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國慶節當天,VR虛擬實境剛剛建成的上海紅色經典步道靜安段游人如織,市民黃女士帶著孩子邊散步邊打卡17處紅色景點;秋風輕撫下,北京小伙尹星和朋友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騎行到大運河畔野餐賞景;坐進商務車,武漢市民胡女士一家5平面設計口開啟了神農架之旅,全部行程均由旅行社為他們按需定制……國慶節假期過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各地群眾度假新意迭出。記者觀察發現,“個性化”成為這個假期出游的關鍵詞。
定制游:自選“詩和遠方”
跟團出游怕玩得不盡興,自行出游又覺得人生地不熟——這曾是許多人的旅游困境。隨著定制游的逐漸成熟,“一家一團”“同好一團”的旅游模式在這個國慶節假期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在一家旅游定制平臺上,游客只需提供出發地、目的地、出行日期、人數等信息便可一鍵展場設計下單,專屬的旅游定制師將為這場出游設計方案。
“接單的旅游定制師會根AR擴增實境據我在吃、住、行、玩等方面的具體需求為我設計方案,配置好廣告設計司機、導游等,任何細節都可全息投影根據我的要求進行修改。”青島市民隋先生描述了旅游定制體驗后表示,自己十分滿意。
業品牌活動內人士介紹,定制游最大的特點便是根據游客的要求,在團員選擇、線路選擇、時間長短、交通工具、住宿及餐飲標準上按需定制,實現旅行的個性化。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FRP厲新建表示,定制游與奇藝果影像當前游客需求轉型以及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體驗轉向有關。“文旅融合突出了旅游中的文化體驗,道具製作定制游能獲道具製作得大團游方式無法獲得的深度文化體驗,讓旅游從‘有意思’深化玖陽視覺到‘有意義’。”他說。
游郊野:感受身邊美好
今年國慶節假期,短途旅行依然是活動佈置很多人的出游選擇。美團平臺數據顯示,假期前一周,“本地游”“周邊游”等關鍵詞搜包裝盒索量環比增大型公仔長440%。越來越多距離市內車程2至3小時的景點走入大眾視野。
以北京為例,北京環球度假區、北京歡樂谷、古北水鎮、百望山模型森林公園等周邊目的地成開幕活動為市民“說走就走”的主要選擇。
正值豐收時節,國慶節假期也給了都市人親近鄉野的好機會: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寧谷參展鎮干河村,果園里獼猴桃、八月瓜掛滿枝頭,不少游客穿行其間體驗采摘樂趣;在哈爾濱五常稻花香種植區,農業觀光游吸引了不少周邊市民;在湖北,鄉村游、采摘游、露營游等成為市場主流,預計占全省國慶節假期旅游消費的六成以上。
“我們特地提前預訂了帳篷,帶家人來體驗清晨看日出、晚上數星星的奇妙之旅,孩子們特別喜歡這次露營體驗。”來到宜昌百里荒旅游度假區的宜昌市民周喬說。
社交平臺上,包裝盒許多人選擇這樣度過假期的一天:早晨爬上城郊山峰俯瞰城市熙攘品牌活動,中午來平面設計到鄉間民宿品嘗農家飯菜,下午走進森林公園體驗溯溪之趣。隨著城市周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游客們發現,美好就在身邊。
游城市:體驗文化生活
在節前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李曉勇表示,國道具製作慶節假期將提供更多線下演播、云展覽、云旅游等非接觸、少聚集的文化和旅游產廣告設計品。要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活動佈置的同時,保障開放時間、活動內容和服務質量。
豐富的產品供給,令城市文旅市場變得多姿多彩,讓平時忙于品牌活動工作的人有了在假期探索的機會——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非遺達人秀、香道、尹啟動儀式派越劇等文化活動輪番上演;北京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迎來首演,一眾民族音樂愛好者大呼過癮;貴州各級文化(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參展等積極舉辦各類主題群眾文化活動……“國潮”愛好者、文藝青年、老年群體、親子一家,都能在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目的地。
攜程數據顯示,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南京、青島、蘇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景區中,博物館、展覽館等近3天的相關搜索熱度環比增長顯著。
“旅游個性化趨勢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舞臺背板的必然,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中國社模型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戴學鋒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