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崇論閎議,記者會尋策問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對世界科技前沿發展進行精準研判、推動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科技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科學院學部如何履行職責、把握發展大勢?實現學術引領的未來要怎么走?如何通過世界一流期刊的建設,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對此,《閎議》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包信和。
發揚學部優秀傳統 傳承科學家精神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年以來,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全息投影,在國家科技戰略和重大科技決策中發揮了怎樣的戰略支撐作用?在此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時刻?
包信和:學部1955年成立的時候,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學術引領,支撐國家的學科、科技的發展。學部成立之初,集中全國約700多名科學家,制訂了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場地佈置展遠景規劃(1956-1967)。對我們國大型公仔家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還有幾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是當時中國科學院提出要建中國科學院的基金,這個基金后面就慢慢轉變成自然科學基金,對整個中國的科技體制起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再一個,80年代提出要成立中國工程院,現在工程院在國家的咨詢、科技發展當平面設計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都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科技咨詢、學科發展研判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70年以來,在“戰略咨詢”到“科技強國”的使命傳承中蘊含著怎樣的科學精神?這樣的科學精神在新時代有哪些新的內涵?
包信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中國科學院院士要做“四個表率”。這么多年來,大家都是認真踐行了科學家精神,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發揮的作用。我想這些精神都沒有過時,對現在對未來、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新時代,因為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科學家精神里,我們更加強調要創新,要科技自立自強,這是新時代一個重互動裝置要的科學精神的重要標準標志。這幾年大家也看到,中國整個的科技體系的改革,實際上都是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和自主創新,要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對我們每個科研人員來講,研究的范式,包括思維方式,也必須發生比較重要的變化。比如學術引領,我們可能以前更多地還是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是現在,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可能更多就會強調怎么能夠攀登世界高峰,要能夠在世界上起到引領、自立自強。(強調自立自全息投影強)不是說我們不要外面幫助,而是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強做大。我想這是新時代科學家精FRP神的一個升華。
中國網:您認為,應該如何培養有作為、有戰略高度的青年科技領軍人才?
包信和:科學家精神里一個非常重要人形立牌的方面就是甘為人梯、獎掖后學。我們整廣告設計個學部,也是在積極推動。
國家現在要求培養戰略科學場地佈置家,中國科學院有很多年輕的同志,作為中策展國科學院推舉的戰略科學家,在不同的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包括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有研判、咨詢等工作。我們每個研判咨詢項目里都會有很多的年輕人要求參加。我們的前沿科技論壇,(參會人員中)45歲以下的一定要超過一半。實際上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能夠去參加研討、大型公仔發揮作用。
我們中國科學院學部,這幾年非常重視科學普及的工作。我們到中學去做科學普及、到場地佈置大學去做普及。通過我們方方面面的努力,讓年輕人能夠熱愛科學,能夠理解科學,能夠積極參與到科學當中。這樣我想假以時日的話,一定會起到作用。
我當時是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做所長,大概是2002年、2003年,那個時候研究所剛剛開始對外開放。參觀研究所的人很多,(有一天)我就看到一個老爺爺領著他的孫子,也就五六歲。他一邊走,品牌活動一邊跟他爺爺講:爺爺,我現在就知道長大后要做什么了。我們這些科學普及,科學教育,包括開放式的參觀,在年輕人心里埋下科經典大圖學種子,是非常重要的。他未來是不是真的做科學,并不一定,但是最起碼那一刻,他認為這個事情就是未來的展場設計一個方向。所以FRP從這個方面來講,我認為科學普及,包括對年輕人、對這個社會進行科學的教大型公仔育,非常重要。
研判科學發展前沿 實現學術引領
中國網:中國科學院和自然科學基金有一個長期的學科發展計劃。請您介紹一下都取得了哪些進展?
包信和:我本人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學術引領和學科的發展,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更多也是聚焦在前沿與基礎方面。這方面我們長期以來有非常好的合作。
從2022年開始,我們和自然科學基金委,又進行了新的一輪關于未來科技發展態勢研判的工作。現在大概兩年多的時間,已經設了53個項目,而且這些項目都陸陸續續取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進展。
以前,通常我們做一個研判舞臺背板和咨詢,都是從立項開始,再一輪輪認證、開始做研究,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這次和基金委商量,對科學態勢的研判、未來科技發展大勢的把握,我們一定要快。所以現在也是有些快速通道,對有些非常重要的、發展非常快的領域,希望隨時能夠立項。而且整個立項的手續,都進行了簡化。有些題目半年之內就希望能得到比道具製作較有意義的初步結果。
中國網:強化學科發展戰經典大圖略對于推動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新學科、新方向、新范式的不斷涌現,對于進一步發揮學部的學術引領和示范作用,加強學科發展戰略和前沿交叉研判的頂層設計,深化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研究布局,您有哪些建議?
包信和:現在世界科技發展非常之快,已經不是單個的學科發展,很多涉及到交叉領域。我們在做學科發展戰略的時候,也特別強調交叉,希望能夠吸收各個方面的專家一起來參加。
大家現在都感覺人工智能在整個的學科的戰略研究、研判上也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剛剛在蘇州開了一次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的會議)。大家一致認為要設一個關經典大圖于人工智能對整個學科的發展,包括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的方面的影響,實際上也是非常大的一個交叉領域。
我想我們一定要通過我們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來征得社會的認可。科技態勢研判方面,我們要及時、準確,要前瞻。同時我們也希望從形式上有大的突破,結題的項目要有一個比較好的中英文擴展摘要,大概是2萬字左右。把我們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需要保密的,(其他)希大圖輸出望能夠上網,特別強調英文的展示,包括原理圖的展示。
所謂學術引領,不光是在國內要引領。我們未來慢慢就要走到國際引領。從我們現在做起,通過幾年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最后要讓世界上在談到某一個學科發展的時候,要想到看看中國人是怎么想的,也想看看中國科學院展覽策劃是怎么想的,來看看中國人發表了什么、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什么。這樣我想我們才真正做到學術引領,也在世界上起到引領的作用。
科技發展未來一定是大家一起合作,要共同發展的。VR虛擬實境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跟國外、跟整個世界的科技結合起來。中國科學院堅持派一些學術代表團,到國外去進行交流、進行討論。我想這些肯定有助于科學的傳播,包括中國跟世界科學的接軌,包括我們之間的聯系加強,都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進一步加強國際的交流、國際的合作。通過科學,我們進一步交流合作,大家達成共識,共同為整個人類的發展作貢獻。
建設世界一流期刊 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網:您認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在引領世界一流學術期刊中,要發揮怎樣的作用?
包信和:我想這件事情也是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以往基本上國內的刊物,相對來講影響會比較小一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效應,就是大家要比較高的影響,就會到國外期刊去發(成果),把國外期刊(影響力)也抬高了,這樣反過來講,我們(期刊)影響力就會越來越低,產生了一個非常不好的效應。
這幾年國家對科技刊物的整個發展非常重視,我自己也積極參與到當中。我擔任了一個英文期刊的主編,就是《能源化學(英文)》期刊。前幾年影響因子就是零點幾、一點幾。但這幾年在國家的支持下,也是科技人員整個的思路變化下,現在這個刊物影響因子達到14。并不是說影響因子就特別重要,但最起碼大家關注了。我們現在發的文章,大概有三策展分之一以上都是國外的作者。而且在國外有大量的引用,包括頂尖(期刊)。也就是說,通過國家的這些舉措,這些中國刊物的影響力會增加。
當然,國外一些好的刊物,我們照樣會投稿,希望我們的成果能產生大的國際影響。隨著我們國內的一些刊物慢慢上來以后,實際上在某一個領域里面大家也會非常關注。這幾年,繼《Science》《Nature》以后,綜合類的評論性刊物當中,我們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現在是站得非常之前的(影響不斷增大)。我們國內現在有很多刊物,出來沒有幾年,都站得非常之高。一方面中國的科研大家非常關注,同時我們辦刊的水平,包括理念經典大圖跟接軌的思路,慢慢都融合在一起,最后就能夠提高(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
我自己在想,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期刊應該跟世界(頂級期刊)能夠達到互相媲美的程度。最終大家并不看是哪個國家的刊物,而是看是哪個領域的重要刊物。中國未來一定會有很多重要的科學刊物,會站在世界重要的位置上,也會受到大家的關注。中國科學院也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這幾年也做了方方面面工作,大家共同努力,我們這些雜志包裝盒現在情況都是越來越好。
中國網:您對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模型版工作委員會未來10—20年的發展有什么期待?
包信和:出版委的工作大的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學術引領,第二方面是出版刊物。
我的一個比較大的夢想,就是希望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未來中國的學科發展戰略,包括學科發展思路,要能得到國際的關注與認可。未來國際上談到學科的未來發展,首先要看看中國人是怎么想的,要看看中國科學院的學術引領上的一些戰略、一些思路、一些研判,能夠在世界上起到引領的作用。
同時出版這個方面,我也希望未來中國人不要糾結文章到底是投外刊,還是要投中國刊物。最終就是要投比較好的刊物,能夠起到影響、發揮它的作用。大家能夠自覺選擇中國期刊,能夠選擇中國科學院這個平臺的期刊,真正為中國的科技自立自強,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發佈留言