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茶馬古道千年古驛扶貧記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云南大理:茶馬古道千年古驛扶貧記

  圖為萂村村民在葡萄示范基地勞作廣告設計。 張丹 攝

  中新網大理5月2日電 (記者張丹)5月,“中國葡萄之鄉”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片大片的葡萄田剛剛開花,但萂村200畝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啟動儀式基地里,“陽光玫瑰”葡場地佈置萄果粒已經長到硬幣大小。

  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忠一早就在基地里忙前忙后,雖然種的不是自家田,但嘴角有掩不住的喜悅。“我現在也是上班族,干一天一百塊。別小看這些葡萄,可讓我的生活起了大變化哩!”

  圖為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 張丹 攝

  靠天吃飯的千年古驛

  賓川縣大營鎮萂村位于橫斷山脈南緣,驅車行駛在半山腰的旅游公路上,便可望見群山環抱之中一塊阡陌縱橫的壩子,連片的葡萄田在陽光下綠得發亮,青瓦白墻的白族傳統房屋散落其中,宛包裝盒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但也正是這樣的地理條件,讓這個曾經滇藏茶馬古道上車水馬龍的千年古驛站飽受貧困之苦,成為中國記者會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滇西邊境山區的一部分。

  萂村原名和村,由于沼澤眾多,壩內水草豐美,而加“草”字頭成為萂村。但隨著陸路交通的迅速發展,萂村馬幫古道地位下降,經濟發展也逐漸滯后,成為一個玖陽視覺封閉古老的村落。

展覽策劃  萂村現有農戶172AR擴增實境5戶、6207人,白族占90%。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全息投影戶141戶,貧困人口454人,貧困發生率7.31%,是大營鎮唯一一個建檔立卡貧困行政村。

  “我們村土地少,又多是冷浸田,排水不暢,只能種植蠶豆、玉米等作物,灌溉跟不上,基本靠天吃飯。”萂村村委會主任趙燦珍說,加上交通不便,道具製作農產品多是自產自銷。

  后來村里做了冷浸田改造,賓川縣葡萄產業也漸成規模,很多村民就盲目跟風種葡萄。“但技術含量低,有些土質也不適合,所以產量低,果品差,許多村民都虧損。”

  圖為萂村貧困戶居住的房屋。 張丹 攝

  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

  2016年,萂村黨總支與賓川縣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出“黨組織+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模展場設計式。

  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平面設計趙茂香告訴記者,由于企業對農戶沒有凝聚力,公司曾有過與農戶直接合作的展覽策劃失敗案例。所以在此次合作中突出黨玖陽視覺組織的作用。

  據趙燦珍介紹,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天子農業專開幕活動業合作社”。起初只有村組干部加入,其他人均不同程度持觀望懷疑態度。村黨總支開展深入細致的宣傳動員工作,最終全村141戶貧困戶全部自愿包裝設計加入合作社,以每戶5萬元的扶貧貸款入股,年底享受分紅。

  再依托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流轉期限為20年,初始租金為水田每年每畝1500元、旱地每年每畝1200元。21大型公仔5戶農戶(包括23戶貧展場設計困戶)共流轉200畝土地。2016年4月,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示范基地投入種植。

  走進示范基地,標準化大棚內整齊劃一的排列著直徑一米多的圓形“花盆”,每盆中栽種一株葡萄,水肥通過細小的噴頭直接灌入盆中。

  圖為貧困戶楊忠新房客廳。 張丹 攝

  趙茂香告訴記者,示范基地選取的品種是“陽光玫瑰”,水肥一體化標準大棚根域限制種植技術不同于傳統葡萄種植,每畝只種42株,最大展覽策劃限度提高產量。

  “我自己家種的是紅提,一年一熟,市場好的時舞臺背板候每畝能賣3萬多,去年雨水多,每畝才收一萬多元。”趙燦珍說,基地里的葡萄一年兩熟,每品牌活動畝能賣十多萬元,“看著就振奮,等我家的葡萄重新栽苗,也要學學這技術。”

  多渠道增收助脫貧

  “示范基地做起來后,我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楊忠今年57歲,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由于早年妻子一走了之,他獨自一人將一兒一女撫養長大,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家里的兩畝四分地也只能種植蠶豆,收入甚微。

  沈浸式體驗合作社建立后,楊忠也用扶貧貸款的5萬元入股,去年底分紅得了全息投影2600元。“除了在家自己盤地(種田),我沒事就去示范基地打工,除草、打藥,干一天一百塊呢。”

  趙茂香介紹說,現在基地的技術指導由華僑莊園公司專人負責,但日常田間管理,如疏花疏果、除草、衛生等都雇傭當地貧困戶完成,按天計算工資。2016年共兌付萂村貧困戶分紅資金118萬元,支付到基地打工工資攤位設計75萬元。

  “我們還與云南開放大學合作,在縣上合辦農民大學,只要通過全息投影入學考試即可免費就讀,兩年半的時間半農半讀,畢業可獲得專科學歷,目前已有762人就讀。”趙茂香說,華僑莊園公司還舉辦農業技能培訓,至今沈浸式體驗已培訓50360人次。“這些都是為品牌活動了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農業技能,讓他們得以持續發展。”

  圖為貧困戶楊忠院子里的小型假山。 張展場設計丹 攝

  2016年,萂村脫貧63戶210人。趙燦珍FRP說,這幾年萂村的變化每天都看得見。“我們現在已經不是閉塞的小村子了。”他指給記者看,公路修好了,向北40分鐘可達著名旅游地、佛教圣地雞足山,向西半小時抵達洱海邊挖色鎮,向東沿省道40分鐘到達大理機場。東莊水庫、萂頭水庫等一批水庫除險加固,為農田灌溉、日常用水提供保障。“現在家家戶戶干勁十足,我們期待著今年能徹底脫貧呢。”

  今年初,楊忠搬進了政府“遷戶新建”的新房,3個房間加廚房,被他經典大圖打理的一塵展覽策劃不染,還在院子里設計了經典大圖小型假山和小花園。“政府出錢出力建好我直接住進來,哪還有理由不好好過日子。”楊忠笑得燦爛。(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