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 侗鄉青年唱主08靠設計廣告角(探訪·民族特色很時尚)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核心閱讀

民族的特色,很古啟動儀式樸也很時尚。如何傳承好、弘揚好民族特色,奇藝果影像助力文旅融合與策展產業發展?在貴州黎平縣,年輕人鉆研蠟染刺繡、木構建筑、侗族大歌,在傳承非遺上唱起主角。

28歲繡娘陸江磊——

創新蠟染刺繡,產品帶動上百個村村民增收

傳承非遺,創新潛能有多大?

在黎平縣肇興侗寨,有這樣一家蠟染刺繡展覽策劃合作社,成立之初僅有7人,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后來通過產品創新,陸續開發600多款新品,年收入超過1800萬元,成員增加到218人,還帶動上百個村的村民增收。

合作社里,創新意識數誰強?

大伙兒把目光投向了陸江磊。今年28歲的她,獨立設計的文創產品超過300種,是合作社設計文創產品的骨干。

一塊靛藍色的蠟染布鋪在臺上,陸江磊以蠟刀為筆、蜂蠟為墨,在土布上勾勒圖案。

“這是照著訂單生產的四方茶墊,很受歡迎。”陸江磊說,“要將傳統技藝更好傳承下去,得順應時代、大膽創新,讓它融入生活。”

陸江磊曾在肇興侗大圖輸出寨的一家民宿上班,空閑時喜歡手工刺繡,常被住店的客人夸贊。后來,她參加了合作社辦展場設計的培訓班,興趣更濃了,索性換了工作,加入合作社。

陸江磊發現,合作社的蠟染、刺繡產品工藝雖好,但產品單一,加上圖案復雜、成沈浸式體驗本較高,銷量不理想。于是,陸江磊一邊學習傳統技藝,一邊把創新理念展覽策劃融入其中。她的嘗互動裝置試,帶動了合作社的轉變。圍巾、小包、相框、掛件……客戶喜歡什么,合作社就生產什么。

陸江磊最得意的作品是特色馬面裙。她將侗族特色元素融入馬面裙設計,使花鳥蟲魚等傳統圖案與現代紋飾相得益彰,顏色深淺適宜,裙裾飄逸靈動。這一創新產品,為合作社帶來大量訂單,也引得不少外國游客進店購買。

“最難的是染色,出現一點偏差就要推倒重來。”陸江磊說,如果最后染色,可以掌握圖案的確切位置,但褶皺部分會染色不均;要是先染色,再做褶皺和圖案,就得準確記住每個圖案的位置,才能避免移位。為了呈現更好的效果,陸江磊選擇了難度更高的第二種方案。一次次嘗試后,陸江磊和伙伴們終于掌握了技巧,生產出了精致美觀的馬面裙。

VR虛擬實境

“每染一塊布、每繡一朵花,都是在創新傳承民族技藝。”陸江磊說,“做蠟染刺繡,不光是延續傳統文化,也能添彩現代生活。”

34歲掌墨師楊通敏——

運用電腦建模,繪制木構建筑草圖

侗族木構建筑,不用一釘一鉚。梁、柱、椽互動裝置、枋、板等部件精準拼接,結構精巧,攤位設計十分堅固。掌握這種營造技藝的人,就是掌墨師。

11年前,23歲的黎平縣侗族青年楊通敏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墨斗盒、測量尺、細杖桿,走上人形立牌成為掌墨師的職業路。

“那會兒我專科畢業,在外地一家超市做銷售,工資不高,對未來有些迷茫。”楊通敏回憶,當了一輩子掌墨師的父親,建議他回鄉發展、學以致用,把在場地佈置經典大圖科學得的建筑知識用到侗族木構建筑上。楊通敏聽進去了,回到老家茅貢鎮高近村,子承父業。

VR虛擬實境

傳統的掌墨師不畫圖紙,而是在腦海中形成房屋結構,再精準地打點畫線、設計結構部件,讓一座座木構建筑拔地而起。“這種方法高度依賴經驗,而且客戶沒有看到設計圖紙,難免不放心。”楊通敏說,場地佈置“我就覺得,既然時代在發展,掌墨師的工作方法也應該與時俱參展進才對。玖陽視覺

于是,楊通敏試著打破常規,根據客戶要求,畫出結構草圖,用木條逐一標記部件名稱、尺寸、榫眼大小和深淺等數據,再到現場彈墨劃線。“畫好結構草圖,需要反復練習,只有熟練掌握每一個部件的特點,算準木材方量,才能避免差錯。”楊通敏說。

有圖紙、有數據,也就更有說服力。楊通敏的創新,得到了許多客戶的肯定。

2020年,楊通敏獨立掌墨,從貴州到廣西、湖南,建造了不少木構建筑。實踐中,他出過差錯,但也總結出不少有益經驗。“木構建筑講究嚴絲合縫、一氣呵成,必須精益求精、匠心獨運,才能做一名稱職的掌墨師。”楊通敏說。

今年34歲的楊通敏還會用電腦建模,并且正在鉆研人工智能技術,努力讓前沿科技融入傳統技藝。通過手繪和電腦繪制,楊通敏一年能有近1場地佈置0萬元的收入。

2023年,黎平縣借助上級政策支持,組織木構工匠培訓,傳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經過培訓學習,楊通敏獲得了技能等級證書。現在,黎平縣幾乎每個村寨都有20余名掌墨師,其中40歲以下的占比近1/4。

26歲演員吳興蘭——

駕馭低中高音,會唱上百首侗族大歌

銀釵微微顫動,項釧丁零作響。舞臺上,演員們身穿盛裝,演唱著非遺項目——侗族大歌,歌聲時而熱烈飛揚,時而婉轉跌宕。歌唱隊伍里,侗奇藝果影像族姑娘吳興蘭認真演唱,感染著臺下奇藝果影像觀眾。

侗族大歌,是侗鄉開幕活動人民傳情達意的藝術,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歌詞押韻、曲調優美。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1年,在中專學習歌人形立牌舞、臨近畢業的吳興蘭,來到黎平縣侗族文化有限公司實習。因為在外打過工,后來才返鄉讀中專,當時22歲的記者會吳興蘭在同學里年齡顯大,有些惹眼。

不過,吳興蘭真正引起公司負責廣告設計人鐘參展聲麗的注意,還是因為首次登臺演出廣告設計。“她的嗓音非常靈動,非常適合傳承侗族大歌。”鐘聲麗說。

對于吳興蘭,老師們也樂于傳幫帶。有一次,吳興蘭見縫插針,請一名有空的老師教自己唱歌。然而“十里不同音”,這名大型公仔老師的口音,讓吳興蘭不大聽得懂。后來,見吳興蘭一個勁兒地學,其他老師圍奇藝果影像了過來,一起教她。“學完了,我自己又練了一下午,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但基本練熟了。”吳興蘭說。

用半天練熟一首歌,吳興蘭以為自己學得慢。后來才知道,大家學一首歌,可能要花一周時間,甚至更久。

“有天分!”老師們夸吳興蘭聰明,更夸她有股勤奮勁兒。“我還年輕,精力充沛,想多學點。”吳興蘭常這樣講。

活動佈置

有過這段實習經歷,吳興蘭在畢業后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如今,26歲的吳興蘭能夠駕馭低音、中音、高音3個聲部,已成長為公司的骨干力量。會唱上百首侗族大歌的她,經常到各地演出,工資待遇不錯。

在家鄉,她常教寨子里的孩子唱歌,耐心地講解歌詞的意思。“懂了意思,才能唱出感情,將來說不定還能創作出新歌。”吳興蘭說,“在侗寨,會唱歌,還能創作新歌的人,被稱為歌師。我想成為這樣的歌師,把侗族大歌唱給更多人聽。包裝設計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