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村民在侗品源侗族靛攤位設計染手工基地排線,為織侗布做準備。
活動佈置 黎平縣民族服飾刺繡展現場,一小朋友在展示侗族手工繡品。
守著文化富礦過窮日子,是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正成為鄉村振興、村民脫貧的新引擎。貴州省黎平縣是我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境內侗族文化資源豐道具製作富,該縣對侗族文化產業的開發成為縣域經濟的亮點,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依靠文化產業脫貧致富的一個樣本。 ——編者
楊代富本報記者周涵維文/圖
貴州省黎平縣位于黔湘桂三省交匯的侗疆腹地,是神秘神奇的“侗鄉之都”,是我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聚居侗、苗、瑤等14個民族。這里侗文化元素最為齊全,保存最為完整,是“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
近年來,黎平縣大力實施文化引領戰略,引導、促進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傳統侗族手工藝、侗寨旅游為代表的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民族文化資源豐富
“太震品牌活動撼了,太精彩絕倫了,陣容如此龐大,展示的非遺文化內容如此之多,讓人大開眼界。黎平侗年的魅力,就是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在黎平縣舉行的侗文化巡游互動活動中,一位來自上海的吳先生這樣說。
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是侗年,自2010年開始,互動裝置每啟動儀式到侗年,黎平縣就會舉行侗文化巡游互動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成為全面展示侗族文化的舞臺。蘆笙、侗族大歌、琵琶歌、侗戲、牛腿琴歌、侗族刺繡、侗族武術、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據了解,近年來黎平縣著力搶占侗文化制高點,積極開展縣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沈浸式體驗的普查及收集整理、申報、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碩累累。該縣擁有1項世界級、6項國家級、14項省級、12項州級、5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名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名州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73名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為了傳承好民族文化,黎平縣相繼在巖洞鎮銅關村、永從鎮九龍村、永從鎮中羅村等村寨開辦了開幕活動侗族大歌傳習所;在洪州鎮平架村、小寨村,尚重鎮西迷村等開辦侗族琵琶歌傳習所;在龍額鎮登曬村、茅貢鎮臘洞村開辦侗戲傳習所。
先后組建了巖洞農民侗族大歌隊、平架琵琶歌隊、十八寨花腔歌隊、地捫侗戲隊等民間團隊。
全縣形成了全民學侗族大歌、傳承侗族文化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了侗都黎平頤養勝地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增強了縣內各民族人民對本土文化保護的自信心,形成了民間文化自我良性循環發展的良好勢頭。
民族手工藝迎商機
被譽為“蘆笙第一村”的黎平縣地坪鎮培利苗寨有蘆笙道具製作制作師38名,蘆笙制作已成為該村經濟主導產業,其制作出的蘆笙,聲音洪亮、音色優美,各個笙管音階音準不差分毫。由于精湛的蘆笙制作技藝,使得培利苗寨的蘆笙,斬獲了無數蘆笙比賽第一名的錦旗,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平均三天平面設計,每位工藝師傅可以生產出大蘆笙1至2把,單價在300元到350元不等;小攤位設計蘆笙3至5把,單價在60元至80元不等。而這些蘆笙的年產值,在300萬元以上。
45歲的石成英是寨子里獲獎最多的蘆笙制作玖陽視覺師。在包裝盒他家的板壁上僅獲得“第一名”的獎旗就有14張。石成英父子三人制作的蘆笙聲音震撼、響亮,十里開外都能聽見。深受桂、黔、湘苗侗群眾的喜愛,去年他家銷往廣西融水縣大苗山的蘆笙就有包裝盒1200把,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
“人人有事干,個個有錢賺”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全寨104戶、199名勞動力,無論男女,各盡其能。在這104戶中,以38名蘆笙制作師為中心,余下的勞動力,為蘆笙制作師尋找原材料。砍一根小的蘆笙竹子平均工錢是2元,一天做下來,每人每天平均工錢可以VR虛擬實境在300元以上。隨著培利村蘆場地佈置笙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這里的每戶村民平均存款在20萬元以上。
一個邊遠、交通不便的寨子,靠自己精湛的技藝,走出了一條民族工藝致富的路子。
在黎平,民族手工藝項目多、技藝精湛。為了讓這些傳統民族手工藝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真正發揮富民“富礦”的作用,黎平縣推動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大型公仔目進行市場轉換,開發設計了廣告設計一批具體黎平特色的文創產品,推動了一批民族傳統手工藝產品實現旅游商品化。創意研發旅游品達200余款,侗品源靛染、彥婷手工、定八服飾等成為創業典型。同時還推進企業到深圳、北京、貴陽等地參加高端平臺的展銷,充分發揮了文化產業在扶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
肈興侗寨“侗品源”公司可謂是黎平縣民族文化產業的翹楚,通過改進侗族傳統工藝,創作了“織,染,香,繡”四個系列商品,取得廣告設計“侗品源”“嘎老”“男耕女織”三個商標,獲得侗族豆染技術的發明專利和新型豆染生產裝備專利以及6項外觀專利。
目前,侗品源公司在黎平古城翹街、肈興侗寨、黎平縣政府統一規劃打造的電商大樓均建有分店,在西江、寧波、貴陽、桂林都設有自己的銷售網點。
民族文化企業的茁壯成長帶動了村民的脫貧致富。
現年51歲的丁明煥是九潮鎮定八村一名侗族刺繡傳承人,多年來,丁明煥一心撲在侗族刺繡上面,將自己學到的刺繡技藝無償傳授給其他侗族婦女,其自行設計的侗族刺繡圖案獲得國家14項外觀設計專利。丁明煥創建了定八手工刺繡服飾有限公司,并于2013年注冊“定八服飾”品牌商標,生產AR擴增實境的侗族刺繡產品遠銷新加坡、美國、中東等地,年產值達100余萬元。自公司創辦以來,定八侗族服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每年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就業200余人。
目前,黎平縣已建成藍靛種植基地,侗布(棉花)生產基地,織染繡基地等產業示范基地10個,以肇興鎮、巖洞鎮的17個村685戶貧困戶為扶貧目標,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以振興織染、刺繡等傳統手工藝為手段,并通過企業的創新帶動,推動傳統工藝標準化、規模化、文創化和市場化。
合作社通過“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文創三帶”模式,培訓農村平面設計婦女26000余人/次,有效帶動農村貧困女就道具製作業創業。黎平縣首批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寨的16個村寨,已有400余貧困策展戶參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經營,惠及貧參展困人口8000余人。
風情旅游產業火爆
夏日清晨,“咚咚咚……”的捶布聲打破了肇興侗寨的寧靜。染布、曬布、捶布是侗寨女性的日常事務。一大早,她們將大鍋的水燒開,加入靛藍,將布匹放進去后翻煮一個小時左右,然后掛在長竹竿上晾曬。
在肇興侗寨,家家戶戶門前及沿河兩岸護欄上,掛滿了泛著紫色光芒的侗布——這是肇興侗寨獨有的景觀。
由于染好的布多是暗紫色,表面粗糙,沒有光澤。多數家庭門前都有一塊方型石板,侗布曬干之后,老人們用大木槌在門口的石板上用力的錘砸折疊起來的布料,將布捶打得有光亮……
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為我們保留下一座座民族文化活的博物館。
肇興侗寨是2018年策展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分會場之一。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譽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作為黎平縣重點保護的傳統村落和特色品牌,肇記者會興侗寨別樣的風情,越發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鼓樓下大歌聲聲,侗寨里游人如織。
肇興侗寨是黎平縣推進特色旅游發展的一個樣本。據悉,近年來黎平縣結合侗年、牯藏節、泥人節、摔跤節、蘆笙會、春社等傳統民族節日,圍繞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線,探索推出了多種旅游發展模式,比如肇興景區+大眾旅游,滾正眾籌民宿旅居,地捫生態博物館+社區,洋洞、四寨農耕文化深度體驗,“天香谷”香藥體驗,黃崗傳統村落保護式開幕活動和侗都花果山茶旅一體化等鄉村旅游新模式,讓游客感受到了侗族濃郁的文化風情。
侗文化是黎平魅力的根源,也是黎平大圖輸出侗寨同步小康的不竭動力。老祖沈浸式體驗宗留下的千年文化寶貝,正在這里搖身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鉑金”礦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