變了傳統的靠經驗、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能降低肥料使用率約20%,灌溉過程中能節省約70%以上的人工,根據‘四情’監平面設計測系統(苗情、墑情、災情、蟲情)按需施肥,根據作物生長模型建立一套高標準化的數字農業種植模式,提升整個項目區的信息化水平和數字化管理水平。”賽罕區金河鎮碾格圖村黨支部書記郭永鋼說,項目策展實施后玉米作物可增產27萬公斤,年平均增產效益為64.8萬元,大力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在賽罕區巴彥鎮五路村,萬林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閆瑞東正在檢修拖拉機,通過調試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確保機械能在春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北斗衛星導FRP航的精準定位,不僅解決了播行不直問題,還可以根據設定軌跡進行自動作業,高效率、高精度、高質量地完成田間播種。采用搭載北斗導航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播種機,8沈浸式體驗小時可播種40畝;而如果用人工播種,同樣8小時,三四個人道具製作僅可播種十多畝地。”閆瑞東介紹,現有的農業機具全部安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為周邊4萬畝左右耕地提供服務,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呼和浩特市農牧局副局長郭旭介紹,目前,呼和浩特全市可投入高性能播種機185臺、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554臺、播種機14900VR虛擬實境臺、耕整地機械81346臺,合計共有春耕生產配套農機具96800臺。可投入春耕生產服務的農機專業服務組織119家,已培訓農機手、修理工609人,確保農業機械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服務春耕生產。
眼下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時期,呼和浩特市農資儲備工作有序推進。各類農資供銷社、農資經營門場地佈置店加大采購、備貨、展覽策劃調運力度,經農情調度全市化肥儲備7.77萬噸,占春播需平面設計求量的70.6%,農藥、地膜、馬鈴薯種薯等農資物品亦儲備充足。
不僅如此,每到春耕時節,呼和浩特市百余名科普專家服務團成員就深入田間地頭,服務農業園區和基地,面對面向種植戶普及科學種植養殖知識,手把手指玖陽視覺導科學種植養殖方法。
“不要覺得南方水果就不好伺候展覽策劃,只要咱們掌活動佈置握了科學的方法,照著去做,保管你豐收致富。”科普專家服務團成員、科技特派員王宏包裝盒智在和林格爾縣綠野基地指導時說。從苗木選擇、培土施肥、病蟲害舞臺背板防治、樹形修剪、控梢保果等方面,王宏智向在場的十余名種植戶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并答疑解惑。
《光明日報廣告設計》(2024年04月05日 03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